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學校、公司、企業都緊缺人才,作為學校更應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人才需求在各行各業都有所不同,培養方式應多樣化,應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教育 企業 公司 培養 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95-02
一 探索社會需求人才
社會需要以下幾方面的人才: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懂得現代科技獲取知識能力的青年,自身具有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優秀的科學品質的人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讓人才事業興旺起來”“遵循國際人才流動規律引進人才”,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理論內涵,吹響了向人才強國邁進的新號角。
二 研究教育培養人才規律
教育,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高等教育領域,主要是培養知識、能力綜合發展的人才。所以,當前人才培養不能很好地適應人才培養目標時,則應當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主要的是對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途徑進行合理的調整。
由此可見,人才培養既需要學校教育培養,也需要社會各行業重視培養。對于高校而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由兩個方面抉擇:一是以社會需要為基準,調整學校的專業設置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是要遵循教育與時代關系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為參照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方法,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總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不斷提升各年齡段的人才適應社會需求,就是變不適應為適應,變不協調為協調,實質上是主動改變個體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的一個過程。
三 人才重在探索培養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質量。就社會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對畢業生質量的整體評價,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教育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整體上是否達到學校規定的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與培養目標是否相符。因此,高校應提高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應加強社會與高等院校的合作,通過設立企業獎學金、提供定向到企業工作的學生學費等方式,吸引大學生畢業后為企業服務。在高端人才剛性流動有難度的情況下,采取設立特崗、人才租賃、協議用人,特聘、兼職、合作等辦法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實現人才的柔性流動。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專業人才包括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能,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宴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職工幫扶、犯罪預防、禁毒戒毒、司法矯治、人口計生、應急處置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員,含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或取得社會工作專業大專以上學歷證書的人員。
四 鼓勵企業、公司培養人才
主要舉措:創新人才培養發展模式,建立學校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國內培養和國際交流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培養體系。探索并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增強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突出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加強實踐培養,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產業、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建設一批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創新人才創業孵化基地,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向企業聚集。通過國際合作、東西部人才交流、省院省校合作等平臺,加大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組織實施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劃、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加大對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使用和資助力度。發展創新文化,倡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寬容失敗、團結協作的創新精神,營造科學民主、學術自由、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建立健全科研誠信體系,從嚴治理學術不端行為。
五 人才培養的發展途徑
1.樹立綜合育才觀念
建立不同學歷層次教育協調配套、專業培訓和知識普及有機結合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社會工作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建設一批社會工作培訓基地。加強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制定社會工作培訓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評價制度。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管理。加快制定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設置政策措施。推進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和公益類社會組織建設,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組織實施社會工作服務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政策。建立社會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隊伍聯動機制。
2.強大的投入是人才工作深入推進、人才戰略得以順利實施的堅強保障
近年來,人才投入快速增長,促進了人才工作的快速發展。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邊疆省份人才投入差距還非常大,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人才投入機制。首先,要加快推進建立“政府投入為導向、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資助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其次,突出人才工作投入重點。主要在“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啟動費、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的設施建設、人才生活工作條件的改善、做出突出貢獻人才的獎勵、科技創業園區和人才市場的建設”六個方面加大投入,并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再次,整合各類人才專項資金,加大省財政對人才專項資金投入的力度,建立人才專項資金與財政支出或GDP同步增長的投入機制,發揮專項資金對各類人才建設的保障作用。
3.進一步強化“因人而動”的觀念
企業發展既取決于擁有人才的質量和數量,更取決于人才的使用效率。常規而言,可通過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對真正的人才而言,更看重的是事業發展的舞臺。企業要為人才提供廣闊的施展空間,無論是生產還是科研,每一環節都要以人才為中心,其資金調配、資源配置都“因人而動”,企業的關注點應在人才上,其他生產要素配置始終以人才為本。企業要建立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用于高層次人才培養、緊缺人才引進、杰出人才獎勵。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