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達/江蘇省蘇州相城中等專業學校
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無縫對接的研究
李昌達/江蘇省蘇州相城中等專業學校
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是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畢業生和企業進行無縫對接的重要平臺。當前職業學校校企合作還存在很多問題。職業學校應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義,重新定位校企合作的重要位置。真正實現校企無縫對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養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換代時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以及今天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等。校企合作必將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及對接國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需要。通過構建校企合作實現雙贏為目標,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有效挖掘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在共同育人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及提倡校企合作,職業學校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要想自己的學生得到企業的青睞和企業所需人才進行對接,必須進行大膽的探索和改革。現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在實現真正校企合作無縫對接還存在很大差距和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1.學校和企業合作理念不夠成熟,積極主動性不夠基本停留在表面上。學校為了響應上面的號召,積極性相對比較熱,企業為了面子過的去也只是敷衍了事。雙方對合作理念不能深入理解。現在很多合作主要是簽訂合作協議,沒有實質性的合作。還有就是冠名班,只是冠個名其它學生培養企業根本不參與,合作只是一種形式。
2.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沒有實現共贏。在企業里帶有技術性的活,我們學生更本干不了。學生的現有能力和崗位所需的能力差距比較大,企業培養周期長。培養期間生產進度和產品質量很難保證,給企業帶來生產影響,增加企業成本。所以很多企業不愿意接受實習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不能實現共贏。
3.校企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企業和職業院校的溝通機制不健全。現在的合作基本上靠老師的人際關系。企業只做一些表面上的事情。我國政府還沒有建立協調、監督與服務的機構,使得校企雙方進行溝通相對困難。導致職業院校對企業和市場不了解,企業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也很陌生,基本是各自為陣只關注自己內部的發展狀況,與對方很少溝通,更談不上深度的良好合作。
4.職業院校死板的培養計劃和教學管理影響校企合作開展的深度。合作企業對學生培養的質量,創新的思維,以及教學管理體系有著較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數院校的專業設置、培養計劃、課程建設等與企業需求不符,學校制定的培養目標與校企所需的人才還有一定差距。學校大眾化和學科化等僵化、落后的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著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讓校企合作產生隔閡。學生在校所學知識、技能與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企業要求相差甚遠,加之學生綜合素質下降,使得職業學校學生進廠后不能獨當一面,很難達到頂崗實習崗位的要求,企業還要進行二次培養,影響了企業對學校合作的積極性。
創新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發展。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根據需要直接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制訂和實踐性教學等人才培養工作,學校充分利用企業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依據企業進行教學、科研工作,雙方共同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推進教育改革的創新舉措。根據企業在合作中的參與方式,可以歸納有以下及種。
1.互為基地模式。學校與合作密切的單位簽訂“互為基地”協議,學校利用企業設備資源建設校外實訓基地,成為學生頂崗實習和生產適應性實習的固定場所,同時也可以承擔教師實踐提高任務;企業把學校作為其在職職工繼續教育
的培訓基地,學校成為企業勞動用人的理論培訓基地,承擔企業在職職工培訓提高的任務。
2.工學交替模式。不是像現在最后一學期把學生放出去。不是等學生在校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和基本技能、綜合技能訓練后再到企業進行生產適應性實習,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專監特點和企業生產需要有計劃地分段安排學生到企業去實習。可以在一年級或二年級,也可以一次性或多次,甚至在企業有特殊需要時學校臨時調整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真正做到校企互動,合作雙贏。
3.校企共建培訓基地。通過企業和學校訂立章程合同,各家拿出一半資金,學校和企業各出一部分培訓人員。理論學校教師講解,技能企業工程師講解。根據各家企業需要進行定向培養。培養的可以是學生或者企業人員。校企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形成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企業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全過程,共享辦學效益。
校企合作是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方向,是職業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之路。校企合作必須要實現共贏,必須確立和遵循互利互惠機制,才能使校企合作不斷向前發展。
1.牢固樹立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要充分認識校企合作的重要意義,要把企業的發展當做自己的事情予以關心和重視。要善于引導企業認識校企合作的好處,找準雙方利益的結合點,只要有利于雙方的發展要大膽的去嘗試。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理念,為企業承擔一定的責任,主動融入企業發展中。
2.創新校企合作的基礎管理工作。職業院校要瞄準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練好內功,強化和拓展自身的服務功能,壯大辦學實力,改進教學過程,提高培訓成果。要關注專業領域最新技術發展,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瞪;要創新制度建設,根據辦學實際需求實行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探索與企業分段式、交叉式培養模式,能依據企業需要及時調整培養計劃。要創新教師教學業績和實踐能力的評價體系,注重產學研結合,采用多種方式激發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的積極性,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
3.通過校企合作打造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的師資隊伍,學校可以從四個方面加強建設;一是引進企業能工巧匠花高薪聘請到學校來兼職授課,如果上班沖突可以讓學生進行調休。二是建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考評機制,嚴格考核教師的實踐能力,考核結果與職稱評定、工資掛鉤促使教師努力學習,形成良性循環。三搭建校企合作的平臺,鼓勵教師參與企業項目的開發。培養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把企業的一些實際產品拿到學校來做一些項目教材給學生進行實習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動手的能力。
[1]董煥和,藺樹亮.加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J].職業與教育,2009,(2):j9.
[2劉延明,劉磊.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8(8)
[3]姜立之.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職教論壇,2009,(8):56.
[4]董煥和,藺樹亮.加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J].職業與教育,2009,(2):j9.
李昌達,出生1981年1月,男,江蘇省相城中等專業學校教師,大學本科,講師、工程師、高級技師。主要從事教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