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永俗詞在歷代詞論家的眼中,一直屈處于弱勢卑陋的地位。柳永俗詞開拓了宋詞發展的新境界,他以其通俗、生動的特點使讀者、聽眾備感親切且易于理解。多數論者只盯住柳詞之俗,對其持鄙視、否定的態度。吳曾說柳永“好為淫冶謳歌之曲,浮艷虛華之文”;黃升稱柳詞“長于纖艷至此,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悅之”;王灼說他“淺近卑俗”“聲態可憎”。因此,對柳永的俗詞作一個重新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柳永;俗詞;地位;形式;情感
柳永是詞史上極重要的詞人,他的俗詞開創了詞史上的新面貌,為詞注入了更豐富的內容與思想。我個人是十分喜歡柳永的。
柳永一生不仕,浪蕩于花街柳巷,俗詞中的一些思想和寫詞時所用的語句為許多文雅人士所不恥。但也正是因為他的詞是從社會真實的生活、自身深刻的體驗中來,而被廣大群眾喜愛傳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下層人民對他詞的喜愛就是對他的肯定。柳永的詞多為歌女所作,描繪男女之間細膩微妙的感情。吳梅的《詞學通論》謂:“柳詞皆是直寫,無比興,無寄托。見眼中景色即說意中人物,便覺率直無味。”我是不認同此觀點的。柳詞中的比興不多確是事實,可也是有寄托的,不一定是氣壯山河的抱負理想。柳永一生過著搖擺不定、困窘潦倒的生活,前路茫茫無緒,必然會導致種種失落、困惑,以至于彷徨,擔憂的心情負累。所以詞中多是情感的宣泄,愁緒的寄托以及及時行樂的想法。從另一個角度看,他的這種寫詞方法也是詞壇的一股新風氣。古往今來的詞都多比興,大量用典,追求手法的新奇,煉字,卻不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感,柳詞無疑是與以前詞不同的。他的詞是貼近下層人民的,所以受到了許多人的推崇。況且柳詞重白描,直述事狀,不尚雕飾,不正是表現了柳永在詞上的造詣嗎?
柳詞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人們特別喜歡將柳詞與溫詞進行比對,我認為柳詞比溫詞是處在更高層次上的。最起碼在形式上柳詞就更能給人以震撼。柳詞在形式上有許多慢詞,曲調是比較長的,詞最大的特色便是鋪敘。用領字帶出一個段落,再由段落向前鋪展,感情也隨著景物的鋪展愈發渲染的沉郁。最有代表的應屬《八聲甘州》。柳永立足于自己的觀察體驗,注重形象間的客觀聯系,講求規模的宏麗壯闊,角度大體單一,空間景物是連續的,全景式的。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在這首詞中,詞人站在一個俯視的制高點上,從一線的視角向四周擴散,滿目憂傷和荒涼的景色。并且眼中的景物是連續的、宏大的,意象也沒有中斷,十分連貫。一個“對”字領出段落,依據秋天的場景線索進行鋪敘描繪,最后寫出由此觸發的感情,悲從中來,不能抑制。把才人志士失意的悲傷跟相思離別的感情完全糅合在一起,感人肺腑,發人深思。
至于柳詞中對于情感和細節的重視,我想這很容易理解。詞與詩不同,詞表達的感情本就比詩細致和深入。而且詞比起詩來,在創作上限制較少,寫出來的都是生活所感,所以有情節十分自然。柳永是一位浪蕩詞人,長期與妓女相往來,并多為妓女寫詞,表達女性的心理。自己又歷經困頓,漂泊無居,受到世人的貶斥,心情長期壓抑,加之又是專門致力于寫詞的詞人,感情自然也變得脆弱、敏感、細膩,已不似男兒般豪壯。所以在柳永的詞中情節和細節尤其的突出,這樣更能讓人有同感。細節的突出更能將人的細微心理及感情進一步的表現出來以達到共鳴的效果。對于情節和細節的重視會讓詞的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感情飽滿,不虛乏空洞。
雅俗向來是文人研究區別的重心,文人是不屑于“俗”的。而在俗詞中,無疑為柳永描寫女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就像老師所說,俗詞中的女性能真率的表達自己熱烈的情感,不用遮掩作假。俗詞中的女性:(1).受封建禮教束縛少(2).近情從俗:為人寫悲歡(3).以閨人自己的身口來寫“代言體”(4).運用語言自然率性。
雖然語言不高雅,許多還流于低俗,但這才是人的真實一面。雅詞中的女性被既定為大家閨秀,表達思想也要含蓄蘊藉,淡化風情,把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我讀這類雅詞,除了覺得語句優美之外,感觸不到任何打動人的情感和心理起伏活動。就我個人而言,還是俗詞更能觸動心靈。大家對于雅俗詞的區別都了解很多,老師講的也全面,在此我就不再展開進行補充說明了。
我們不論讀雅詞還是俗詞,首先感受到的都是詞通過什么樣的內容從而傳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思想、心理、理想等。詞是為人宣泄所服務的。內容是基本,內容是一個詞人的經歷。研究也肯定是通過詞的內容進行研究。所以清人看重手法風格讓我頗費解,這多半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清朝時對思想的控制極為嚴厲,多次興起文字獄,寫文章也限制了八股,文人的思想和情感無從表達,也不敢表達,只能研究前人的作品。所以清人多注重手法風格,而清以前的人往往注重內容。作品的手法風格再新穎,再高超,沒有充實的內容和豐富的思想又怎能流傳百世呢?因此,內容肯定是首要應當重視的。宋、清看重的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社會政策,是周邊的環境不同所造成的。這也是清人的悲哀啊!
【參考文獻】
[1]吳曾.能改齋漫錄: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3]王灼.碧雞漫志:卷二[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4]趙曉蘭.宋人雅詞原論[M].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9
[5]杜若鴻.柳永及其詞之論衡[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6]劉揚忠.名家解讀宋詞[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7]張玉璞.淺酌低唱:宋代詞人的文化精神與人生意趣[M].濟南:濟南出社,2002
[8]葉嘉瑩.唐宋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蘭蓉,陜西師范大學2012級文學院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