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老子》《莊子》作為先秦諸子著作的代表,其語言反映了上古漢語尤其是戰國末至漢初漢語的基本面貌,也是后世典范的文獻語言的源頭之一,因此在漢語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老子》《莊子》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哲學著作,哲學的推演和闡釋需要基本的概念,而本原規律類抽象名詞則擔當重要角色,對《老子》《莊子》本原規律類抽象名詞進行細致扎實的比較分析,總結在中國語言史上的多重價值有利于漢語詞匯史的研究。
關鍵詞:老子;莊子;名詞;本原規律;比較分析
一、《莊子》與《老子》名詞使用之同
《莊子》、《老子》本原規律類的名詞都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語義場小類,即自然類,包含的名詞是表示自然的。規律類,包含的名詞或表示“道”本身,或表示各種規律。境界類,表示老莊,或是說古人們心中所追求的境界高度。經過統計和對比,我們發現老莊使用本原規律類名詞有重合的部分,下面是《莊子》、《老子》兩書關于本原規律類名詞的對比表格:
表1:(單位:個)(數字代表包括的名詞個數)
語義場
書名自然規律境界
老子大順1 天2 天地1本3 常6 大道2 大方1 道56 德28 無名6 天道2 根3 四達1 無極1 和2
莊子大順1 天134 天地93本20 常4 大道8 大方2 道174 德63 無名 7天道6
本根1 四達3 無極1 和3
《老子》中此類名詞共有28例,表格中占15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對于《老子》里關于本原規律的名詞,《莊子》一書的總體趨勢是發展,相關名詞的使用次數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天地”、“天”、“本”、“道”、“德”的使用次數,明顯的增多,可以說是劇增。一方面與篇幅有一定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老莊之間某種血脈關系,莊子對老子哲學概念、哲學范疇是繼承和發展的。
二、《莊子》與《老子》名詞使用之異
(一)詞匯數量和使用頻率
《老子》此類名詞有28例,使用頻率最多的是“道”,56次,其次是“德”28次,其他詞的使用頻率平均在3次。
《莊子》此類名詞有123例,使用頻率最多的是“道”,174次,其次是“天”,134次,然后是“天地”93,“德”63,“命”27,“理”23,“陰陽”20,“本”14,“道”13,其他詞的使用頻率平均5次。
《莊子》中此類名詞的數量遠超《老子》,對此類名詞的使用次數也大大增多了,這一方面說明《莊子》作為哲學著作在《老子》的基礎上更為細密精專,一方面也說明人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在向更開闊和縱深的方向延伸,理論的建構逐漸完善和豐富。
(二)語義場的下位范疇
《老子》、《莊子》此類名詞可以分成三大語義場,但是同中有別。
(1)《老子》此類名詞的三大語義場:
①自然類:大順、天、天地
②規律類:本、常、大道、大方、道、德、無名、天道、根、和1(規律)、大、大象、谷神、母、食母(生養萬物的道)、玄牝、無極
③境界類:四達、無極、大白、大成、上德、太上、玄德、和2(境界)
(2)《莊子》此類名詞共123例,也可以分成三大語義場,但大的語義場又可分成若干個下位語義場,體現出更為豐富和細密的特點。
①自然類:天、大順、天地、玄天、宇宙、造化、自然、大本1(自然)、大塊
②規律類:可細分為“道”本身、規則、道術、人事規律、本質本原、氣、五行、變化、道理九個類別。
“道”本身:大清、太初、泰初、太清、天道、天理、造物者、物化 寥天一、無名、常、德、機、紀、理、天、正、大常、大道、大方1、大義、大一、大初、命、大命、天門、天、陰陽、道1
規則:常、大方2、道2
道術:道3、方1、方術、帝道
人事規律:人道、人理、小命
本質本原:精、真、原、質、本根、本原、大宗、本樸、素樸、大本2
氣:氣、氣母、氣機、太和、太極、太一、天和、大一、一氣、委和、六氣、涬溟、純氣、邪氣、地氣
五行:五行、五常
變化:波、大變、橋運、物化
道理:道4、方2、倫、義、大理
③境界類:大寧、大均、大定、大達、大備、大至、和理、妙道、平陸、圣道、中道、至道、大妙、大同異、混芒、參寥、疑始、小同、無竟、至極、旦宅、同帝、無窮、芴漠、虛靜、純白、空虛、至一、太沖、兩行、玄冥、大陰、和、至重、至尊、太虛、四達、無名、無響、天遊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分類是筆者所為,而實際上,語義場的小類也有交叉滲透的狀況。例如規律語義場的小類之間就有交叉共同的語素,《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曰陽”,王冰注:“陰陽”——“陰陽,天道也?!?;《楚辭·九歌·大司命》“乘清氣兮御陰陽”,蔣驥注:“陰陽,氣之闔闢也”;《莊子·則陽》:“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陰陽可歸入“道”本身類,又由于古人道、氣概念混同,常常合二為一,“陰陽”歸入“氣”類也未嘗不可。
對于境界類很難科學的分出下位類別,有的部分每一個詞都表示一種狀態境界。
老莊對比,會發現有的詞意義也在發生著變化。例如“無名”,《老子》:“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蓖蹂鲎ⅲ骸胺灿薪允加跓o,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薄懊敝浮懊Q、概念”?!盁o名”指“道”?!肚f子·庚桑楚》:“券內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成玄英疏:“履道而為于分內者,雖行而無名跡也?!薄盁o名”成為一種境界。
(三)取象方法
(1)《老子》此類名詞的取象方法:
來自于自然對象:
例如:大象、道、根、母、食母、氣、天、天地、玄牝、本。
來自于事物狀態性質:
例如:大順、大成、德、和、四達、太上、無極、大白、大、常。
來自于抽象概念
例如:無名、玄德、上德。
(2)《莊子》此類名詞的取象方法:
來自于自然對象:(與《老子》相同的部分不再列舉)
例如:本根、本原、氣母、純氣、邪氣、地氣、大本、宇宙、波(變化)
來自于事物性質狀態:
例如:大清、太初、泰初、正、大定、大備、大至、純白、空虛、無窮、大塊。
來自于抽象概念:
例如:造化、兩行、同帝、方(道術、方法)、倫、義(道理)、大理、大義、小命。
關于來自于抽象概念這一項,是指詞義不是直接從上面兩項取象而來,而是來自于一個抽象的理念,比如“無名”,或是經過了詞義引伸發展而來,比如:義(理之宜,宜也)——(道)。
通過統計對比,《莊子》偏重對第二、三種取象方式的使用,《老子》則偏重于第一、二種,從中可以明確莊子時代,人的思維方式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同時,可以看出哲學發展的軌跡,由從原始自然中提取抽象概念轉向更為抽象化理念化的方式。老子的哲學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向,而且它播下了一個有極大發展可能性的種,在莊子這里開出了奇葩,中國哲學的語言是不斷發展和積累的。
【參考文獻】
[1]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王先謙.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劉文典.莊子補正[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鐘泰.莊子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