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儀 許毅峰/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淺談如何傳承與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劉欣儀 許毅峰/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學者在抗日戰爭史的領域內頗有研究,但對于東北抗聯的研究依舊稍顯不足,在弘揚和傳承抗聯精神上力度不夠。為此,我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論述,以期探索出一條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如何將東北抗聯精神很好地傳弘揚和傳承的有效路徑。
中國夢;東北抗聯精神;弘揚與傳承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正式提出“中國夢”這一理念。2013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閉幕會上,習近平表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要求我們不忘歷史,在艱苦的近代反侵略戰爭中學會凝心聚力。東北抗日聯軍是近代抗擊外敵,爭取民族獨立的重要力量。
2015年是中國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9月3日在天安門進行閱兵,此次閱兵首次設計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華南游擊隊等英模部隊代表編組受閱,這反映出東北抗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逐漸得到國家及人民的認可?!般懹洑v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當下這個特殊的背景下,重提抗聯精神有利于整個東三省地區的區域發展,是重振東北地區復興的重要精神動力。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務院發出通知,公布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其中包括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趙尚志紀念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老黑溝慘案遺址、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哈爾濱烈士陵園、江橋抗戰紀念館、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饒河抗日游擊隊紀念碑等一批東北抗聯紀念設施、遺址。
(一)抗聯精神的挖掘與開發程度較低,人才短缺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參與東北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向外地逐漸流失,年邁者退休等,這使得東北抗聯文化的研究后繼乏力,人才短缺。東北地區的抗聯文化資源十分豐厚,但現有史料并未得到很好的開發與利用,同時缺乏理論上的梳理和探討,抗聯文化出版工作明顯不足。
(二)抗聯文化遺存的保護問題嚴峻
抗聯密營與抗聯活動遺址是抗聯文化的歷史積淀,也是抗聯文化領域研究的一大優勢。但目前這一優勢資源很大一部分處于保護狀態,如吉林省靖宇縣境內抗聯的李子園遺址、抗聯水上運輸線遺址、白山市江源區境內四道二岔抗聯一軍和南滿第一次、第二次黨代會遺址、東北人民革命軍一軍成立大會會址和干飯盆戰斗遺址、渾江區境內的岔溝突圍遺址,至今未納入革命文物保護范圍,處于自生自滅狀態,已損毀嚴重。
(一)建立科學的研究、開發與保護的體制機制
抗聯文化的研究是對東北文化挖掘、傳承、變革和創新的系統理論和實踐活動,需要政府出面建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組織重大研究項目,推廣研究成果,加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提升抗聯文化的活力。文化只有流動才能彰顯它的活力,因此,提倡地區與區域間以及國外的文化交流,包括文學藝術交流、博物文物交流等。通過文化交流,開闊視野,促使抗聯文化得到合理、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二)把傳承與弘揚抗聯精神納入東北文化建設發展規劃,加強管理
對抗聯活動、戰斗遺址等,要制定保護措施,建立紀念保護標志。對現有的研究成果、文化狀況及存在問題進行逐一梳理,分清層次,對流散的抗聯文物、資料照片、文件實物進行廣泛搜集。通過搶救性發掘、整理,有計劃地編輯出版抗聯史料匯編、抗聯文化叢書等。
(三)加強抗聯精神的普及教育宣傳,培育特色文化環境。
積極引導研究人員開展抗聯文化研究,把抗聯文化作為從義務教育階段到大學乃至各級黨校的必修課,推動抗聯文化進課堂、進社區,培育公民們的良好思想文化意識,激發公民的愛國熱情和報國意識,使抗聯精神成為人們良好的精神追求和價值信仰。
(四)開發抗聯文化,培育紅色旅游市場
打造以“重走抗聯路”為品牌的紅色旅游精品項目。抗聯文化是我們東北三省獨有的、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利用現有資源,突出抗聯文化內涵,打造以“重走抗聯路”為品牌的紅色旅游精品項目,提升東三省的紅色旅游核心競爭力,帶動東北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增強旅游產業的吸引力和輻射力。
(五)抗聯精神與文藝作品相結合,使抗聯文化大眾化
對普通群眾的宣傳,要盡可能大眾化、生動化、圖文并茂。引導作家、編劇等文藝群體關注東北抗聯文化,從而寫出接地氣的文藝作品。將以抗聯文化為依據的文藝作品搬上熒幕,讓更多群眾可以通過電視、網絡等大眾媒體感受抗聯精神的力量。
(六)成立抗聯文化保護基金會,減小資金缺乏的壓力。
成立抗聯文化保護基金會,接受政府撥款和社會公眾的捐款。將達到一定數量的資金作為本金,由專業人員投入市場。將從市場中獲得的回報用于抗聯文化的保護于宣傳工作。
抗聯精神是中國人民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斗爭中形成而成的,它彰顯了中華民族追求正義、永不屈服、熱愛和平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民擁有誓死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氣概、決心和能力。弘揚偉大的抗聯精神,要求我們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弘揚偉大的抗聯精神,也要求我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同時,抗聯精神告訴我們,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重要保證。堅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是壯麗人生的基石,也是民族振興的魂魄,為實現中國夢,我們必須努力。
[1]郭淵、李麗.東北抗聯史研究的30年.學理論,2008年06期.
[2]殷桂蓮.東北抗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王軍凱.東北抗聯精神與當代中國民族精神.世紀橋.2014年05期.
[4]蘇裴裴.東北抗日聯軍地位之再思考.2012年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
[5]劉秀忠、劉強敏.獨具特色的東北抗聯文化.黑龍江檔案.2010年06期.
[6]陳健.黑龍江省東北抗日聯軍紀念設施研究.2011年遼寧大學碩士生學位論文.
[7]車霽虹.繼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的抗戰精神.世紀橋,2010年10期.
[8]王航.簡論東北抗聯的密營文化.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5月,第32卷第3期.
[9]田艷萍.近三十年來東北抗聯史研究綜述.東北史地,2011年02期.
[10]袁中樹.抗聯精神與東北文化傳承.長白學刊2013年05期.
[11]劉莉.張蔚華與東北抗聯精神.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2015年北華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劉欣儀、許毅峰,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3級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東北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