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光/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淺談中國的網絡民主政治建設
陳 光/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網絡民主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正面作用,也具有負面作用。加強對我國網絡民主的引導對策為:對網民加強教育,提高網民的社會責任感,完善網絡民主機制,建立健全網絡民主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
中國;網絡;民主政治建設
網絡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網絡是一個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存在有巨大差別。雖然在網絡空間里是人人平等的,但網絡空間里人的身份是虛擬的,網絡里的平等不能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平等。網絡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直接性、開放性、便捷性。在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可以直接交流,網絡是一個面向公眾的開放平臺,它沒有給人與人的交流人為地設置障礙。
(一)網絡民主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有益作用
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網絡在表現形式上是一個開放性和互動性均極強的媒介,擁有傳統媒介難以企及的傳播能力。公民在網上可以自由瀏覽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者通過電子郵件、網絡論壇、網頁制作等方式向他人傳播信息,這些在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程度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推動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公開化。目標導向性、社會可行性和經濟效益性是一個科學的公共政策至少應具備的三個條件。通過網絡向目標群體進行推廣和傳播,可以就該項公共政策的社會可行性和經濟效益性得到目標群體的反饋,而反饋后修訂出臺的公共政策更易得到公民的支持和認可。網絡民主讓每個人對公共政策都有了發表意見的機會,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化、公開化。
擴寬民主監督的渠道。在當前,網絡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有人甚至說它是“第五種權力”。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民主監督帶來了不容置疑的變化,給體制外監督注入了一種新的活力,它以其便捷性、開放性,極大地擴寬了監督范圍,省去了各種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節省了監督成本,這有效地增強了民眾對政府的監督力度,拓寬了民主監督的渠道。
構建新型民主文化。人們在網絡中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和看法,自由地做出決策,享有充分的自主權,這降低了人們被政治邊緣化的可能性,使少數人的話語權得到了尊重。在網絡社會中,人們的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沒有少數和多數之別,改變了人們的民主觀念,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民主文化。
(二)網絡民主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消極作用
損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網絡具有匿名性,公民發表政治觀點所需付出的代價很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很可能利用網絡的這個特點去達到其政治目的。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時,網絡很可能成為不法分子興風作浪、扭曲民意的工具,使事件的有效迅速解決更加撲朔迷離。網絡綁架民意,使公眾對國家機關產生質疑和不滿,這是很可怕的。就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網絡的法律,網絡民主還不夠成熟和規范,不加快解決網絡民主的無序和失范,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政府的公信力。
導致無政府狀態或更加隱蔽的集權控制。網絡的應用和普及,給一些不法分子、持不同政見者、恐怖組織甚至叛國集團等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往往利用網絡有目的地傳播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一定的政治意圖。以計算機黑客為例,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往往置國家法律于不顧,以侵入國家信息系統為榮,這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蔓延的先兆。
網絡發展為政治發展的非常規操作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使技術官僚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真正的立法者。另一方面,技術官僚可以按自己的偏好來設計決策模型,可以改變某個程序以使信息或決策符合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在心懷不滿時對政治系統進行致命打擊。這使狀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將會使政治發展的非常規操作進一步固化。
網絡民主中政治參與的非規范性有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定。網絡里的信息往往真假難辨,有時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惡意利用,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導致網民對政府發布的權威信息不信任。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網民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聚集起來形成利益集團,企圖影響政府的決策,這可能在網絡中引發群體性事件,引起政府的合法性危機,從而導致政治不穩定。
(一)對網民加強教育,提高網民的社會責任感
在網絡社會里,如果網民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惡意扭曲民意,那網絡民主就不算是一種真正的民主形式。因此,在向公民普及網絡知識的同時,要加大力度提高網民的素質,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因在虛擬網絡空間而降低,讓網民意識到其言論會影響到有關部門的科學決策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同時,政府要加強對網民政治知識的普及教育,使其了解基本的政治理論,提高其政治素養,為有效參與政治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二)完善網絡民主機制
第一,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當前,網絡在反腐敗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日見增大,網絡的監督作用越發重要。特別是自十八大召開之后,許多貪官的落馬都離不開網絡力量的推動。但應該清醒地注意到,如果僅僅依靠網絡的力量,沒有政府部門的跟進,網絡的監督作用是很難發揮的。因此,政府部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機制,做好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對民眾關心的話題要及時作出回應,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第二,建立長效的網絡參政議政機制。政府部門的網站上要建立相應程序,使公民可以就其關心的問題隨時向政府反映,讓公民可以就當前實施的政策法規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感受,政府要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第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政府部門對網絡民主要采取一種開放的態度,對網絡民主要積極引導,要鼓勵公民就時政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對意見被采納的公民要給予適度獎勵,提升公民的參政熱情,提高政府施政的滿意度。
(三)建立健全網絡民主的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立法機關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改滯后、沖突的法律法規。例如,當前實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存在有關概念模糊的現象,可操作性不強。此外,它與現行《檔案法》中的有關條文是相悖的,前者規定政府一般在20個工作日內公開信息,而后者則規定原則上30年內不得公開檔案信息。可見,現行的《檔案法》明顯不合時宜,針對此類問題,立法部門要及時跟進并完善。其次,執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其職能,防止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現象的發生。要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對相關責任人實行定期考核,對違反有關規定的責任人要依法追求其責任,絕不姑息。
(四)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
加大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為網絡民主的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和開放性從事非法活動,這極大地影響了網絡的健康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完善整治網絡犯罪的行動方案,明確整治范圍,防止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網絡管理部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網絡行業準入機制。網絡管理部門要深入調研,根據調研情況建立一套合理的獎懲制度,該整改的要嚴令其限期整改,該獎勵的要給予其適度獎勵。
陳光,(1977-)男,吉林省永吉縣人,北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主政治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