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朝禮俗是秦國人在自身獨特的地理環境、社會生活方式及生產條件下逐漸形成的,是與其他民族交流融合的最終體現,對秦朝的興盛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對秦朝禮俗進行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對秦朝經濟、政治、軍事等其他方面進行探索。
【關鍵詞】秦朝禮俗 形成原因 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99-01
一 秦朝禮俗形成的原因
從秦人起到秦孝公時期,秦國人和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聯系非常少,和周文化可以說是處在一種隔絕的情況,因此學術界很多專家認為當時的秦國處于“孤立”的狀態。其實當時的秦國雖然和周圍諸國并無較多聯系,但依舊處在狄戎雜亂的環境之中。由于秦族部落推行族外婚,按照《史記》中的相關記載,秦族和羌戎曾有兩次通婚,而秦族和附近狄戎處于一種既共存又斗爭的環境中,因此秦的文化禮俗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狄戎的影響,可以說,秦的禮俗文化具有自身特點,又受到附近民族影響。一部分提出嬴秦東來學說的專家認為,進入中原的秦族主要是隨商文化的擴張來到隴西的,當時秦的禮俗更多的是偏向于商的禮俗。到商朝晚期即是先周文化時期,秦族已逐漸接受先周文化,從而很多學者認為秦禮俗文化的根源應是先周文化,到西周時期成為西周文化的某一地方類型。
根據筆者分析,秦族早起的發展史與中原各國的發展史有很多共同點,從秦的大業開始之初便已具有明確的世系。在較早的先祖時代,秦族就已經與中原一些族群有了聯系,如書中所記載或“與禹平水土”,或“佐舜調馴鳥獸”,直到商朝開始,秦人的祖先已于商朝西部地區活動。
二 秦朝禮俗的發展歷程
1.第一階段
秦人最初起源于隴東,后來逐漸開始朝東方遷移,從早期的中潏保西垂、秦文公東獵汧渭之會、秦德公遷雍、秦獻公遷都櫟陽直到秦孝公最終于咸陽定都,秦人的每次遷移都在往東方靠攏,所以筆者認為秦族禮俗的發展可大致分成三個階段,這樣劃分的根據主要是傳世文獻及過去幾十年的考古資料。從秦族的祖先開始直到襄公始國是秦禮俗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秦族人大致保留了先祖留下的禮俗文化,但也逐漸開始與處于中原的夏商有一定的接觸。在中原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秦人具備非常豐富的畜牧業經驗,同時也擁有屬于本族的祭祀方式——畤祭,而在這一階段墓葬相對較少,證明了秦人依舊流傳過去祖先留下的禮俗文化。
2.第二階段
從秦襄公建立秦國到秦獻公遷都櫟陽,是秦禮俗文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秦人持續地和處于中原地區的周人接觸交流,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已經可以與中原各國互通聘享之禮。在秦國和中原各國的交流過程中,秦人吸收了很多以周為代表的中原禮俗,例如說這一時期秦國墓葬中開始出現了中原禮器,墓葬器物的組合方式與中原各國的禮制更加相似。和過去的秦人相比,周禮文化特征更加明顯。處于第二階段的秦國不但鞏固了自身的統治,同時也已經做好了東進的準備工作。在禮俗文化方面,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礎上,秦國逐漸廢除了原有的一些禮儀習慣,例如說“從死”,吸取融合了中原的禮樂文化,墓葬的禮制也開始學習東方,另外還吸收了一部分來自于其他國家的禮俗文化。
3.第三階段
從秦獻公遷都櫟陽到秦朝滅亡,這是秦禮俗文化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秦國一統天下,其禮俗文化與秦朝后期基本相同,而這一階段也是秦人全力向最終一統全國的階段。櫟陽、咸陽與雍城比起來算得上是秦國動向的前線,這時的秦國人不但廣泛地吸取融合了周人的禮俗(《史記·禮書》載: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秦禮俗文化中體現出全面華夏化的特征,同時也借鑒了包括狄戎在內有助于自身治國安邦的策略,產生出了一些新的特點,例如說融合周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借鑒法家之長的石刻、《呂氏春秋》等,在秦人的墓葬中也呈現出和過去秦族不同的禮俗文化。秦族人在充分融合中原各國的禮俗文化時,也將本族禮俗文化的特點糅合到中原禮俗中,從而讓秦族在東進時常常會遇到由于很多禮俗不同而發生矛盾的問題。在第三階段,秦禮俗特征主要體現在《日書》對秦人社會生活的記載中。
三 結束語
總之,秦朝雖短暫,但它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及風俗禮法卻給后世兩千多年的王朝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從漢朝開始人們就已經對秦朝的興與亡進行反思。“社會”是只看不見的手,常常會左右國家的興衰,即便是曾經強大的秦朝在它面前也必須屈服,治理國家的手段單純地憑借軍事力量是不夠的,到兩漢之交時人們已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禮俗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基層社會風貌對國家的影響,而國家如何協調好與社會間的關系便成為統治階級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也是秦朝禮俗文化帶給后人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子今.秦文化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影響[J].河北學刊,2013(4):9
[2]雍際春.秦文化與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7(4):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