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子立
在深化改革中審視和發展天津市現代農業
◎文/宋子立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關乎人民群眾的生活生息。在大城市近郊區的深化改革中,社會在轉型、產業在轉型,如何建設現代農業,需要擴大農業開放度,與二、三產業融合,充分利用產業優勢互補機遇,借勢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產業聚集效能,以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本文針對沿海港口城市人多地少、諸多產業聚集的特點,分析探索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途徑。
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以食為天”從實踐和理論上奠定了農業這一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產業地位。區委區政府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堅持科學發展觀,尊重人民群眾意愿,創造性地開辟了“三改一化”、“四金”農民和“三區”聯動等一系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進經驗,使廣大農民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紅利,其動力源泉就是堅持深化改革。在經濟向高端轉型、農村向城市轉型的發展中建設現代農業,需要農業圍繞著為第二、第三產業服務,在與第二、第三產業交融互補中,取得現代化的進步。
截至到2014年底,東麗區有耕地14萬畝。農業產值10億元。在全區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所占比重僅有0.5%。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有13495人,占全區勞動力總人數的7.1%,有9600個農戶家庭收入中有農業收入,占全區總戶數的6.9%。農業功能在社會上的表現主要有:
(一)生產農產品
除生產糧、菜、肉、蛋、魚、奶、果外,還生產寵物、觀賞魚和觀賞植物。不僅豐富居民的菜籃子,還滿足居民情趣生活。
(二)安排勞動力就業,穩定社會
使部分人就業、勞有所獲,研究農耕園藝,免去閑事雜宜,顯現了穩定社會的作用。
(三)維護生態
灌溉耕作、池塘養魚、植樹綠化、保護濕地、保護野生動植物,在增加收入的同時,發揮了生態效益。
(四)保護人類健康
杜絕超標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生產安全的初級農產品。檢疫動植物及動植物產品,消除人畜共患疾病隱患,保護人類生命安全。
農業在維持依靠農耕的農民生計的同時,為經濟社會向前發展自覺而自然地發揮著其他產業不可替代的諸多作用。
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中,改革是催生,農業首當其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生產關系中最積極的要素——農民。農業依靠科技、投入和政策,一樣的土地,不一樣的產出,解決溫飽后,在奔“小康”的路上邁開了步伐。全國農業在占世界3%的耕地上,解決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創造了奇跡,破滅了世界敵對勢力的中國糧食威脅論,證明了中華民族之偉大。東麗區農民和農業也是如此,同全國農民和農業一樣自豪。
東麗區近二十年來,農業在改革開放的經濟競技中,貢獻份額退居二線。這是區域經濟、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爭規律。但不能認為農業不重要了,更不能認為農業可有可無。農業要在與第二、第三產業的交融互補中創新發展,要樹立農業在諸產業中“常青樹”的意識,并加以培養和發展。
我們要正視農業意識、農耕思想以及農業的外部環境。在看到東麗區這一獨具特色的特定區域的優勢的同時,更要看到絕大部分人對農業撿不起、放不下的現實。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農業投入產出率低,經濟效益差;活臟、活累、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占地補償機緣投機理念作祟,不利于集中規模經營;農業是難以出政績的產業,等等。
國情要求必須保證有18億畝耕地,改革發展穩定要求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東麗區可以沒有農村,但不可以沒有農業。”這是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者們在實踐中取得的共識。
近年來,農業生產在轉型,農業經濟管理也在轉型。在這一新形勢下,食品安全、疫病防控、生態建設等上升為農業管理的主要內容。今后農業既要產出農產品,更要創新驅動發展農業衍生品,在與各產業融會貫通、銜接互補中推進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一)保護耕地維護生態
1.種足種嚴,避免撂荒。保持耕地具備耕作條件,為隨時適度流轉集中維護優勢。
2.宅基地復墾建設高標準農田。尊重當地種植習慣,避免貪大求洋。堅持因地制宜、宜建則建的原則,發揮節能溫室、改良中棚的優勢,培育一域一品,發展區域化生產。走農民建得起、易維護,投入少、回收快,投入產出高的路子。
(二)發展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是高效農業。在規劃允許的前提下,通過農民入股、合作等辦法,適度流轉集中耕地,引入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建設設施農業,發展高效農業。
(三)創新發展新興農業
新興農業是在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通互補中衍生的。較簡單的形式表現為觀光旅游農業、休閑體驗農業。在發揮生產功能的同時,也發揮其休閑度假、保護生態、豐富生活等功能。城鄉間的相互排斥、對立關系將變為互補、融合關系,農民從中增加收入,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要堅持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工作方針,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依法發展農業。
(一)加強農口干部隊伍建設
首先,要保證干部隊伍健全。尤其基層組織要重視農業,保證干部有時間有精力研究農業、安排指導農業生產。第二,干部要振奮精神做好本業。要認識新形勢下農業的重要性,要大力宣傳法制農業、宣傳黨的惠農政策。第三,要提高干部能力素質。要充分利用繼續教育、培訓等手段,提高干部業務素質,練就過硬的干部隊伍作風。
(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
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與水務部門對農業基礎設施資源進行普查,制定發展規劃。對干渠、干路以上的渠涵閘泵站機井路由區財政出資修建,對支渠、支路以下的渠涵閘泵點機井路由街辦事處出資修建。健全農田水利設施,增強農田抵御旱澇災害達到二十年一遇水平。
(三)配套農業政策
重點支持規范化管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農業、現有園區提升改造、成規模的旅游休閑等新興農業,以及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社員發展的一域一品區域化生產新技術。對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嚴格把關,避免圈地待拆遷投機行為。
(四)復墾農田實行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管理
凡復耕的農田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生產,創建新型經營關系,一律實行規模化經營,利于新技術實施、利于安全管理、利于形成品牌、利于市場營銷。
責任編輯:馮時
F303.3
A
1006-1255-(2015)11-0021-02
宋子立(1964—),天津市東麗區農業經濟委員會。郵編: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