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章鳳
天津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及應對建議
◎文/喬章鳳
隨著天津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天津市創新創業人才呈現出新的特點、新的問題。通過對天津市重點企業的調研顯示:天津市創新創業人才呈現出整體素質較高、國際化趨勢明顯、人才來源渠道多元化、科研創新團隊效果顯著等特點。人才隊伍的突出問題表現在:整體規模亟待提升、人才隊伍國際化程度不高、創新創業平臺尚不完善、人才服務產業發展滯后等。并進一步從促進多元創新型網絡聚集人才,開創海外高層次人才隊伍新格局,打造國際化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平臺,積極培育區域國際人才服務市場以及營造宜居宜業的創新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創新人才;人才集聚;天津人才隊伍
通過對天津金融、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物流、文化創意等120家重點科技型企業進行調研,并對20家大企業作了深度訪談,調查顯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定位的背景下,隨著天津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創業人才需求也呈現出了新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一)創新創業人才整體素質較高
創新創業人才大多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其中碩士、博士、高校教師、科研院所研究員十分常見。統計表明,2014年末在津兩院院士37名,引進聚集國家“千人計劃”人才113人,以工作調動方式從外地引進人才2936人,博士后850余人。調研顯示,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及科技項目主要負責人為本科及碩士以上學歷者占88.1%,從事本專業工作者占80.5%,工作前擁有相關經驗及技術者占83.2%。由此可見,學歷、專業、工作經驗與技能需求主導了企業選拔創新性人才的趨勢,間接反映了科技型企業對創新人才個人學習能力及實際工作能力高度重視的特點。
(二)中青年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骨干力量
調研顯示,創新創業人才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其中,人才總體分布集中于25歲以下及25-35歲的企業分別占樣本的6.1%和62.6%,即將近70%的重點企業創新創業人才主要分布在35歲以下。另外,超過半數的重點企業,主要技術負責人等高層次創新人才集中在35-45歲。主要負責人在45歲以上的企業僅占29.0%,技術負責人集中在45歲以上的企業占比13.5%,相對比,技術骨干比領導骨干低齡化程度更高。
(三)人才隊伍來源渠道多元化
創新創業人才來源于多種人才群體,既有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高校教師,也有政府機關公務人員,更有海外歸國人員、大學畢業生等。調查顯示,較為代表性的科技型企業家的來源渠道是:自主創新的科技人員、技術發明者、轉型企業的企業家、海外學子歸國和大學畢業生的創業者。海外歸國的創新創業人才比例上升明顯。
(四)人才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
截至2015年3月,濱海新區留學歸國人員總數達7070人,各類僑海企業總數達665家。僑海人才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留學歸國人才約占75%。2014年,新區僅天津未來科技城、泰達科技集團、空港經濟區創新創業中心、高新區國際創業中心、濱海抗癌新藥創制產業技術聯盟5個留學人員服務工作站,就引進海歸創業企業104家,注冊資金約9.2億元人民幣。
(五)科研創新團隊效果顯著
調查顯示,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建立研發部門或項目創新團隊,正成為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發展的重要趨勢。2014年,入選首批天津市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創新團隊共有141個,濱海新區入選創新團隊數量超過半數;其中,科技企業創新團隊共確定25個,新區占比72%,創新團隊建設領先全市。領軍人才及其創新團隊為加快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一)人才隊伍整體規模亟需提升
與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相比,天津的人才總量、高端人才數量以及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還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津院士數量及“千人計劃”人數均不到全國的總數的3%;在兩百多萬的人才總量中,創業人才比例較小,人才隊伍結構調整與創新創業人才集聚迫在眉睫。
(二)人才隊伍的國際化程度不高
人才隊伍的國際化程度尚不高,特別是高端研發、金融、航運和貿易方面的國際化高端人才最為緊缺,成為天津自貿區與先進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建設的一個短板。同時,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數量集聚不足,尤其是各類成熟型、領軍型人才嚴重匱乏。
(三)創新創業平臺尚不完善
調研顯示,海歸回國前擔任大學教師的占5.2%,科研機構研究人員占29.2%,公司職員占19.8%,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占27.1%,沒有創業經驗的留學人員占80.2%。這說明,大部分海歸創業者沒有創業經驗,存在融資難和水土不服等問題。
(四)人才服務產業發展仍然滯后
人才服務市場尚不成熟。已建立的國際人才服務市場與泰達人才市場,成熟度仍較低。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服務依然以政府組織的人才引進為主,以職業中介機構、人才交流活動、獵頭公司等非官方化的職業化招聘渠道所占比重僅為24%,尚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公共人才信息共享平臺和市場配置資源機制。
(五)創新創業環境氛圍尚不濃厚
在人才引進與人才流動過程中面臨著戶籍、人員編制、職業身份、社會保險等影響人才跨區域流動的體制性障礙。雖然近年這些現象得到有效緩解,但仍是制約人才引進與自由流動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人才創新創業扶持體系尚不完善,難以提供“全程化、專業化”的后續配套服務,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不濃厚。
(一)集聚創新資源,促進多元創新型網絡聚集人才
一是在創新驅動戰略指引下,有效聚集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共建企業創新聯盟,形成“單核”或“多核”的新業態聯盟,打造區域創新資本集聚區。
二是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參與孵化器建設,大力發展創客空間、創意社區、創業咖啡等各種新型創新創業組織發展;推行建立“孵化器+創投”的新型孵化模式,完善孵化器運行績效評價和獎勵機制。
三是以濱海新區為引領,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重大產業攻關項目、博士后流動站、重點研究基地、成果轉化中心等,構建人才鏈,布局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和領軍企業。
(二)借力戰略機遇,開創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新格局
一是突出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力度,建立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鼓勵海外創新創業人才利用國內外優勢資源進行產品研發并在天津轉化及產業化;在股權激勵、非獨占許可技術轉讓、科技成果使用處置、職務發明市場轉化等方面推出一批創新政策。
二是健全海外高層次人才信息收集和專項引才機制。開展國際項目合作,強化留學人才、科技項目與企事業單位需求項目的有效對接,提高海外留學人才資源開發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突出政策引領,構建吸引人才的區域創新平臺
一是圍繞我市創新驅動與人才集聚,出臺一系列創新規劃、政策和措施,形成相互支撐的政策體系,引導社會資源向創新領域集聚。
二是開辟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和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可采用直接考核、特事特辦的方式。建立高端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在金融、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物流、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選擇百家重點企業,設立院士專家假日工作室,借鑒威客和周末工程師等新形式,大力推行人才租賃制度。
三是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風險投資為支撐、社會融資為基礎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天津人才開發創新基金”,實行數額控制、循環使用的運作模式。
(四)創新校企聯動,打造國際化創新教育服務平臺
一是建立高校、政府、企業三者聯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由政府搭臺,引導高等院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將能力培養與創新戰略對接;依托天使投資人,結合創業成功典型,推動成立創業導師協會、沙龍、導師團及訓練營,開設創業輔導課和培訓輔導。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列為天津高校改革探索和辦學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是構建國際化培育基地和信息、交流、聚合平臺。實施“名校、名師、名專業”戰略,大力引進國內外名校來津設立分校或教學基地。借助產業與項目的跨國合作,推進中美、中歐創新人才培訓項目與創新創業人才國際化基地建設。
(五)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培育區域國際人才服務市場
一是構建科技產業創新服務促進體系,實現覆蓋全產業鏈條的科技創新服務。形成金融商貿、教育、會計、律師、公證、稅務、投訴、技術、信息、人力資源等中介服務體系等。重點支持第三方認證、檢驗檢測、技術轉移、市場營銷、高端人才中介等科技服務產業,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新型支持方式。
二是研究發布“濱海人才指數”,及時反映市場動態信息,引導人才向重點產業、行業、區域集聚,為政府決策、企業用人、人才擇業提供依據,并不斷擴大“濱海人才指數”的國內外影響力。
三是完善高端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大力推行崗位績效工資、協議工資以及年薪制相結合的薪酬制度,積極試行期股獎勵、知識產權入股、技術入股等激勵機制以及建立人才薪酬保護制度。
(六)完善公共服務,營造宜居宜業的創新生態環境
一是優化人才服務環境。繼續簡化智力引進、職稱評審、戶口申報等程序,設置“一站式”服務窗口;提供專人專辦、貼身服務、全程跟蹤,建立適應企業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的一體化人才服務機制;加快推動高端醫院、國際學校、精英社區以及人才公寓建設,構建人性化、便利化的生活配套體系。
二是加強知識產權應用與保護。建立和完善重大專項知識產權審查和預警機制,組建知識產權戰略聯盟,推進知識產權融資,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引進和培育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
三是培育創新創業軟文化。鼓勵各類機構舉辦專業與綜合性學術會議、創新技術論壇、高新技術成果展、智庫論壇等,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和原創技術大獎賽。建議由政府、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舉辦“天津創新論壇”,致力于推動全球創新驅動與創新型城市建設。
[1]王愛鳳,王善杰,彭樹堂.北京創新創業人才特點及發展[D].第十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2014-8.
[2]魯旭.江蘇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特區經濟,2013,(6).
[3]王慶華.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的路徑選擇[J].中國勞動,2010,(9).
責任編輯:李向春
C965
A
1006-1255-(2015)11-0050-03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重點項目“企業自主創新及實現方式研究”(項目編號:TJYY13-001);天津市教育系統調研課題《關于加強天津高校“智庫”建設的研究》(項目編號:YB20153201)
喬章鳳(1981—),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國際發展研究院。郵編:3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