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演藝術的作用是社會聲樂性的,它是連接聲樂作品創作者創作意圖與創作對象的橋梁和紐帶,它一面肩負著創造性的再現創造者的聲樂作品,從而促進和推動聲樂創作的使命;另一方面又有通過藝術表演為表演對象的提供審美享受,進而影響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的責任。
關鍵詞:聲樂表演;聲情;真實
翻開人類藝術的發展史,自從聲樂藝術作為獨立的藝術表演形式以來,聲樂創造者的創作與演唱者的再創作就如同一個工藝流程的兩步工序,聲樂創作者的創作需要依賴演唱者的再創作來實現和完善,演唱者的再創作需要以聲樂的創作意圖與內涵為依托為根據,這就是聲樂表演藝術的特點。
完美的聲樂表演藝術是飽含著展示多維時空方位、展示多層次情感裂變、展示聲樂創作者原始創作意圖及表演的基本模式,是展示表演者獨具的精神世界及風格特點等個性內涵的復合載體。
表演藝術的作用是社會聲樂性的,它是連接聲樂作品創作者創作意圖與創作對象的橋梁。它一方面肩負著促進和推動聲樂創作的使命;另一方面影響和提高審美情趣的責任。聲樂表演藝術的作用正是在這兩個相關環節的連接中呈現。
民族聲樂表演藝術作為藝術創作的再現環節,在準確、完美富于創造性地再現聲樂作品創作者作品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實際音樂效果檢驗和校正自己的創作構思,體察社會效果,便于改進自己的創作。
一、表演中的真實性
民族聲樂作品各有各自的特點,即個性,應遵從聲樂表演美學的一般規律,做到具有真實性。民族聲樂作品的體裁大多是民歌,有不同種類或結構的情感體驗方式。為此,不能簡單地將某一種體驗生搬硬套于相類似的情感體驗之中,必須依據不同的種類、結構,分別體驗出各自不同的感受,聲樂作品的情感表現極為復雜多變,因此必須建構和真切細致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生動地再造出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情感表現。
另外,演唱者除了音樂知識應多了解各種人物情感細膩的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等,盡量多體會發生在身邊的人間情感,能夠感受和品位到喜悅、悲傷、離別、思念等情感和情緒。
民族聲樂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社會、勞動、風土人情、愛情婚姻、日常生活,歌唱者應該了解各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各個地區的音樂特色。
我國的民族種類繁多、歷史悠久。以漢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調最有影響力。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獷質樸、直爽豪放的特點,如青海的《花兒》、陜北的《信天游》以及內蒙古的《爬山調》等,給人一種身居山間曠野之中,領略高原牧場自然美景的爽朗舒暢之感。而南方則江蘇的小調為最有特點如歌曲《茉莉花》、《無錫景》、《姑蘇風光》等,曲調細膩委婉、膾炙人口、柔和而又流暢,給人以鳥語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
二、表演中的“聲情”
歌唱的目的是用熟練的發生技巧,生動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優美的歌聲去感染群眾。好的歌唱者在演唱中能把歌曲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充分的表現出來,達到一曲唱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一首再好的聲樂作品,需要一個好歌唱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和專業的聲樂音技巧,才能有特色地表達出來。
(一)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或劇情
各個歷史時期在文化都有不同的特點,延安時期的民族聲樂作品風格十分明顯,抗戰和民族解放是當時政治的中心;文化大革命時期,整個時代進入了失去離職的怪圈,沒有藝術、不要文化,社會的審美標準只有一個方面,就是喊口號;改革開放以來,聲樂藝術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可謂百花齊放。
我們談談了解劇情,譬如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時間發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洪湖赤衛隊在保衛洪湖鄂西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的戰斗中屢屢建功勛。劇情是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而創編的,就要求歌者對大時代背景有準確的把握,在歌唱的時候基調才能夠定準,同時,對劇情的內容也要在理解、吃透的情況下進行再加工和再創作,真情實感的將人物關系、時代背景、情感特征等表達出來。
(二)了解作品的歌詞
民族聲樂中有歌唱祖國的,如《北京頌歌》、有思念家鄉歌唱生活的,如《父老鄉親》、有表現愛情的,如《蝴蝶泉邊》,歌詞本身便具有了音樂化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和限制了旋律音樂性選擇的具體位置。
(三)了解作品的旋律
旋律是聲樂藝術總體構成的顯著要素之一,其自身的運動和變化,包括旋律起伏流動和節奏型的有機反復,具有高低、長短、抑揚、強弱、快慢等情緒變化和對比,它體現了旋律運作過程中豐富的音樂性質,它的表現范圍和容量是十分廣泛的。如民族歌劇《洪湖赤衛隊》,以湖北花鼓戲和天門、潛江一帶的民間音樂為素材,運用素材的延伸、輔衍、派生、對比手法賦予人物不同的音樂性質,使歌劇具有鮮明的民族風味與時代色彩。
(四)了解作品的內涵
1、通常所說的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這可以概括音樂最基本的內涵。然而,實際上音樂的內涵要更廣闊、更豐富、更深邃、更含蓄,它可能是具有明確社會內涵的情感,也可能是比較模糊朦朧的情緒狀態,它可能是某種形象與動態的表現,也可能是某種意境與氛圍的描繪,如此等等。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以人的感情為核心。
音樂表現的情感,不是一般的、日常人的喜怒哀樂的原樣再現,而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高度集中化、典型化、升華了的情感。音樂的內涵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此,需要充分發揮表演者的想象,從音樂與社會生活、與作曲家的心理體驗以及與各種文學藝術的廣泛聯系與形象類比中,獲得對音樂內涵的體驗。
(五)了解結構
演唱者對演唱作品所進行的曲式和作品分析。任何藝術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結構形態,而且可以通過作品直接展示。它不僅是演唱者二度創作過程中對作品結構的展示,更為重要的是將歌詞結構和音響整體的結構溶為一個有機的、明確的聲樂作品構造。從實際欣賞過程看,欣賞者實際感知和把握的只有作為整體存在的音響結構和歌詞內部的變化。
然而,結構性對演唱者更為重要的一點,則是對書面作品的實際分析和把握,這一過程,直接關系到實踐過程中的審美表現和創造意義。聲樂作品中曲式結構十分豐富,有簡有繁,簡到一個樂句或兩個樂句構成單樂段;繁到較大型的帶再現或不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等,都是聲樂曲式的結構范圍。為此,首先分析曲式構成是最基本步驟,它是完整把握和整體體現作品的基本環節,是對作者創作構思和意圖的把握,為自身的二度創作提供了可遵循和再造的先決條件;其次是理清段落層次,它不僅是作品內容和情感表達的需求,而且是明晰作品脈絡,為二度創作提供理論的依據,還可從微觀角度解剖作品,在原作主觀思想的基礎上,為作品注入你新的理解和表現;最后,在上述兩個基礎的前提下,依據作品主題和形象表現的同時,運用聲情結合的手段進行聲腔的設計,使作品從內部結構的特征到外部音樂性的表現,在二度創作的過程中融會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充分顯示二度創作的細膩性、協調性、連貫性以及情感性和再造性。
三、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抒情性與再造性
在談及聲樂藝術的表情機制時,便已涉及到抒情性的問題。這是主要談及的是聲樂藝術“三情”(詩情、曲情、聲情)中的聲情。因為這“三情”所形成的整體情感,都要通過最后的聲情來加以體現,聲情是聲樂藝術整體情感的再現的核心環節,它是集多種主觀情感為一身的集中體現,也是聲樂藝術情感表現成敗的關鍵。
(一)基調體驗的準確性
這里說的基調也就是作品整體的情感基礎。如頌歌型、歡快喜慶型、莊嚴肅穆型、哀婉傷感型等等。情感基調的準確程度、是作品整體情感體現的基礎,也是內容和主題的表現所不可缺少的,這種基調的體驗往往伴有一種設身處地的切身感受存在,不同的規定性場景或角色,會產生出不同的情感基調。關于這一點,已有大量生動而鮮明的實例,故不贅述。
(二)情感變化的細膩性
在掌握作品基調的基礎上,隨之而來的便是情感變化的細致性處理。它一方面要求不放松對一字一音的情感體驗和處理,另一方面又從整體上要求精益求精的細致雕琢。對于一首情感表現相對單一的曲調而言,其情感表達的準確性似乎還易于把握,但對較大型的聲樂作品的情感表現,如歌劇詠嘆調、聲樂套曲等,它不僅要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時代背景、所處地位以及問題中其他人物情感的細微變化,有些作品甚至跨越了較大的時間范圍。因此,對它的情感體驗如沒有整體的連續性和置身處地的細膩性作基礎,也就不可能體驗和表現出特定情節變化過程中人物內心的復雜細微的情感變化。
總之,民族聲樂藝術的表演對于演唱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演唱者應該在二度創作中對表演進行較深的理解和體驗,掌握作品的含義、結構和各種感情變化等,讓自己的演唱更加完美,給觀眾完美的藝術享受。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 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 民族音樂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