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具有燦爛的古典繪畫傳統與文化,時代的發展繪畫藝術也逐漸融合,成為中西相互借鑒與補充的藝術形式。但是藝術家的表達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致力于自身精神品質的體現。本文就藝術家在繪畫方面的精神體現做了綜合分析,旨在通過藝術家的繪畫精神的體現來對我們構筑藝術作品有所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藝術家;繪畫作品;精神體現
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通過自己的方式描繪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自身獨特的繪畫語言,在表達內心精神世界的同時,給欣賞者以情緒的感染與思想的教益與熏陶。
一、藝術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知
作家通過文字的組合展現給別人自己的精神世界,表達自己的憂傷、擔心、疑惑或者對美好事物精致的表達。音樂家通過每個音符的排列組合表達自己的情感律動,建筑師通過對空間的感悟認知表現在每一個自己的作品之上,而繪畫藝術家主要是通過色彩、構圖等元素,來形象表達自身的氣質與思想,渲染自身的內心世界,表達自身的對事物的看法。著名的畫作《蒙娜麗莎》,就是通過完美的藝術表達,來表現蒙娜麗莎富有深意的“笑”,她笑的意味,因欣賞者心境的不同,而領略的況味各異,這就是藝術作品的魅力,也是創作者對自身思想把握以后,而表現出的精神特質。
二、藝術家通過自己掌握的藝術語言闡釋自己對事物的情感
每個藝術家通過自己掌握的語言形式表現自己的精神世界。美術師們通過自己掌握的繪畫語言來刻畫自己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同時通過自己的作品展現自己對世界事物的感情,用自己的繪畫方法通過繪畫工具將自己的精神傳達給觀者。藝術家都有適合自己的展現客觀世界的方法和手段。
所以出現了畫家的個人風格形成自己的語言。畫家運用點、線、面的構圖形式,形、色的展現方式,筆觸、肌理等繪畫元素把色彩畫到畫布上,通過自己的表達方法將現實事物展示出來并且使事物得以升華。作品在形式美感的基礎上融合進作者自己的感官感受。主要在畫面中物體的造型、色彩、筆觸、肌理等元素中體現,這些元素的相互關系皆因不同的個體以及不同的個性體驗。
一副優秀的作品,不僅僅只是忠于客觀現實對客觀事物忠誠的表現。當然這些必不可少,但是真正能夠打動觀者的往往是融入作者真是感受的部分?;驘崃?,或沉靜,或高亢,或跋扈,或優雅。
無論是中國畫中的意,還是西方繪畫中色彩、肌理或者規則。透發出精神性的部分才是整幅作品的精髓。
三、通過印象派闡釋藝術家用色彩表達自己情感
印象派畫家按照自身的審美和情感表達,不再更多地強調畫面的故事情節和故事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而是將光線和色彩作為重點表現物體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下所帶給人的視覺感受。這在繪畫色彩觀念上帶來了劃時代的意義。
莫奈在他的繪畫作品中充分運用色彩語言表達他的情感,用創新的色彩觀念喚起人們的視覺留意與情感共鳴,從而使其繪畫作品表現出了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印象派中的代表畫家莫奈致力于自然環境與光線關系的研究,其優秀作品草垛采用鮮明的色彩和筆觸描畫陽光下的事物的物象,表現光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表現出豐富多彩的、奇妙的變化。開創了人們認知的新方式。
印象派畫家依據自身對事物的的審美認知和情感表達,將光線和在不同光線下事物色彩變化作為新的課題進行研究,重點表現物體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下所帶給人的視覺感受。這在繪畫色彩觀念上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同時也是通過自身對事物的認知和通過自己掌握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四、作品應該讓觀者能夠理解作者的感情
作品的情感展示不是閉門造車。好的作品應該是畫家通過各種自己掌握的繪畫手段展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對事物的情感表現在載體上,最終讓觀者感受到作者對事物的認知,對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最為人熟知的是梵高極具個性的系列作品,如《星夜》、《向日葵》;其實他所畫的清新亮麗的作品也毫不遜色,如《有垂柳的公園是詩人的花園》、《麥田云雀》、《烏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麥田》等。
靈感家梵高早期只以灰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后印象派(見《爆炸》梵高傳,約1887年)。梵高融入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
梵高是個熱愛自然并能從簡單的事物中發現事物純粹美的畫家,寧可畫從窗戶向外看到的樹影也不畫想象中美麗的幻象。梵高的畫風在法國阿爾勒的那段時間,發展已臻成熟。《星光燦爛的夜空》這幅畫,畫著自己看到的并融入自己感情中靜止事物人性化的一些入睡的小屋,一些黃色的星與閃光的橘黃色的月亮形成旋渦空間,絲柏從下面伸向深藍色的天空;天空也變得活躍起來。這是體現內心的、最緊張的幻想,內心最動態的發泄及無法抑制的強烈感情的創造性嘗試,是對周圍大自然平心靜氣研究并融入自己主觀認知的結果。
在表達形式上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用兩種不同形式,一是彎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的同時產生空間漩渦使得夜空不再寧靜,融入自己的主觀認知的同時打破固有的認知。這顯然已經脫離現實,純為梵高自己的想象。
在構圖上,動態的天空與安靜的村落形成的夸張性的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畫家用充滿動感的、連續的、漩渦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云和樹木;在他的筆下,原本平靜的星云和樹木象一團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正在奮發向上,形成極強的視覺震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整體結構上這幅畫,展現了一個寧靜的地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形成強烈對比。那巨大的、卷曲旋轉的星云,那一團團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應該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后對星空動態的理解。對梵高來說,畫中的圖象包含著象征性的寓意。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暗示著某種神性。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樹,以及夜空中象飛過的卷龍一樣的星云,也許象征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的精神。
畫家用自己掌握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對事物認知的同時融入自己的主觀意識,傳達給觀者自己對事物不一樣的情感。好的作品只能是讓觀者理解的并能達成強烈共鳴的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李碩.癲狂與藝術創作的心理分析——石魯藝術作品的心理分析與比較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2011(05)
[2]王艷.徐渭心理因素對其大寫意花鳥畫創作的影響及啟示[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40-70
作者簡介:張海波,男,山東臨沂人,畢業于牡丹江師范學院藝術系美術教育專業。2013年結業于清華美院舉辦的全國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研修班。4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