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東林
四川省屏山縣委書記
探尋城郊型縣域經濟發展突破口加快建設四川省屏山縣岷江北部新區的思考
邱東林
四川省屏山縣委書記
隨著四川省委多點多極支撐戰略的深入實施,全省縣域經濟逐步呈現出梯次競相跨越的生動局面。貫徹宜賓市委“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要求,屏山立足后發優勢,堅持城郊經濟方向,必須將“產城一體化”作為突破口,加快開發建設岷江北部新區,夯實縣域經濟底部基礎,加快全面脫貧和全面小康進程。
緊緊圍繞市委“2365”發展戰略特別是“六大基地”布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定位、高點定位,全力建成“四大示范區”。
——建成“港城園村”互動發展的示范區。充分吸收和借鑒外地城鄉統籌先進經驗,探索建立“城鄉互動、協調發展”長效新機制,推進“美麗新村”與“港城園”良性互動發展。按照“產城相融、擁江發展”理念,遵循“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貿則貿”的原則,打造集“港口、城市、園區、新村”于一體的新型開發區。
——建成省級內陸開放的示范區。
立足岷江北部新區地域南依縣城、北向成都、西帶樂山、東靠宜賓的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努力建成川南全方位開放的綜合性園區。依托“兩路一橋”、岷江黃金水道、宜賓國際機場、成貴高鐵、宜西高鐵等“陸水空鐵”立體交通網絡,持續增強岷江北部新區的吸附力和輻射力,打造宜賓“西大門”和次增長極。
——建成生態旅游休閑高端服務的示范區。推進產業統籌、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以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為主的旅游農業,充分發揮移民后扶優勢打造移民后扶產業園,積極爭取并加快完善飛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新區港口商貿服務業體系,構建臨港附中心,促進新區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發展。以特色觀光旅游項目為抓手,大力推進區域旅游、觀光、休閑、養老等服務業快速發展。
——建成新型工業飛地園區的示范區。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無縫嵌入產業鏈,形成“錯位發展、配角服務,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特色新型產業園區。拓展“以市帶縣”,充分利用移民后扶產業規劃、“留存電”扶持等政策疊加優勢,爭取三峽公司等各方支持。
——堅持“三年夯基”。到2017年,投入60億元,基本建成岷江北部新區主干道路及管網、110KV變電站、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客貨運碼頭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平方公里、新增人口6000人;產業園建成區面積達到1.5平方公里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20億元、解決就業2000人以上,實現第三產業收入5億元以上。
——堅持“三年突破”。到2020年,累計投入120億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以上、城市人口達到20000人,產業園建成區面積達到4平方公里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60億元,解決就業6000人以上,實現第三產業收入15億元以上。
——堅持“三年見效”。到2023年,累計投入200億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40000人,產業園建成區面積達到6平方公里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100億元,解決就業10000人以上,第三產業收入達到30億元以上。
——夯實基礎、強化保障,搭建發展平臺。加快推進樂宜高速連線、宜屏快速通道、岷江大橋等工程建設,積極配合推動岷江航道“四改三”、成貴高鐵、宜賓國際機場等項目建設,盡快暢通出口要道,打通經濟發展“主動脈”,建立“陸水空鐵”立體交通體系。全面推進水電氣等建設,全力爭取向家壩水電站“留存電”政策形成長效機制,加快縣內小水電開發和周邊電力資源整合,加快110KV變電站建設等。
——創新發展、集群發展,打造工業核心支撐。堅持示范區定位不動搖,創新PPP運營模式聚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狠抓招商項目拉動,著力構建“四大百億工業園區”。創新市縣企共建共贏發展模式,推進紡織產業全鏈條發展,加速建成百億紡織產業園;堅持融入發展、借力發展,主動承接外溢產業轉移,加速建成百億飛地產業園;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注重招商選資和招大引強,加速建成百億新型材料生產園;突出農產品加工,推進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加速建成百億富硒農產品加工園。
——繁榮業態、調優結構,發展現代商貿物流。改革服務業發展體制,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培育新的現代服務業態,集聚人氣商機,打造宜賓商貿物流“西大門”。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優先發展金融保險、節能環保、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圍繞滿足城鄉居民需求,加快發展旅游休閑、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突出發展金融服務、信息技術等現代服務產業。
——依托生態、農旅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堅持一產服務旅游,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農業觀光和休閑旅游為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突出以萬畝生態觀光茶園基地為抓手,努力打造原生態的田園風光生態養老區、花田攝影基地、森林農莊等功能區為主要內容的樟海茶鄉景區。
——堅持產城相融、擁江發展,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按照城鄉一體、沿江集聚的思路,依托濱江臨水的自然生態環境,合理確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形態。強化城市功能品位提升,堅持以產興城、以產拓城,推進產城相融,加快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堅持把推進“人的城鎮化”放在核心位置,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在新城區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