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懿/常州市武進區委黨校
論網絡輿情對司法公正的影響
張 懿/常州市武進區委黨校
近年來,網絡輿情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研究其相關課題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涉法網絡輿情的基本內涵,分析了網絡輿情對司法審判的積極影響及其消極影響,并結合相關實踐經驗,探究了構建司法過程與網絡輿情良性運轉機制。
網絡輿情;司法公正;影響
近年來,在司法領域掀起了網絡輿論一輪又一輪的熱潮。網絡輿論對司法的影響在國內已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典型案件。正確認識、應對網絡輿情對司法的影響,可以使網絡輿情推動司法民主化、維護司法公正、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是發生的突然性。絕大多數的涉法網絡輿情都是在事前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的。由于網絡具有較強的開放性、交互性的特點,一件看似平常的事件一旦經廣大網民炒作,就很容易演變成網絡輿論的熱點。
二是對象的特定性。涉法網絡輿情所針對的對象往往是法院、法官以及與法院、法官相關的其他人和事。
三是內容的相似性。縱觀近年來涉法網絡輿情的內容,主要涉及法官違法違紀事件,法院審理的冤假錯案以及涉政府官員、官二代、富二代等較為受到公眾關注的案件。
四是評價的偏見性。當然,網民對司法機關的偏見和刻板印象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社會化和大眾媒體等途徑習得的,特別是大眾媒體對強化群體刻板印象有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審判的公開程度
當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民主政治的國家和法治國家,這是實現司法現代化和司法民主的必由之路。任何權力只有在陽光下運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腐敗和權力尋租的空間,才能真正體現依法治國的理念。司法公開有利于實現輿論對司法的監督,保證司法公正的真諦,保證人民群眾對司法的參與權和監督權,保障司法的公信力。網絡輿情會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司法的公開性和公正性,這是廣泛的民意的要求,也是司法發展的必然屬性。
(二)有利于遏制司法腐敗與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司法腐敗嚴重影響了我國司法的公信力,成為阻礙司法工作的重要不利因素,司法公正被稱為“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社會各界都對司法領域寄予厚望,它的清正廉明直接決定著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司法腐敗會使人民群眾的權益受到極大損害,無法實現眾所期望的社會的公平正義。只有充分重視網絡輿情的作用,才能對腐敗實現監督和震懾作用,讓一切在陽光下運作,減少不透明環節,減少暗箱操作的現象,網絡監督是減少司法腐敗、防止濫用權力的消毒劑,網絡具有匿名的特征,這有助于減少舉報者和監督者的心理壓力,更好地行使監督權。
(三)有利于推進司法民主的進程
司法民主是大勢所趨,是實現司法功能的必然路徑,只有實現司法民主,才能真正實現司法的職能,維護司法的權威。近些年來,網絡輿論因為具有開放性、平等性的特征,普通民眾得以廣泛地參與社會重大的司法事件,通過各種各樣的網絡載體,對司法實踐的主體和權力的行使者進行了較為有效的監督,這屬于網絡輿論的先天性的優點,它使得傳統的司法操作模式遇到了很大的沖擊,成為推定司法公正和民主化的利器。
(一)對審判權獨立行使的影響
網絡輿情通過影響法官對司法審判產生影響。外界對事物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法官進行審判的過程中,大眾的觀點也會對法官的思維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法官的判斷,對其審判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在當前網絡言論自由、傳播自由的大環境下,一個案件的審判可能會在網絡上進行一定的信息傳輸,進而在大眾中間形成一種觀點,這種觀點無形中會對法官的思維進行一定程度的誤導,并通過社會群體的觀點對法官產生一定的壓力,讓法官自覺或被迫產生一種從眾心理,進而影響其獨立的判斷力及司法審判,對法院的判決產生巨大的影響及作用。在法官進行獨立審判的過程中,法律是其進行司法審判的唯一標準,在很多國家,為了維護司法公正,法官在庭審前禁止接觸案件當事人,其唯一能做的就是閱讀卷宗,根據法律的有關條款以及卷宗所述事實,形成公正的判斷。
(二)對公民隱私權的影響
在網絡輿情影響司法審判的過程中,其對公民隱私權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侵犯,這種侵犯在當下已經構成一定程度的網絡暴力。當一個案件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其中涉案人員以及案件相關人員的個人信息就會被媒體曝光,甚至被公眾進行一定程度的深入挖掘,使很多人員的相關過往被曝光和關注,這對其個人隱私權構成了一定程度的侵犯。在他們曝光在網絡環境中的過程中,他們就會被公眾所關注,他們的身心會因此受到侵害,他們的生活也會人們所關注,進而影響其個人正常的生活。最終的結果就是,網絡輿情對案件審判造成影響,對案件相關人員的隱私造成侵犯。
(三)對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影響
在一個案件在網絡熱傳的過程中,網絡輿情不僅會對原告、被告產生影響,還會對其他訴訟參與人產生影響,比如對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證人等產生影響。在網絡輿情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公眾通常會做出較為一致性的判斷,這就使訴訟方一方處于十分不利的位置,這樣為之代理的律師等自然會殃及自身,在公眾嚴重成為一個助紂為虐的角色,進而被關注,被輿論“討伐”,這種影響是與輿論傳播的不規范、公眾判斷的非理性等有非常大的關系。
(一)有效借助網絡輿情的積極影響
1.拓寬多種與網民溝通渠道,引導其積極并適度參與司法監督。應當進一步加大網絡媒體的利用程度,利用各種網絡群體的動員效應,輔之以拍客、播客、博客的沖擊作用,及時澄清虛假網絡信息及輿情信息。公民只有充分地享有言論自由,才能充分調動其參與法治監督的積極性,從而使監督意識深入人心。必須有效利用互聯網時效性高、跨地域性等優勢,主動提供多種途徑將適合公開的熱點案件司法過程公開,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發言權,調動其參與司法監督的積極性。
2.及時援引社會主流意見,引導網絡輿情良性發展。司法部門應當大量引入具有權威性的社會主流意見,增加其可信度和說服力,起到引導網絡輿情的作用。社會主流意見主要是政府態度以及專家或專業組織的見解等等,網絡輿情管理人員在適當的時機,引入主流意見,有助于更好地發揮輿情的引導作用;政府的態度在民眾心里有著不可替代的權威地位,在重大問題上,引入政府機構的權威信息,或者政府官員接受網民咨詢,在網站上進行詳細解答,就會排除疑惑,引導輿情良性發展。另外,專家和專業組織在本領域內的權威性也使其發表的見解具有某種權威性和指導性,邀請專家和專業組織參與網絡討論,同樣能起到一種引導性的作用。
(二)積極克服網絡輿情引發的不良效應
1.引導網民抑制社會不良傾向。輿情傳播的道德環境及網絡成員的道德狀態、自律程度對網絡輿情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上的發言主體是現實社會中真實的個人,其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其發表輿情的文明程度,應當強調公眾及網民的責任,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養成發表評論應當理性、公正、客觀、謹慎的習慣,做到嚴格遵守網絡內部法律和道德要求,不發表、不輕信、不傳播沒有可靠信息來源的網絡傳言和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帖子,防止網絡輿情秩序混亂,抑制社會上已經出現的不良傾向。
2.及時排除網絡中的非理性因素。網絡輿情聚集了網民的個人觀點,在很多情況下非理性和情緒化的意見更容易被網民認為是正義的言論,司法過程是對案件事實進行調查、分析并作出判斷的過程。司法機關不能僅憑輿情信息就對案件作出法律判斷,而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對案件進行公正裁判。既要運用事實作出正確的裁判,又要使事實的認定過程公正透明。
(三)構建司法過程與網絡輿情良性互動機制
1.健全網絡安全立法,規范網絡行業法律責任。我國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然而關于網絡輿情的相關立法遠遠滯后。立法機關必須結合網絡輿情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結合司法實踐中的司法過程,提高與網絡有關法規的層級,為網絡輿情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健全網絡立法,形成系統、有序地調整網絡輿情的法律體系,將司法機關、網絡媒體、網民等網絡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以法規形式加以明確規定,強化網絡經營者的責任,網絡經營者應對其主動發布的資訊、信息內容的合法性和信息來源的可靠性進行謹慎核實,如果未盡到謹慎義務而發布了侵權信息,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2.建立輿情信息監測機制。建立輿情監測制度則是系統地做好司法機關與輿情良性互動的前提。第一,設置專門的網絡輿情監管部門,專業人員監測輿情,收集、處理涉及司法過程的網絡言論和全面的輿情信息。與此同時,加強相關配套制度建設,規范網絡輿情信息監測工作的流程和內容;第二,建立快速反應核查機制。經過篩選輿情后,報送相關領導參閱,確保涉法網絡輿情的發展走向、輿論熱點,使輿情的級別和程度得到司法機關及時、準確和全面的掌握。根據輿情信息反映的內容和情況,準確查出該輿情信息產生的原因,認真核實輿情反映的問題,進而對網絡輿情的走向作出正確的判斷,快速核查,迅速辦案、結案,加大司法工作效率。
3.完善司法過程網絡信息發布機制。首先,司法機關應主動與國內外知名網絡媒體合作,保障大量權威、可靠信息在網上發布,并將權威的信息進行匯總,拓展良性信息的輻射空間,從而積極引導網絡輿情,形成良好的傳播環境,使之發揮其良好的監督功能;其次,法院應建立相關內部機制,保證及時向社會發布網絡媒體關注的司法過程的相關信息,尤其是一些重要敏感的司法案件,搶占輿情的制高點和話語權尤為重要,及時發布信息,多種媒體同時報道,使民眾很快了解真相,最終案件得以順利審判,使公眾信服。
通過對網絡輿情對司法公正影響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當前各種條件下,網絡輿情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關人員應該從這些現實情況與客觀實際出發,掌握優勢條件,研究制定最為符合實際的應對策略,以保障司法公正。
[1]蒲紅果.說什么,怎么說—網絡輿論引導與輿情應對[M].新華出版社.2014.
[2]汪海燕,董林濤.機遇與挑戰:網絡輿情對我國刑事司法的影響及應對[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4(05):88-89.
[3]劉明明,劉正全.網絡輿情對司法審判的影響探析[J].當代傳播.2015(0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