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賾
在行政型政府審計下,缺乏獨立性成為阻礙審計發揮監督權最主要的因素。目前,世界上實行這種體制的國家很已經很少。在實行之初,主要目的是強化中央與地方審計機關工作的協調性,保證國家政策和意志的落實,弱化地方政府對地方審計機構的影響。隨著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在實際工作中,這種體制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并影響著審計工作獨立客觀的實施。第一,從機構設置來看,我國政府審計機關同時受上級審計機關和本級政府的領導,這就導致“政出多門”、“多頭指揮”等問題,審計機關應“從上”還是“從下”,是如實向上級反應情況,或是按地方政府指示報告。第二,從利益博弈角度來看,中央和地方利益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性。對于不符合地方利益的政策,地方政府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陽奉陰違。而政府審計的重要職責就是對政府財政收支及經營活動進行審計,在存在利益沖突的方面,地方審計機關就會陷入兩難的困境,審計效果也大打折扣。
1.審計人員勝任能力不足

我國國家審計準則中明確規定,審計人員執行審計業務應當具備必需的職業勝任能力,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工作經驗。但縱觀我國目前政府審計隊伍,在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
(1)審計人員專業能力。目前我國審計人員超過10萬,其中絕大多數是由會計專業、審計專業人才組成,而其他專業人才較缺乏。涉及到某些專業領域的審計,審計隊伍欠缺具備這些知識的成員。在政府績效審計等新的領域,更重視審計人員的綜合分析能力,我國目前審計人員的知識體系和綜合素質仍?常欠缺,審計質量和效果很難達到理想水平。
(2)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審計職業道德主要依賴于國家審計人員的自律,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對現有審計人員的培訓和后續教育不到位,使得審計人員職業道德意識逐漸弱化,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審計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和激勵獎懲機制等,外部約束力量不足以強化審計人員職業道德感,同時審計人員缺乏獨立性,容易受到權力和利益的脅迫誘惑,在審計工作中不遵守職業道德,使政府審計陷入道德誠信危機。
2.審計方式和手段落后
(1)政府審計以事后監督為主
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政府審計的監督職能不斷強化,我國目前的政府審計主要強調事后審計,審計出的問題大多已經造成實質性損失。審計工作缺少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因此,難以發揮政府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政府審計應該貫穿于行政行為全部過程,審計的滯后性使審計工作陷入被動。
(2)審計信息化程度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絕大部分單位摒棄了傳統手工做賬,引入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這種核算系統采取計算機全程自動化處理,相較于傳統的手工會計,審計線索更具復雜性和隱蔽性,這對于政府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政府審計手段已不能滿足需求。
1.政府審計公告制度不健全
在實際工作中,我國審計公告制度仍存在著諸多不完善之處。首先,從審計公告程序來看,我國法規對于審批程序規定,不同類型層次的審計報告,特別是涉及到重要事項的內容,需要經過相關負責人或者政府進行批準。可以看出,不論是審計署還是地方審計機關,對于審計結果都不具備直接公布權,都要受國務院或本級人民政府或負責人的制約,這也與我國行政型審計體制相關。其次,從審計公告范圍看,審計機關可以按照審批程序向社會公布內容包括: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審計機關要求向社會公布的、社會公眾關注的、其他需要向社會公布的。而其中對于重大事項以及需要公布的審計事項定義模糊,并未明確指出具體審計公布范圍、何為重要審計事項。
2.審計信息披露程度有限

審計公告披露的對象包括三方面:一是被審計對象及其主管部門,二是本級政府及人民代表大會,三是社會公眾。公民具有知情權,通過審計信息監督政府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審計信息的充分披露才能保障公民這一基本權利。在國外的審計公告經驗中,也尤其重視審計信息對社會公眾的公幵。雖然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審計公告披露的對象、內容等作了規定,但實際操作中,審計信息披露程度非常有限。
政府審計與國家治理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政府對經濟的監督必須依靠政府審計,國家治理必須要有相應的政府審計機制。
多元化的國家治理主體的分權與合作,勢必要求政府審計進行分權化變革。首先,整合各級審計機關資源,提升政府審計合力。目前,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主要承擔各自轄區內監管的責任,為遏制地方保護主義的蔓延,推動地方審計機關加大審計力度,擴大審計覆蓋面。其次,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資源,降低政府審計監管成本。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是政府審計監督的重要補充。
在審計方式上,隨著經濟發展由粗放式“量”的擴張,轉向集約式“質”的提升,政府審計也同時需要從關注經濟活動是否合規,轉向到關注經濟活動績效優良的問題上。績效審計剛好契合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到增加產品附加值的轉變,成為政府審計的發展方向。但是隨著國家治理的深入推進,一方面,績效審計的內容需要不斷拓展,由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擴大到環境性和公平性,因為,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是國家治理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建立績效與責任履行報告綜合體系,推動政府有效實施績效管理。借鑒國外成熟的高績效與責任履行報告框架,政府審計須盡快構建績效審計對象載體以滿足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對績效信息的需求,切實有效推動政府實施績效管理。
政府審計的透明度建設表現在依法監督被審計對象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并向社會公布財政、財務收支和績效狀況的信息,其中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是實現國家治理透明開放的一項重要制度。自1999年政府審計署首次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以來,審計機關公告審計結果的行為從“權利”變革為“義務”,審計結果公告發布從“批準制”變革為“核準制”并逐步實現以“以公告為原則,以不公告為例外”。但是這種審計公告制度,目前僅僅停留在政府審計署的層面上,地方審計機關審計結果公告的數目寥寥。在國家治理的模式中,政府審計要加強透明度建設,一方面要提升審計結果公告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建立外部同業復核監督和評價機制。外部同業復核通常是由上級審計機關和獨立于政府審計機構的同業復核組織對審計質量實施的共同監督。
[1]孫艷麗. 地方政府經濟責任審計問題分析[J]. 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04):114.
[2]王煊彤,張麗. 政府審計存在的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