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婷 顏 李 馬曉倩/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淺析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田文婷 顏 李 馬曉倩/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輔導員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本文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對“輔導員角色”做了較為深入的剖析,并結合當前社會環境,提出了“五位一體”的高校輔導員角色模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學習和生活的管理者與服務者”、“身心健康發展的疏導者”、“職業規劃和就業的指導者”、“校園和諧建設的助推者”。以期為新時期輔導員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輔導員;新時期;角色定位
自1953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率先提出建立高校學生政治輔導員制度以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磨練和經驗積累,高校輔導員現已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育人與管理的雙重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高校學生工作內容重心的變化,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也在不斷演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需“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的創新人才。 科學認識新時期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對做好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專業化的輔導員隊伍具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將“高校輔導員”置于社會結構與社會關系的框架之中,從“社會角色”的概念入手,剖析“輔導員角色”的內涵與特征,并結合當前環境提出了“五位一體”的輔導員角色模型,以期對新時期輔導員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在社會學中,角色也可以稱為社會角色。“角色”原指由演員根據劇本要求扮演的劇中特定人物,最早由美國芝加哥學派將其引入社會學領域。然而,學者們對核心概念“角色”的理解眾說紛紜。有學者稱:“角色,是個人在社會關系體系中處于的特定社會地位,并且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 也有人認為:“角色是人們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 雖然眾多學者對角色的研究在角度和方法上不一,但他們對角色構成的三有要素看法還是比較統一的,角色構成的三要素分別是“個體處于的一定社會地位、社會對個體的要求或期望、個體的行為模式。”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這個角色的定位是對個人職能和地位的劃分,規定著個人行為和社會責任。
那么高校輔導員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該如何來定位,這是高校輔導員制度自從建立起就存在著的問題。
《教育大辭典》中把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定義為:“在我國高校中專門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其基本任務是根據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大學生思想發展規律,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明確指出:“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上的指路人,生活上的貼心人,學習上的指導者和心理的疏導者”。 2006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規定》指出:“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從社會角色的三要素來看,首先,高校輔導員的社會地位處于高校教育管理結構的框架之下,是“高校中專門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具有 “干部與教師”的雙重身份,因而其內涵著雙重地位含義。其次,“根據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大學生思想發展規律,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勢下社會以及國家對高校輔導員的期待。最后,“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是高校輔導員應該遵守的行為規范。
從社會角色理論來看,作為社會成員的高校輔導員是一種專門的職業角色,按照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活動。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其角色合理定位就要正確認知自己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和應該發揮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者。是指高校輔導員要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指引,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輔導員要扮演好思想政教育的引導者這個角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適時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操。二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學生在社會公德、家庭戀愛觀念和網絡道德等觀念上加以正確指引。三是,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組織法律教學等相關活動,使學生知法守法,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2.學習和生活的管理者與服務者。是指輔導員要在學習和生活上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管理和服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幫助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學習課程、設計系統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并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二是,指導學生樹立公民意識,加強對學生的文明生活方式教育,督促其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三是,重視對學生事務的規范化管理,按照學校學院有關規定,認真、細致、負責做好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
3.身心健康發展的疏導者。在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輔導員要擔當好心理輔導者的角色。一方面,輔導員要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況和心理走向,多與學生溝通,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另一方面,又要對個別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努力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最后,輔導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鼓勵學生親近自然、親近社會,在實踐過程中認識社會、培養能力、熱愛生活。總之,輔導員要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
4.業規劃和就業的指導者。隨著自主就業和高校擴招的發展,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輔導員應該肩負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角色,這也是新時期新形勢對輔導員的新要求。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因此需將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大學生涯的全程,幫助學生盡早規劃發展方向。為此,輔導員應做到:一是,要指導學生在思想上做好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準備。二是,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三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四是,要積極關注就業動態,及時傳達就業政策、招聘信息和相關法規,引導學生自主擇業和理性就業。
5.校園和諧建設的助推者。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具體表現,是彰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輔導員作為具有教師和管理者雙重身份的學生工作一線人員,在校園和諧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頻繁、關系最密切,能過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了解學生的想法和要求。輔導員通過對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和教育,可以把矛盾和沖突等不和諧因素消滅在萌芽階段,協調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各種關系,有利于維護校園的安定和諧。
[1]國務院,2010,《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安德烈耶娃,1987,《西方現代社會心理學》,李翼鵬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戴維·波普諾,2005,《社會學》,李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顧明遠,1998,《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杜向民、黎開誼,2009,《擅變與開新:高校輔導員制度發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6]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2009,《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