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琴霞/遼寧科技學院
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的路徑思考
趙琴霞/遼寧科技學院
文章闡述了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對實現職業教育轉型的路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新建;本科;路徑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承載主體,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由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歷史產物,已占我國本科院校的近三分之一,成為了本科群體中的生力軍。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其中特別提到“引導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國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總數的50%。新建本科院校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順應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緊迫需求,凸顯辦學特色,打造核心競爭力,朝著應用技術大學的方向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可以說,誰轉型得快,誰就可能避免被“關停并轉”的結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已是必然,但是實現轉型發展絕非易事。轉型的路徑怎么走,不僅涉及政府、社會、高校、市場等的認識與政策等意識層面的革新,更需要各相關院校的積極實踐,并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實現應用技術型職業教育轉型發展。
新建本科院校要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必須將培養應用型人才和服務社會這兩大職能緊密結合起來時,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培養目標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以產教深度融合為重心,確立服務行業或區域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定位。綜合考慮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學生就業的職業崗位,注重突出專業技術與應用能力培養,面向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行業或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培養目標要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培養方案應體現應用型辦學理念、辦學思路、創新舉措。要整合教學改革成果,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專業特色的應用型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的銜接,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教學全過程,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新建本科轉型發展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基礎,更好地與創新要素資源對接,與經濟開發區、產業聚集區創新發展對接,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對接;要抓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發展機遇,形成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新格局、新優勢,以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為突破口,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支持,通過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工業研究院、創新創業基地等載體和科研、醫療、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形成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格局。建立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合作辦學、合作治理機制,合作推動轉型發展,打通多方培養人才的合作通道。
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工程中,改革最難的是課程體系,轉變最痛苦的是教師。而教師是培養合格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所以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的能力要求,建立職業教育教師新的聘任和評價體系。以“引、聘、訓、評”四位一體,即“引”是指明確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完善師資引進政策,加強師資隊伍吸引力;“聘”是嚴把教師入口關,規范選聘標準,強化具有較強實踐能力教師的引進,政策留人、待遇留人,引進高端復合型人才;“訓”是指通過聘請生產技術一線專家來校培訓、委派教師赴企業實踐雙向互動,參與真實項目的開發等措施,不斷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研發應用型能力;“評”是指改革教師職稱評聘評估體系與激勵機制,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作為考核評價教師的重要指標,全面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人才培養的支撐度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根據真實生產一線流程,將企業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融入轉型后的人才培養方案,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掌握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校期間應該完成專業技能基本訓練,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精心組織每一個教學環節,實現“教中學,學中教”,確保實踐能力的教學質量。
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實現學校人才與社會就業的“零”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滿意度。
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實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改善職業院?;巨k學條件。必須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體系對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予以支持和保障,既體現政府引導作用,又能保證高校規范發展。
教育主管部門落實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自主權,將重點放在為高校發展提供相關服務上來,為新建本科院校加強與地方、社會的合作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鼓勵地方企業與高校協作、聯合,可以支持或推動高校與產業“聯姻”,可以通過經濟手段推動高校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可以通過對科技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引導高校服務社會,如建立重大決策向高校咨詢制度等等,要求、鼓勵和激勵新建本科院校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
[1]夏明忠,新建本科院校走現代職業教育道路的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3.6.
[2]柴勤芳.對高職教育“高等性”與“職業性”融合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5).
[3]聶偉.關于將新建本科院校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
[4]李克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
課題: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JG14DB215)
趙琴霞(1967.11—),女,漢,內蒙古包頭人,遼寧科技學院資土學院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理論及測繪實踐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