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蔣兆和現實主義藝術繪畫作品多數體現關注人生、關注命運的“民生”思想內涵,其藝術作品承載著蔣兆和對社會、對人生的真實情感,而這真實的情感通過蔣兆和的繪畫作品向世人傳達著“民生”藝術精神。
關鍵詞:蔣兆和;融合中西;藝術精神;人物畫;寫實主義
20世紀人物畫有兩大最不可忽視人物,一是徐悲鴻,另一個就是蔣兆和,蔣兆和在徐悲鴻的基礎上進一步把人物畫推向一個心得高度。蔣兆和先生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從學習、接受、崇拜、研究寫實藝術到創作美術作品;如何將西洋美術與傳統的中國畫融合,并以此走上了認識生活、深入生活、發現生活并表現生活這條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道路。
一、蔣兆和
蔣兆和,祖籍湖北麻城,1904年生于四川瀘州,原名萬綏,3歲時,改名兆和,自幼家貧。1920年至上海,曾畫廣告,從事服裝設計,并自學西畫。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為圖案系教員。1930-1932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素描教授,并參加臨時青年愛國宣傳隊繪抗日宣傳畫。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開始現代水墨人物畫創作。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華美術學院教授、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師,并舉辦個展。1947年受聘于國立北平藝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二、蔣兆和水墨人物畫所貫穿的藝術精神
民生,即為民眾的生計,是指人民大眾在社會背景下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蔣兆和的繪畫作品貫穿其“民生”藝術精神,其藝術作品融入了蔣兆和對人生、對社會的真實情感,這些情感通過一幅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深刻地向世人表達著“民生”這一藝術精神。
蔣先生在具有史詩般宏闊而悲愴的《流民圖》中,運用高度的審美性、精神性與寫實性、通俗性巧妙結合的藝術語言,在精微寫實的造型與現代意味的筆情墨趣的統一中,把因戰爭而造成的流離失所、疾病死亡、轟炸逃難的眾生形象及苦難情節統一在一個共同的主題之中呈現在觀眾面前,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蔣先生作品中所表現出的現實主義精神對20世紀后半葉中國美術乃至中國當代的水墨人物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蔣兆和藝術精神在其水墨人物畫藝術中的體現
(一)蔣兆和水墨人物畫藝術創作
蔣兆和在藝術上提出了幾個必須掌握的幾個方面,如:第一,我們要以唯物的思想方法去看待對象,并科學地去分析對象;第二,以辯證的觀點去理解形象內外的統一;第三,要實事求是的表現手段和遵循使用技法的傳統規律;第四,在將知識由感性向理性提高的基礎上堅決把握作畫的步驟原則;第五,全神貫注形象的精神特征和把握整體與局部的主次關系,大膽地行筆和大膽的取舍;第六,行筆果斷,力求從形,虛實相生,靈活發揮;第七,重大體,盡精微,落筆已肯定全局,繼之以全其神氣;第八,在心領神會形符筆端之時,則積極地操之主動的創造性技巧,氣韻生動。上述八點是比較概括的說明,這不僅僅是針對水墨寫意人物,蔣先生認為如白描、重彩等中國畫的造型基礎都同是一理。
(二)美學觀念與內在精神
蔣兆和所有的悲劇時代來源其深刻的悲劇意識,他說,因為這個時代的洪流,使他沖進了人們心中,感受到了人們的苦痛,體會到了人生的悲涼。在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回避這些悲劇,便是回避最真實、最深刻的情感,是直面人生的現實主義藝術家所不能容許的。從有較低社會經歷的蔣兆和來看,他的藝術始終面向悲劇的現實和苦難人民的悲劇,蔣兆和悲劇藝術也是對這個悲劇時代的最真實的寫照。可以說,蔣兆和之所以能以批判現實主義為其創作根本,之所以能以繪畫作品表現廣大人民的悲慘生活,正是因為他自己的悲慘命運和客觀現實悲劇的共鳴。正是這種真實的共鳴,使得蔣兆和的作品充滿了豐富的藝術情感,給觀賞者帶來視覺上的感染力。
四、蔣兆和藝術精神對當代中國水墨畫的影響
蔣兆和先生將自己的藝術主張概括為十六個字:“不摹古人,不追時尚,面向生活,融會中西”。其中“融會中西 ”,代表了20世紀中國畫發展的新反向,也是蔣兆和一生所為之奮斗的,是其藝術之所在。尤其是創立了新的水墨人物畫教學體系,強調“以形寫神”,“骨法用筆”,達到形神兼備的繪畫理念。先生說:“任何一個民族的造型藝術,必然有其自己的造型基礎和一定的表現規律,從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民族特點。”
蔣兆和融合了中國畫的線描和西畫明暗塑形的表現手法,使中國人物畫在寫實技巧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繼徐悲鴻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中國現代人物畫家。蔣兆和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人物畫家,他創作的高2米,長約27米的巨幅國畫長卷《流民圖》,是中國美術史上不朽的佳作。《流民圖》,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壯,以渾厚有力的筆觸揭示了大師至真至善的人性,傾泄著對戰爭的憤怒,表達了對正義與和平的呼喚,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在世界藝壇上確立了光榮的地位。
蔣兆和在他從教的五十年間,創立了一整套培養和造就現代水墨人物畫人才的教學體系,幾十年來,已是桃李芬芳,更多的藝術家走上了“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道路,中國當代畫家王明明、紀清遠、盧沉、馬振聲、姚有多、范曾等人都曾師從蔣兆和先生。
綜上所述,藝術作品應該是真、善、美的有機統一體,現實與理想的結合品。真,是現實生活;善,是理想;現實與理想的結合,就必然產生美。所以我們就應該在生活和繪畫中要用真正的情感去感受和發現,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融入到繪畫作品中去,豐富和完善作品內容,將一切美好的東西創造得更為具體與充分,用作品去感動其他人,把美傳遞到一切可以到達的地方,正如蔣兆和所說“生活不僅供養藝術之原料,為創作之源泉,思想之燃料,更當是陶冶我之熔爐。”畫者不經受生活之錘煉,豈能去錘煉藝術。
【參考文獻】
[1]蔣兆和.我和《流民圖》[A].劉曦林,蔣兆和論藝術2[C].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64-72
[2]蔣兆和.懷念徐悲鴻先生[A].劉曦林.蔣兆和論藝術2[C].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37-41
[3]蔣兆和.自序二[A].張安吾.蔣兆和作品全集[C].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9-13
[4]劉曦林.蔣兆和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