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格爾曾說:建筑孕育了藝術。意大利的建筑師奈維認為:建筑是一個技術和藝術的綜合體。還有人認為建筑是一門藝術。其實,就我個人觀點,建筑與藝術和而不同,不可分割,建筑與藝術又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同時它們具有互相承載性與包容性。
【關鍵詞】建筑 藝術 包容性 承載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96-02
一 概述
建筑是什么?放眼于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現,它終日與我們相伴,小到我們居住的房子,大到工作所在的辦公樓等,到處都有建筑的身影。建筑不僅用來提供人們遮風避雨的生息空間,建筑更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內涵豐富、魅力十足有生命力的藝術。建筑貫穿整個人類發展史,遍及世界各國。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的技藝越來越高超精湛,建筑形式的美感越來越強烈,并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建筑師們通過獨特的設計,將建筑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都打造得如此完美,更加實用、經濟、美觀。
藝術又是什么?簡而言之,藝術是一種感知,一種對美的感知。在歷史上,藝術有高級藝術和次要藝術之分,繪畫、雕塑和建筑都是高級藝術,工藝美術和應用美術是次要藝術。可能在街頭的一件雕塑、畫廊的一幅畫,又或是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創作,都會讓我們產生對美的考慮,簡言之,這就是藝術。它是人精神上的表現,一種進行審美創造一種自我表現。藝術的產生往往建立在物質層面的基礎上,它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也是人們對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向往。
建筑是一種唯美的藝術,設計師們按自身對美學和科學規律的認識,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構件組織成了具有藝術感的建筑。建筑宛如一首靈動的詩歌,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它優雅動聽,凝結了無數設計師的情感,表達著人們對藝術的認知和感受。同時,藝術也無時無刻不用于建筑方面,當代的藝術觀念對建筑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建筑和藝術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彼此承載的。
二 建筑在藝術上的體現
1.建筑的空間藝術
建筑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實體,另一部分則是由實體圍合而形成的空間。實體部分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例如墻體、屋頂、地面等,很多人單純地以為這些東西其實就是建筑,而實際上,由這些實體所圍合的、具有使用功能的外部和內部空間才是建筑的主角,這些空間才是真正為我們所用的。讓建筑更具美感,是每個建筑設計師都想達到的終極狀態,這種美感不僅體現在外觀上,更體現在人們的感受上。建筑的內部形態和外部形態同時彰顯著一個建筑的品質,所以設計師在設計時必須內外兼顧,不僅要考慮到人們使用起來的便捷性,同時要注意其外觀的美感。
室內空間的尺度感應與房間的功能性質一致。例如日常生活的居室,過大的空間將難以造成親切寧靜的氣氛;另外作為公共活動空間來講,過小或過低的空間會使人感到局促或壓抑;還有一些政治紀念性的建筑,如國外的教堂,從功能上講要容納多人集會,從藝術上講要有莊嚴、博大、宏偉的氣氛,要求有巨大的空間,這里的功能要求和精神要求是相一致的。室外空間的塑造也同等重要,如祭壇、紀念柱、碑亭等建筑,它們與周圍的環境融合創造了室外空間,也就是城市中的空間。每一棟單體建筑都是圍合城市空間的實體,而它們所圍合的空間如街道、廣場等才是真正為人們所用的。如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數百米高的鐘樓成了人們視線的核心,它所形成的室外空間總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光榮歷史。
2.建筑的造型藝術
古羅馬的偉大建筑師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里說過,一個建筑一定要符合經濟、實用、美觀這三個原則。首先建筑的經濟性和實用性就不必贅述,因為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滿足人們對空間的需求,而美觀這一原則就不同了,它是對建筑一個更高的要求,是在滿足物質需求基礎上一個對精神需求的升華。從古至今,放眼于世界范圍內,建筑師們對建筑造型的探索和嘗試數不勝數,這些嘗試也使建筑朝著另一個更高的層次發展。
中國古代建筑博大精深,對造型藝術更是細致入微。提到造型,不得不提到豐富多樣的建筑裝飾構件,說是裝飾,也不全是,總是在滿足一定功能的基礎上進行造型的優化,是美術與實用的結合體。如中國傳統建筑屋脊上形態各異的人物走獸,其實是蓋住固定瓦件的釘頭,是為防雨而設計的藝術結合體;再比如山墻部分的懸魚,造型多樣,雕刻精美,它是為了防潮而專門設立的重要構件;還有國外哥特式教堂恢宏的尖券和精美的玻璃彩畫,尖券是為了增加室內空間的高度,使建筑更加挺拔,玻璃彩繪也是為了減輕墻壁的支撐負擔,使教堂空間猶如天國之城。
中國古代的建筑裝飾多種多樣,如屋頂、山墻、廊柱、花窗、臺基、木刻、磚雕等,多用動物、植物形狀或自然現象;而西方建筑追求規則的美感,多使用幾何圖案如方圓、三角、棱形、渦卷等形狀。
3.建筑的群體組合藝術
建筑一般不是單幢存在的,通常我們所見的建筑都是組合而來的。比如中國古代的院落、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等。單幢建筑更加地具有紀念意義,它所表達的主題是單純的,如中國古代佛塔、紀念壇等,外國的神廟、方尖碑等建筑。建筑之所以要組合在一起,是為了表達一種更加崇高的情感,例如中國的宮殿建筑群,以中軸線為骨架,在兩邊對稱布置建筑單體,顯示出一種恢宏的氣勢及皇家的無上權威;再比如古希臘的雅典衛城建筑群體組合,它是通過一種更加自由的方式來組合建筑群體,從進入衛城開始,我們會依次地觀賞到各個建筑,它的布置沒有經過提前的規劃設計,但是流線和尺度依舊那么迷人,這就是建筑的組合藝術,不同的組合方式給人們營造的主觀情感不一樣,如果說單幢建筑是一個優美的音符,那么群體建筑就是一首動聽的旋律。
三 藝術在建筑上的運用
1.形式美法則的運用
建筑,一方面要滿足人們一定的功能使用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滿足人們精神感受上的需求,因此不僅要賦予其實用價值,還要賦予其美的屬性。談到美,就會聯想到藝術。藝術的形式及表現手法都是多樣的,形式美的法則在建筑上的運用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放眼古今中外的建筑,多樣統一的原則會出現在各個優秀的建筑上,形式美法中對稱均衡、單純齊一、調和對比、比例、節奏韻律等都是在多樣統一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比例與尺度,從建筑單體的長、寬、高比例就可以看出,和諧的比例可引起人的美感,著名的黃金分割比法則,廣泛地用于建筑中。再比如韻律美,在建筑上的體現極為廣泛、普遍,不論中國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論是古代建筑或現代建筑,幾乎處處都能給人以美的韻律節奏感,有人會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樂”,道理就在此。
2.創造性
任何的藝術在創作前都會十分強調立意,這個立意指的就是意圖,就是創作的這個作品想要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感知與共鳴。建筑也是如此,當建筑存在于一個空間時,它的立意非常重要,創造性于建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如今建筑行業欣欣向榮,也同時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這也是建筑師和規劃師感到頭疼的地方。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里面提到,一個城市一定要有其標志性的建筑,讓人們一提到這個城市的名字就立馬聯想到這個建筑,這就要求用到創造性,結合城市的歷史人文,融入當地的特色,建造一個屬于本城市的地標。如北京故宮、巴黎埃菲爾鐵塔、美國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以及印度泰姬陵等。
四 小結
建筑與藝術從來都不分得那么清楚,它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建筑是人們生活物質層面的必需品,那么藝術則是人們精神生活的調劑品。建筑具有藝術的特性,其建造技藝、表現手法、組合形式等,因為融入了藝術而變得更加靈動多姿;對藝術來講,因建筑的存在使這個大門類的內容更加飽滿多彩。建筑與藝術雖是不同領域,但它們之間卻互為包容、相互承載。
參考文獻
[1]翟蕓、汪炳璋主編.建筑藝術賞析[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