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媧與伏羲的傳說是漢代之前就存在的,但在漢代的畫像石上,有了進一步的表現,本文將主要對漢代畫像石上女媧及伏羲的傳說與圖像特征入手,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與討論。進而對漢代畫像石上女媧及伏羲圖像的總體特征進行總結。
關鍵詞:陜北;漢代;畫像石;伏羲女媧
漢代的畫像石,是我國漢代藝術領域當中的核心門類之一,而且也集中反映出了我國漢代文化、宗教、風俗習氣及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漢代畫像石的題材使用較為廣泛,女媧與伏羲就是我國漢代畫像石上的主要題材之一。在我國的藝術領域中,對于畫像石的研究活動與相關的名著都很多,其敘述的重點多是集中在對漢代畫像石文化的綜合性研究基礎上,但對于某一題材或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的相關文獻與著作卻少之又少,鑒于此基礎,本文將對漢代畫像石上的女媧與伏羲圖像進行深入的細化研究。
一、漢代的女媧伏羲圖像
在我國的文化發展過程中,其實早在漢代之前,女媧與伏羲的傳說便已經在社會上被廣泛的流傳。在上古神話的體系當中,從流傳的文獻當中來探索女媧的形象,可以發現女媧的形象是經歷了一個由戰國時期詩人屈原筆下“女媧有體,熟制匠之”的疑問,從外在形象無法確定的神靈,經由先秦及西漢時期的不斷塑造,直到東漢后期確立了“三皇”之一“圣王”形象的過程。在戰國時期,女媧的形象還并未有準確的定位,具體來說,就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并未形成一個被社會所普遍認同的女媧形象,所以詩人屈原才會在看到畫于公卿祠堂中與楚先王之廟中的“女媧”形象后,有了“孰制匠之”的疑問,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女媧“人頭蛇身”形象,則正是在我國漢代時被大眾所塑造及認可的,“人頭蛇身”的女媧形象,多數與同樣是“人頭蛇身”的伏羲形象并存在漢代的畫像石當中,所以顯然可以看出,漢代畫像石的女媧與伏羲圖像,也確定著女媧與伏羲的具體形象及身份定位。而且依據時期及地域的不同,各地方的女媧與伏羲圖像,也會有不同的詮釋。
二、漢代女媧與伏羲圖像的形態與特征總結
女媧與伏羲的圖像,自產生以來,隨著時代與地域的變化,也在形態上產生了微妙的改變,以下將主要對東漢早期至后期女媧與伏羲在圖像中的出現及形態變化進行總結,具體如下:第一種形態是在東漢早期時出現的女媧單身,身姿為人首蛇身,姿勢是雙手托日。第二種形態時,女媧仍單獨出現,體態沒有變化,身體周遭有氣紋,姿勢為雙手托舉靈芝。第三種是不作為主體的,出現在早期南陽射鳥女媧圖中,上為射鳥,中有一人側面。之后便有了伏羲的出現,首次出現的伏羲也為人首蛇身,手持之物為華蓋(為天空上的星宮),但并未與女媧結合。之后便是女媧手持華蓋的圖像,圖中女媧也是單獨出現的,并未與伏羲結合,但兩者可看出是相對應的。伏羲的第二次出現有了捧月的形象,圖中伏羲身邊刻有兩星連線,雙手為牽引滿月的姿態。以上是漢代早期時南陽地區出現的部分圖像,之后安徽地區也出現了關于女媧的圖像,首先是在蕭縣發現的女媧圖,圖上的女媧是單獨出現,兩手各持一圓形物體,身姿沒有改變,為人首蛇身。之后又出土了女媧雙手攏于胸前、左手持圓輪及托著下顎等不同姿勢的圖像。皆是女媧單獨出現作為主體。在經過不斷的探索后,在南軍長營漢墓中,終于出現了伏羲與女媧蛇尾不相交、伏羲持矩女媧持規的圖像。后續便出現了更多兩人同時出現的圖像。兩人蛇尾不相交時,還有伏羲手持方形物的姿勢,兩人雙手環抱胸前的姿勢,伏羲以手托日且日中有一金鳥,并一手持矩的姿勢等;而蛇尾相交時,則有同持華蓋,雙手居中的姿勢,伏羲左手持鳥的姿勢,雙手合于胸前的姿勢,女媧右手舉月,左手持矩的姿勢,兩人各以一手相互牽連,一手托具日月的姿勢等等,這些形態與姿勢的演變,也充分說明了我國漢代關于女媧伏羲文化的繁盛,以及女媧與伏羲的形態與時代變遷的聯系。
三、陜北地區女媧伏羲圖像特征
我國的多數女媧與伏羲畫像石,都是出自漢代的陜北地區,可以說陜北地區也是女媧與伏羲文化的起源,在陜北地區的畫像石當中,女媧與伏羲手持規矩的畫像較為鮮見,根據目前所具備的資料來看,僅見于綏德四十里鋪田魴墓前室的左右豎石上,而在張家砭墓、劉家灣墓及裴家峁墓當中出現的女媧與伏羲形象,多是在墓門的豎石上,人首蛇身,雙手抱于胸前,左右相對。在墓門的豎框及門楣的兩邊等小尺寸的圖像當中,女媧與伏羲的形象都較為模糊,除去人首蛇身且對立的姿態之外,并無十分顯著的特征,但若仔細進行辨別,還能夠看出其中之一似乎是背負太陽的,部分圖版說明認為這是伏羲,但多數的女媧與伏羲像都是和嘉禾有聯系的,嘉禾是漢代人信仰當中的吉祥之物,是五瑞之一,所以至今對于伏羲身后的究竟是太陽還是嘉禾,在文學領域與考古領域都依然存在爭論。在漢代的陜北地區,畫像石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兩種,其一,是兩端繪日月輪,其二,是兩端繪女媧與伏羲。依照現今專業領域的討論結果來看,畫面當中的日月合璧景象,實際上應當是祥瑞的藝術體現,所以橫額兩邊所繪制的女媧與伏羲,應當也是包含祥瑞的意義,所以無論伏羲身后的是太陽或是嘉禾,都是祥瑞的體現,也都是可以說得通的。
四、結語
通過對女媧與伏羲畫像石的深入了解與研究,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漢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也能夠感受到中國始祖文化當中蘊含的宏大氣魄,更見證了我國文化歷史的變遷。女媧與伏羲,是華夏文明始祖的代表,自古至今,留存下來的,不僅是傳神的圖像或不朽的傳說,更留下了一種華夏民族特有的美感與精神,這是炎黃子孫的寶藏,所以,我們更需要將其作為華夏子民的寶藏,一代代的持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吳佩英.陜北東漢畫像石研究[D].上海大學,2013
[2]王洋.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形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4
[3]王靜.陜北漢畫像石研究[D].延安大學,2011
[4]程萬里.漢畫伏羲女媧圖像藝術學研究[J].藝術百家,2012(04)
[5]李丹陽.伏羲女媧形象流變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