摘 要:隱喻的思想很早就存在與建筑設計當中,而隱喻主義是后現代主義時期出現的,是西方后現代主義的三大建筑流派之一。本文通過對隱喻主義的闡述,結合現代建筑的實例,對隱喻主義的建筑觀進行思考,從而說明隱喻主義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及意義。
關鍵詞:隱喻;隱喻主義;現代建筑;符號
1緒論
1.1隱喻的概念
“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也稱“暗喻”、“簡喻”。建筑中的隱喻,從廣義上來講是把建筑作為一種形式語言,通過它的形式反應出人的精神內涵或者表達出建筑的文化價值等深層意義,從狹義上來講,建筑中的隱喻是建筑師通過對建筑造型和空間等方面的處理,表達建筑的象征性,加強建筑與環境、建筑與人的對話,豐富建筑語言。
1.2隱喻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文藝復興以前的建筑隱喻,都是用來表達當時的哲學思想,表達人們對人和自然的認識,表達人們對神和統治者的崇拜,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沒有上升到理性的、理論的高度。如古埃及時期的人們通過形象思維認識世界,金字塔隱喻法老的神圣和權威。
“隱喻主義”是現代西方在反“國際式”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建筑早期不提倡隱喻的,因為這些設計都是為達到象征和隱喻目的,對現代主義的抽象性來說是一種反動。到20世紀50年代,勒·柯布西耶完成朗香教堂,建筑的隱喻性讓人們開始重視建筑的意義,20世紀60年代,隱喻主義開始發展,其理論基礎為符號學。隱喻主義用符號的手段來創造隱喻,把建筑看做是一種具有意義的象征符號來處理,來表達建筑的一種歷史和地域文脈關系,加強建筑與歷史傳統的對話,增強了建筑的裝飾性。皮爾斯將符號分為圖像符號、指示符號和象征符號,現代主義建筑中主要運用了圖像符號和指示符號。
2隱喻主義在建筑中的運用
2.1隱喻主義
隱喻主義的主要理論觀點是:建筑是具體的物,也是抽象的記號。它強調要理解建筑的意義就要求人與建筑的交往,重視大眾文化形式,其建筑在符合大眾需求的同時對大眾交往又要具有創造性和啟發性。另外,后現代隱喻主義也強調建筑要表現人文、地理和歷史的延續性,認為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表現。
2.2隱喻主義建筑的類型
隱喻主義建筑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具象隱喻、抽象隱喻、后現代隱喻。
具象隱喻是通過建筑自身造型來進行釋義,這類建筑十分注重造型,一般指建筑的外形與某種物體的相似,其隱喻的形式和內容一般都是大家熟悉的,因為這容易讓人們產生聯想。例如肯尼迪國際機場環球航空公司航空站的外形像一只展翅的鳥,結構具有飛翔的感覺,符合機場的性質,也能表達和平的愿望(圖2-1)。
圖2-1肯尼迪國際機場環球航空公司航空站 圖2-2朗香教堂
抽象隱喻是運用抽象的建筑內外空間形態來隱喻建筑的意義,如朗香教堂,白色的形體與四周環境相聯系,不論是外觀造型還是室內空間有封閉性又有自由性,給人一種原始的感覺,顯示了現代空間和過去文化價值的結合(圖2-2)。
后現代隱喻手法是一種符號處理方法。用符號學來探討建筑,早在索緒爾的理論中已提及。后現代隱喻手法大致分為3種:一種是形式暗示內容,如哥特教堂的平面采用拉丁十字,暗示基督受難(圖2-3);另一種是歷史片斷再進行變形,所謂引經據典的隱喻,例如格雷福斯、文丘里的作品(圖2-4),這種隱喻不是很容易被理解,相對來說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文化背景。
圖2-3哥特教堂的十字平面 圖2-4文丘里栗子山住宅
建筑師最常運用的隱喻手法應該是用裝飾來隱喻,這就包括裝飾圖案、雕刻和色彩來隱喻建筑的含義,因為這種手法的可讀性較高,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3對隱喻主義的思考
在現代建筑實際項目中有些空間給人感覺單薄沉悶,缺乏底蘊與活力,大多是因為設計前期沒有對建筑場所建立感知基礎,或者設計中缺乏或過于直白的表達建筑隱喻符號。隱喻具有多重性的特點,某一符號可隱含多種含義。不同層次背景的人群對于建筑隱喻符號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從而在建筑體驗中產生層次豐富的心理上和感官上的體驗。想要符合不同人群的不同感知,要求隱喻符號要變化豐富和符合潮流,這樣才能營造出更有視覺沖擊感和藝術感染力的建筑空間。
一個成功的隱喻建筑作品,除了多重性外,關鍵是把喻體意義和建筑相關實體有機的統一在了一起。比如,建筑性質、材料、結構、功能作用或者周邊環境等。在無損于建筑功能和周邊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空間結構、經濟用材等,使得建筑“雖由人作,宛自天成”。
隱喻主義從古至今滲透于整個建筑歷史的長河之中,特別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的興起,對中國現代建筑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材料和形式上是完美的現代與古典江南風情的結合。運用隱喻形成了建筑上古今結合的新手法,有效緩解了中國快速現代化和民族化的矛盾。但仍有一些項目表達隱喻形象過于直白庸俗。
在設計和建筑審美的同時,也不可過分關注建筑的隱喻表達。始終要將建筑的形式美、意義和語境等聯系起來。因為,過渡的強調隱喻目的,會導致建筑師在設計中的思維局限,使得本來合理的建筑功能布局需迎合意蘊表達而改變,這就導致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受到更多的制約。
4總結
綜上所述,建筑的內涵是用暗示和隱喻的手法來體現的。隱喻主義從最初表現在建筑的形喻和抽象隱喻上發展到后來以符號學為基礎的后現代隱喻主義,其經驗和方法都對當時的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不是對國際式建筑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批判,它強調人、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重視建筑的實用功能的同時考慮建筑的象征功能;用符號學的方法促進人與建筑的交流;用聯想、暗示和回憶的手法讓自然與建筑聯系在一起,重視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正是這些優越性,使得隱喻成為了當代建筑設計的一種手法,對于建筑師來說起到了借鑒作用。今后,我們還應該不斷豐富和完善它,從而使它更好地指導今后的建筑設計。
參考文獻
[1]戴志中,舒波,羊恂,趙冶著.建筑創作構思解析—符號,象征,隱喻[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2][英]戴維·方坦納著.何盼盼譯.象征世界的語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3]鄭東軍,王芳.建筑形式中的隱喻—一種”隱喻化”創作模式的探討[J].華中建筑.2004,22(3):52-54
[4]朱一丁.優秀隱喻建筑的特點[J].寧夏工程技術.2009,12:43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