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性嘉
在我國現代化的經濟形勢下會計行業中的核算內容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經濟核算方式的發展對傳統的核算形式提出了更加精細的要求,現代的會計從業人員需要對財務會計以及稅務會計兩者工作性質的差別認識清楚,區別對待,特別是其中的相似點需要細致的進行劃分,管理模式的差別會決定他們的不同,社會經濟的發展規模的必然變革也是其中的影響因素。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兩者在這種宏觀方面的聯系與差異主要表現在原則上面,首先是歷史成本方面在原則上的差異,這方面的會計工作對于資產、負債等計價都比較有利,而且在費用、收入的流量計量中也非常有利,這種計價原則可以對企業的財務情況進行比較真實的反映,但是在財務會計中這種原則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為了對其進行完善就需要根據判斷的規范對資產進行其他方面的處理,這樣可以做到對歷史成本原則的一個改正。而在稅務會計中,在稅法的規范之外,納稅人對于歷史成本的計價原則需要進行嚴格的遵守,這源于它的可檢驗性與準確性的特點。另外,在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方面,根據權責制度的要求企業需要以經濟活動中發生的權利、義務的產生前提開展會計處理工作,這樣做也符合納稅義務的規定。權責發生制還會產生很多的會計估計,這方面稅法是保持的保留態度,當稅收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的時候,稅法就會對這一制度采取防范策略。在宏觀的原則差異中還有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這一原則在財務會計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主要的規定就是要求企業進行按照經濟活動的發生實質以及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會計核算,避免單一的根據法律行事,財務會計對于這一原則的正確使用,重要的是需要會計工作人員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進行準確的判斷。
在比較中稅務會計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法律性與廣泛性、統一性、獨立性這四個方面,其中的法律性主要表現在稅收的主要特征方面,比如強制性等,稅務會計需要嚴格的遵守稅法的相關規定,受到其中法律的約束,在實際的會計核算中,企業可以按照自身的實際經營情況進行核算方式的選擇,而對于稅務會計來說,需要在遵守現行法律的基礎之上再進行選擇,制定的稅法是稅務工作中都需要遵守的基本準則,對于征稅人與納稅人以及雙方的關系都是一種約束,當實際工作中的會計制度或者準則與稅法存在抵觸的時候,稅務會計需要以稅法的規定為準,對自身進行的稅務工作進行調整,這種對稅法的嚴格遵守也是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主要區別。另外,稅務會計的涉及廣泛性的特點是由納稅人的廣泛特點決定的,這種特點在企業的部門之中,與商品流通、運輸等方面都比較適用,在所有制方面,在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等經濟模式方面也比較適用,只要是具有納稅人的條件就必須按照稅法的制度執行。此外,統一性就是說對不同類型的納稅人來說,相同的納稅類型需要遵循的規定是一樣的,對于納稅人在經濟性質以及組織形式上的差異都不需要考慮,這種統一性對于稅務會計的工作行為的監督也具有決定作用。稅務會計的相對獨立性主要是對其核算手段來說的。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雖然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著多方面的不同,但是每種稅務會計的處理結果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稅務會計的各種處理結果都應該與企業中財務會計的工作內容相互配合。兩者之間的互相協調的現象形成了相互聯系的主要因素,稅務會計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是以財務會計之中的信息為運行基礎的。在財務會計的發展中形成的企業財務活動的具有完整性與系統性的特點,逐漸組成了數據庫供企業使用,這里所說的“數據庫”中的內容主要會成為企業對外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的基本材料。而且其中也存在著企業進行稅務會計處理的基本材料,所以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緊密的聯系。從不同國家的稅務會計的實際實施來看,普遍都是以企業的會計利潤作為基礎發展的,然后按稅法的要求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從而達到兩者的共同進步。
企業的各種稅務會計工作都會對財務情況產生影響,然后這些影響又會反映在企業的財務報告之中。比如在企業所得稅會計工作中,人們為了處理時間上的差異,需要設置“遞延稅款”科目,這一科目可能會作為企業一項“負債”來進行列示,也可能會作為企業的一項運營資產來進行列示。并且,企業中的所得稅相關的各種項目與前面所講的遞延稅款對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的制作都會產生影響。在很多西方國家中,稅務會計這種形式的會計運算也已經從原來的財務會計中脫離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稅務會計內容,并且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一起形成了現代會計的三大重要支柱。在我國的會計業務發展中,稅務會計對于財務會計來說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已。
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前者的核算內容、流程等各個方面的指標數據信息都是按財務會計的標準來確認實施的,后者核算內容、流程、方式等都是遵照稅務會計標準執行的,這屬于本質上的不同[1]。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差異首先體現在會計研究的目標的不同,確立研究目標是會計工作開展的前提。會計工作目標的確定能夠對會計的實際工作內容形式進行引導,還能夠幫助會計明確自身在經濟活動中的發揮的具體職能,因此目標的確立需要符合會計的實際操作意義,正確的目標能夠對會計的發展起到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會計的各項工作中對于目標的研究就顯得比較重要了。其中包含的工作目標主要是將使用者所需的各類信息經過同類型會計信息的方式進行傳遞,這樣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就可以根據其中的包含的各種數據資料進行經濟分析與決策。稅務會計是以稅法作為經濟活動的,這也是它的主要工作職能,其中包含的各項準則規定的是對企業中的資金收支等情況實行核算,這一工作內容可以起到督促企業履行納稅義務的作用,因此,稅務會計的工作目標就是為依法納稅進行服務,在這兩種會計核算目標的差異下必然會存在會計工作方式的差異。
會計銷售額的產生與交易緊密相連,獲得的收入主要以兩個方面為衡量的標準,其一是銷售的各類產品一定是已發出的,或者是有勞務合同做基礎,也就是所獲取的收入過程已經完成[2]。其二就是交易雙方在這一過程中所簽訂的協議或者合同已經開始執行,能夠進行資金的流通和收支活動。在這兩個方面的條件的都具備的情況下才能夠達到銷售收入的要求,在會計確認環節之中,這被稱為是前提條件上的區別。在內容上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區別,財務會計的銷售金額指的是在經濟活動中收到的總的經濟利益,在各自的職權范圍之內進行的資金的交易,稅務會計方面的銷售額指的是納稅人從購買者一方取得應稅勞務的所有款型。此外,在確認標準方面,財務會計將在經濟交易結束之后的商業憑證作為銷售額的評判準則,如果缺少商業憑證,那么對銷售額的確認就是無效的,其中稅務銷售額可以將稅務會計規范看成是衡量規范,不存在對商業活動的評判。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在信息質量上的差異就是體現在所遵循的各項原則之中,第一個是相關性的原則,財務會計的相關性體現在企業信息與財務決策人員的經濟活動之間的關聯,這之間的聯系能夠是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做出準確的企業發展決策,稅務會計是經濟活動中企業除去成本費用之后與獲得的資金收入之間的關聯性。第二個是謹慎性原則,財務會計在工作中需要關注企業的各項經濟活動的具體內容,在謹慎性的原則基礎上對企業的效益情況以及資產狀況進行合理的估算,企業自身也要積極配合財務工作,不斷提升財務產生數據的質量,稅務會計則會在謹慎性這一原則上體現出不同之處,發生在企業內部的各項費用或者損失,只要沒有真正的發生,采取的扣除行為就是不妥的,財務會計工作者的專業能力能夠對謹慎性原則的實現產生影響,而稅務會計工作需要隨時遵循國家法律法規來執行謹慎性原則。
稅務會計的法律主體在于稅法,適用對象包含一切與稅收相關的經濟往來,而與資金貨幣相關連的經濟事項則都是財務會計所涉及的領域,一方面它的核算范疇大于稅務會計的核算范圍。財務會計一般都是對企業容易產生的經濟費用以及損失進行預算,稅務會計在遵循財務會計中的一些原則的同時還受到了自身特點的影響,具備財務會計所沒有的法律強制性的原則。在會計制度中經濟利益的流入管理非常重要,其中包含著主營業務與其他業務等內容形式,在稅務會計的管理中,收入總額指的是企業多種收入的總和,比如財產轉讓收入、租賃收入等,在財務會計之中,它為了真實的對企業的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反映,企業中發生的收支相關的事件都需要在賬戶里呈現出來,但是稅務會計對于這種收支并不進行記錄,并且對財務會計工作的內容進行了規范,對計稅工資的具體實施進行了規定。
財務會計工作中的準則規范是社會公眾普遍認可的,屬于已經完成的經濟業務的確認、記錄等工作,滿足了社會主體的各項會計需求,而稅務會計是一門新興的會計領域的邊緣學科,遵循的是我國現行的稅收領域的各項法則,也就是社會中涉及到稅務的經濟活動都需要稅務會計的介入,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并不時相互獨立存在的,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劉姣.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關系:理論分析與現實選擇[D].東北財經大學,2006.
[2]陳曉燕.試論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調[J].財經界(學術版),2009(1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