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穎
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初探
◎文/張穎
新媒體深刻改變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快速適應新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挑戰,積極學習和努力掌握新的媒體技術,將新媒體創造性地應用到黨建工作中去。新媒體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載體,原本相對單一、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了更為多元、廣闊的教育空間,開放性和實效性大為增強。要全面理解把握新媒體的功能特點,搭建微平臺教育新陣地。本文著重結合功能豐富、市場普及度高、在黨員群眾中有著較好用戶基礎的手機主流APP,初步分析了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
思想政治工作;新媒體;微信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以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作用影響日益凸顯。“不日新者必日退。”新媒體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內容和手段,面對這些機遇和挑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
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絕對不能缺位和失語,否則,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現實課堂的教育努力,就會在新媒體的虛擬世界中淡化甚至被消解。黨務工作者要順應時代潮流,學會利用新媒體發聲和傳聲。
(一)新媒體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平臺
新媒體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載體,原本相對單一、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了更為多元、廣闊的教育空間,開放性和實效性大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提供的大量信息,建立全方位的現代宣傳教育系統和網絡交流平臺,也便于及時掌握輿情、做出科學的決策和引導。
(二)新媒體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
新媒體信息傳播將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結合為一體,為廣電媒體帶來了全新的教育體驗。同時,由于新媒體的靈活性和廣泛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增加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相關技術,在網頁設計、手機APP開發等方面推出與工作相關內容和項目,隨時掌握干部職工的所感所想、所困所惑,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三)新媒體有利于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新媒體深刻改變了人們交往方式。角色的虛擬化特征使得人群縮短了心理距離,交流和互動更加直接和真實,這種過程非常有利于思政工作者從中更好地了解大家的真實想法,有的放矢地制定教育教學方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借助微博、微信、網站、手機APP等新媒體平臺,積極對現有陣地進行鞏固深化,加強相互關注和有關內容的推薦推送,更好地發揮整體聯動協同效應。
(四)新媒體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
對新媒體的運用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當前黨建工作創新水平的高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快速適應新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挑戰,積極學習和努力掌握新的媒體技術,將新媒體創造性地應用到黨建工作中去,跟上時代進步對黨建工作方式的新要求,這是對黨務工作者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考驗。要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與新媒體相融合,提高網絡議題設置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
新媒體是基于網絡的全方位數字化傳播方式,它充分體現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內容方式的轉變、傳播語境的變化、傳統話語權的解構與轉變,具有以下特點。
(一)海量信息的融合性
突破了傳統媒體傳遞信息的單一性,互聯網傳遞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圖文聲一體化,它將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完全融合。讓受眾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實現了信息多介質的高效傳播。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智能手機能夠將海量應用和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具有強大的便捷性、擴展性。
(二)傳播角色的互動性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交互的。這就使傳播者和接受者雙方極易進行角色轉換,可以在互動中“同聲同氣”、及時應答。
(三)傳播行為的個性化
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基于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習慣、偏好和特點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服務。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與收閱的個人化。與此同時,受眾也對信息具有同樣的操控權,受眾可以運用新媒體選擇信息、搜索信息甚至定制信息。
(四)傳播速度的即時性
隨著3G4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徹底擺脫時空的限制,能夠做到隨時隨地加工發布信息。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五)超越時空的開放性
互聯網的新聞報道具有非線性的網狀傳播特點,這也就讓信息傳播更加具有時效性并實現社會公眾開放式的參與。用戶可以在新媒體上,不受時間、地域乃至國界的限制,跨越時空地同在線的任何人進行傳播和交流,并且方式不限。
首先,從傳播規律的角度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求使多元化傳播成為必然,移動新媒體——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更好地滿足了“多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全方位人際互動傳播。運用時下流行的智能手機應用平臺開展思政工作,順應了這種規律。
其次,從新媒體的普及程度看,以微信為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每月的微信活躍用戶達到4億。微信市場規模龐大,功能豐富,進入門檻低,市場普及度高。微信常用功能,如朋友圈、微信群、訂閱號、公眾服務號等均為大眾所熟知和接受。在黨員群眾中也有著較好的用戶基礎,為運用這一新媒體平臺開展黨建工作提供了可能。
再次,從實踐經驗的反饋看,2014年6月,中組部與新華網、騰訊公司合作創辦“共產黨員”微信公眾平臺,廣大黨員積極響應,訂閱關注該平臺,取得了較好的反響,是運用微信平臺開展黨員教育的成功案例。這也說明,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有助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已成為全黨上下的共識。
一般利用網絡開展黨建工作,最初就是在網上PC端的開設黨務網頁和相關專欄,但問題是,內部OA網信息欄主要以發布文字性的信息為主,傳播范圍和影響力有限。專題網頁雖然也能進行多媒體展示,但是需要后臺專業技術支持、很難實現移動端的互動交流。在當下智能手機普及的情況下,在眾多APP手機應用中,微信是較有代表性的一個。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臺”對外開放,免費為大眾提供新聞、圖片、語音、圖文鏈接等功能。微信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重要的用戶入口,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習慣于運用這一新媒體平臺進行互動交流。結合微信新平臺開展黨建工作,當前下列探索實踐被證明可行有效。
第一,建立手機微信群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微信群類似于討論組,鑒于微信群最高人數限制為百人,主管部門可以依據需要靈活建立各類任務群或專題群,如支部書記群、組織委員群、教育實踐工作群等,納入黨務部門官方微信統一管理。各黨支部也可建立自己的黨員學習群。黨委向各支部發出通知信息、工作部署,各支部則可進行工作匯報、工作交流、請求協助,還可以把好的學習內容、工作方法、工作經驗放到群里,做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主管部門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信群”掌握工作進度,既節省時間又簡單方便。
第二,搭建“微平臺”教育新陣地。通過開設官方微信公眾訂閱號完善教育體系,建立集語音、信息、圖文動態消息于一體的公眾平臺,黨員干部職工通過登錄微信手機客戶端進行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向全臺黨員群發黨建工作信息。比如廉政短信、友情提示等信息發送。還可以運用微信平臺的延伸服務,開通“自動回復”和留言提問功能,讓黨員用戶通過留言充分發表意見建議。
第三,整合“微資源”策劃活動營造氛圍。設置豐富的主題文庫,普及黨建知識、轉載優秀社會時事評論,提供紅色圖書連載等,實現掌上閱覽。通過微信,黨員群眾還可以在微信群里分享心靈雞湯、讀書心得、時事新聞等,不僅能增進支部間的友誼,更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此外,用微信公共平臺策劃開展黨建知識競猜、主題影展等相關活動,增強教育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形成與黨員深入交流互動的良好氛圍。
第四,做好新媒體風險防范管理。就一般的發展趨勢而言,手機應用市場同質化程度將繼續加劇,微信作為社交平臺的典型性也必將有弱化的一天,很難保證不會有更高效便捷的APP取而代之。一旦技術平臺發展受阻,用戶粘度下降,我們搭建的微信內容平臺也必將受到不利影響。此外,使用第三方免費技術平臺,自然要受制于對方的管理規則,因此,長遠看存在著一定的管控風險。這就要求我們在相關政策法律的框架下,完善應急反應機制和新媒體人才隊伍的培養機制,如信息安全審核程序、信息發布流程、責任追究制度等。提高網絡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形成正面引導與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工作格局。
責任編輯:張麗恒
G4
A
1006-1255-(2015)11-0047-03
張穎(1964—),天津廣播電視臺。郵編:3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