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佳鍶/濱州醫學院
造血干細胞捐獻相關問題研究
辛佳鍶/濱州醫學院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造血干細胞移植已成為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但目前我國捐獻的數量仍不能滿足患病人群的需要。本文通過分析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現狀,研究捐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造血干細胞;捐獻;建議
近年來,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各種健康問題,而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一直都是醫學界很難攻克的難題。造血干細胞移植是一個新興名詞,很多人并不真正的了解和接觸。我國是個人口大國,雖然有一些人捐獻造血干細胞,但是捐獻數量仍不能滿足患病人群的需要。在此國情下,社會需要更多的人捐獻造血干細胞,本文以此背景展開研究,通過多種途徑尋求解決的對策,以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一)造血干細胞的概念及作用
造血干細胞是能自我更新、有較強分化發育和再生能力、可以產生各種類型血細胞的一類細胞。造血干細胞來源于紅骨髓,可以經血流遷移到外周血液循環中,不會因獻血和捐獻造血干細胞而損壞造血功能。造血干細胞除能夠醫治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之外,造血干細胞移植也能夠用于治療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統疾病和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睪丸癌、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等多種實體腫瘤。
(二)造血干細胞移植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指運用超大劑量化療和放療以最大限度殺滅患者體內的白血病細胞,同時全面摧毀其免疫和造血功能,然后將正常人造血干細胞輸入患者體內,以達到對該病治療的目的,重建血液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的骨髓總量約為3000克,移植時僅需要10克,相當于收集干細胞10毫升,又由于造血干細胞具備自我復制、自我重生的能力,在捐獻造血干細胞以后人體會在短期內恢復原有的造血細胞數量,所以捐獻造血干細胞不會對捐獻者產生任何影響。
(三)造血干細胞采集方法
造血干細胞主要有兩種采集方法,一種是采取抽取骨髓的方法,通過對捐獻者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從捐獻者的髂骨中抽取骨髓血;另一種選用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細胞的方法,對捐獻者進行注射動員劑,之后進行血液成分單采術,從捐獻者手臂靜脈處采集造血干細胞。目前我國較為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外周血采取造血干細胞,其優點包括采集方便、不需麻醉、不需住院、合并癥少、供者易接受等,可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提取到造血干細胞,同時,可以將其他血液成分輸回捐獻者體內,避免浪費。
目前我國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簡稱為“中華骨髓庫”英文縮寫是CMDP,統一管理和規范開展志愿捐獻者的宣傳、組織、動員,HLA分型,為患者檢索配型相合的捐獻者及移植相關服務等。[1]我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其白血病的發病率每年居高不下,我國目前等待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有400多萬,且每年新增4萬以上,其中50%的患者是35歲以下的青壯年和兒童,因白血病死亡的人數達3萬人以上。而目前我國的志愿者庫容量僅為203萬,且配型成功能夠實施移植的概率在人群中僅為1/5000~1/10000,這對于需要移植治療的患者來說往往是希望渺茫的。目前我國造血干細胞捐獻不僅面臨庫容量少的問題,還存在反悔率高、基金短缺的現狀。
(一)對捐獻相關知識了解不足
通過對在校大學生及普通群眾的調研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人聽過但不了解造血干細胞,非常了解造血干細胞的人數相對較少。絕大多數人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基本知識不了解,如:健康標準、年齡要求、采集方式、采集量、恢復期等基本常識。調查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在校學生不了解造血干細胞,但是醫學生對于造血干細胞的了解程度遠高于非醫學專業學生。[2]普通的學生對醫學知識的關心程度不夠,學校對醫學知識的普及達不到應有的標準,大學生對捐獻造血干細胞沒有科學的認識。
(二)獲取捐獻知識途徑狹窄
調查者中主要是通過報紙、雜志、電視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相關知識,占到調查對象的一半左右,而通過互聯網了解的和通過講座或者其他宣傳活動的形式了解的很少。而在校大學生獲得知識主要是通過學校正常的教學課程,但從調查中發現學生在學校獲取相關醫學知識的比例較低。學生對捐獻知識了解主要是靠個人主動學習,缺乏積極有效的其他宣傳方式來進一步了解造血干細胞的內容及其捐獻流程。
(三)民眾捐獻積極性不高
本次調查對象中愿意捐獻的調查者占一半左右,但是登記后真正需要捐獻時部分調查者更改了捐獻意愿。對原因進行分析發現不愿意捐獻和改變捐獻的因素中怕影響身體健康的占捐獻首位,不知道捐獻后去向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家人的不支持也對捐獻產生很大影響。由此可見,僅僅從個人認知和媒體宣傳教育的角度上提高捐獻率是遠遠不夠的,獲取家人的支持也是提高捐獻行為的重要方式。
(一)實施積極有效的宣傳方式
學生對捐獻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受所學專業的限制,由于學生的教育主要是根據學校接受教育廳頒布的指令開展的,所以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學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校可以通過校園廣播、紅十字走進校園、校報、演講、醫學知識競猜等方式傳遞醫學知識,提高在校學生對造血干細胞相關知識的認知。造血干細胞醫學知識的宣傳不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更需要醫護人員、捐獻者、紅十字會成員以及政府工作人員的相關配合才能達到高效統一的運行機制。紅十字會應組織民眾參觀捐獻過程,增加其對捐獻知識的了解,減少對捐獻的恐慌。
(二)加強對紅十字會的監管
目前,關于造血干細胞的相關信息較少,很少有人積極主動去了解。紅十字會應該及時發布信息,公告造血干細胞移植的供求信息、捐獻標準以及相關信息等,同時解釋說明造血干細胞動員劑的使用時間和方式并告知采取造血干細胞后的恢復期以及應急處理辦法。紅十字會作為造血干細胞的采集機構,承擔著權益保護和造血干細胞的采集工作,理應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和社會媒體的監督。只有從采集的根源上規范化合理化,才能使造血干細胞的使用者和捐獻者處于一個安全環境中。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應該完善捐獻程序,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多增設登記地點,定期登記采集,并且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信息予以及時更新。應以提供保險的方式保障捐獻者的安全,使其在心理上消除顧慮,從而為捐獻造血干細胞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基礎。應該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例如在捐獻者同意填寫捐獻登記后,并且當需要捐獻時不更改捐獻意愿挽救他人的健康情況下,應為捐獻者提供一定的補償。并且通過宣傳、嘉獎或者頒發榮譽證書等形式使捐獻者有更強的榮譽感,同時應設立專門性基金,避免了因為后期的原因損害捐獻者的合法權益。
[1]中華骨髓庫:《中華骨髓庫簡介》,載《中國紅十字會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http://www.cm dp.org.cn,2015-10-30.
[2]辛佳鍶:《煙臺市大學生造血干細胞捐獻認知情況調查》,載《青年時代》,2015年9月第18期,第126,130頁.
辛佳鍶(1979—),女,濱州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系,講師,碩士研究生,衛生法學方向,主要從事衛生法學、醫事法學教學與研究。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濱州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中心項目《大學生捐獻造血干細胞認知調查及法律制度構建》,項目編號:13-rwflkt-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