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齋志異》是清代志怪小說的代表作,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之法,而以志怪。這其中塑造了大量的狐女形象,多溫婉可人而不拘世俗的牽絆,身上多散發出“超脫世俗”的氣息。本文主要以辛十四娘為狐女代表來來展開討論。
關鍵詞:剛柔并濟;明察秋毫;入世和出世
一、女性的賢淑,反抗的剛烈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聊齋志異》獨立于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于異美,而有偶見鶻突,知復非人。”這句話道盡蒲松齡筆下狐女的特點,辛十四娘作為狐女代表之一,也是擁有傾城傾國之貌而善良賢淑。
“著紅陂,容色娟好”,這是對于辛十四娘容貌的第一印象,僅僅是“容色娟好”四字就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十四娘為人勤儉灑脫,日以織纖為事。時自歸寧,未嘗俞夜。”蒲松齡用寥寥數語就寫出了辛十四娘在結婚以后勤儉持家的生活態度。再如:“裝奩亦無長物,惟兩長鬣奴扛一撲滿,大如翁,息肩置堂隅。”十四娘的嫁妝竟然是一個撲滿(存錢罐),實在是有點匪夷所思,新娘的嫁妝竟然是存錢罐!但同樣的撲滿也可以看成積攢福氣和富貴的象征,這也從側面對辛十四娘的勤儉節約的再次強調,當然也為馮生家道敗落又興埋下了伏筆。
《清律》和《明律》提到“嫁娶皆由祖父、父母主婚;祖父、父母俱無者,余親主婚;其夫之攜女適人者乃其女從母從婚”由此可知,清朝的現實中婦女的婚姻很難自主,早在魏晉時期在民歌《孔雀東南飛》中描寫劉蘭芝的詩句如“雞鳴入織機,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可見自古女性從來都是家庭的附屬品,然辛十四娘雖善良賢淑,在柔美的外表下卻隱藏著敢于反抗的剛烈之心。文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嫗曰‘此吾甥也。盛意與兒做姻好,何便教迷途,終夜竄溪谷。?’女俯首無語。嫗曰‘我喚汝,非他,欲為阿甥伐耳。’女默默而已。嫗命掃榻展裀褥,即為合巹。女觍然曰’還以告之父母。‘嫗曰:’我為汝做冰,有何舛謬?’女曰:‘郡君之命,父母當不敢違。然如此草草,婢子既死,不敢奉命!’嫗笑曰‘小女子志不可奪。真吾甥婦也!’乃拔女頭上金花一朵,付生收之。命歸家檢歷,以良辰為定。乃使青衣送女去。”從這段描寫不難看出,郡君想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利來為辛十四娘做主婚事,辛十四娘先是“俯首無語”再是“默默而已”一直到合巹之事時,她才“觍然曰‘還以告之父母’。”雖然她一直沒有說話,但是通過她的 神態我們可以看出她的教養過人,但是又不甘心唯命是從,當郡君用權利來威脅時,辛十四娘毅然進行反抗,表示要聽從父母之命。她性格中的這一點又突破了古代普通女性作為權利附屬品的角色。
二、明察秋毫和細致入微
辛十四娘初次見楚銀臺公子時,她叮囑馮生說‘曩公子來。我穴壁窺之,其人袁睛鷹準,不可久居也,宜勿往’。第二次見時說‘公子豺狼,不可狎也。’但是,馮生不聽勸告,最后被馮生陷害入獄,而官員和楚公子勾結欲陷馮生于死地。辛十四娘身上具有狐的精靈和敏感由此可觀之,通過察言觀色就可以知道楚公子的為人,并細心的提醒馮生。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判斷不是像很多狐女那樣依靠異類的先知,而是建立在對事實的考察和分析上的,這就是使辛十四娘的形象更加富有現實性。馮生的善良、直爽,但頭腦簡單,目光短淺,與辛十四娘的聰明、穩重形成了對比。
三、入世的艱辛和出世的超脫
馮生被楚公子陷害入獄之后,十四娘各方奔走相救,文中寫道:“婢至,則宮中有神守護,徘徊御溝間,數月不得入。婢懼誤事,方欲歸謀,忽聞今上將幸大同,婢乃欲往,偽為流妓。”這是后來辛十四娘解救被冤入獄的馮生的辦法,其實就是利用統治者的好色之心,而投其所好。最終當局看在美色的面子上救了馮生,這也為辛十四娘最后厭世的根本由來。此外,在馮生入獄后,她一方面讓自己的狐女姐妹傾力相助,又尋了一個良家女,名叫“祿兒”。馮生出獄后,她讓祿兒和馮生成婚,自己卻羽化登仙,真是“文章之妙,有非猜測所能及者”。
辛十四娘在死之前告訴馮生“君被逮時,妾奔走戚眷間,并無一代謀者。爾時酸衷,誠不可以告塑。今視塵俗亦厭苦。我已為君蓄良偶,可從此別。”辛十四娘這一段訴衷腸的話,既有塵世間世態炎涼的體悟也有看透紅塵的超脫,厭倦了世間的人心難測,只有死才是生命的超脫,所以她毅然的選擇了羽化成仙,對與世間沒有任何的眷戀,以至到后來遇到馮生還是沒有相見。
辛十四娘的遭遇,隱射出當時知識分子的苦悶,黑暗的社會,維權是圖的官場,在官蔭庇護下的結黨營私,致使許多平常的百姓置于水深火熱之中。但面對這一切,知識分子又是無能為力。所以蒲孫齡吶喊:“茍非室有先人,亦何能解脫囹圄。以再生于當世耶!”這是面對社會的漩渦,知識分子發出無力的求救。
《辛十四娘》在《聊齋志異》中是一篇優秀的作品,其中作者結合現實構造出一個奇幻的鬼狐世界,將現實中黑暗的官場和世態炎涼通過馮生的遭遇表露出來,但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剛柔并濟而超凡脫俗的女性,可以說《辛十四娘》既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代表,也其中寄予了自己志向,不能和世俗同流合污,看盡世態炎涼和人心,以求超脫世俗,得到精神的解脫。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雷群名.聊齋寫作藝術鑒賞[M].欽州:學林出版社,2007
[3]徐文君.聊齋風俗文化論[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8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
[5]聶紺弩.中國古典小說論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