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詞多義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是人類認知范疇化和概念化的結果。本文以英語ear這一多義詞,運用認知語言學的原型范疇理論,隱喻和轉喻理論來分析一詞多義的形成原因構成方式及各義項間的關聯性,以期為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一詞多義;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理論
一、導語
著名語言學家D.A.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表達甚微;沒有詞匯,表達為零。”可見,詞匯在語言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英語中存在大量的一詞多義現象。多義詞即一個詞具有多種意義,而且意義之間密切相關,如英語中mouth of a river與mouth of an animal,前者是后者意義的隱喻性延伸,兩個意義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因此mouth屬于多義詞的范疇(束定芳,2000)。多義現象是語言經濟性、靈活性和創造力的一種體現,符合人類認知的規律性。本文試圖用認知心理學家E. Rosch提出的原型范疇理論(Prototype Theory)來分析英語中“ear”一詞的多義現象的形成以及此理論對多義詞教學的啟示。
二、Ear一詞的定義和詞義延伸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字典第七版,“ear” 一詞的定義有四種,如下所列:
Either of the organs on the sides of the head that you hear with 耳;耳朵
Having the types of ears mentioned 有…耳朵的;耳朵…的
An ability to recognize and copy sounds well 靈敏的聽力;辨音力
The top part of a grain plant,such as wheat,that contains the seeds(谷類植物的)穗
多義詞可以使原始義項與其相關義項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多義關系網。Lakoff 曾于1987年提出,人類范疇化其他事物時,會基于該事物的原型,把其典型成員和一系列邊緣成員區分開來。從字典里的定義來看,在一個詞的核心義項被典型范疇化后,該詞的其他義項會形成一系列子范疇。這些子范疇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因為它們只是從該詞的不同方面來體現這個詞。
首先,ear一詞的典型義項是指人體的聽力器官,所以很多有關ear的轉喻表達也用來指代聽力這一功能。比如,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左耳進右耳出),這一詞組就有 “聽過的事情馬上就忘記”的意思,雖然其中并沒有出現有關“聽” 的字條。另一個例子,Something comes to or reaches somebody's ears(某事傳到某人耳里),也是指某人聽到某事。此外,人們擁有很好的聽力或辨音能力,也常常被表達為sb has an ear for sth;而某人心不在焉地聽,則是with half an ear。隨著這一典型義項所能表達的意思不短擴展,很多ear的相關表達有漸漸偏離“聽力”這一義項的趨勢。Keep or have an ear to the ground這個詞組的意思是覺察到新情況,把握了新動態。play it by ear是見機行事,隨機應變的意思,實際上是指“利用敏銳的聽力來覺察事物,然后做出相應地調整”,由此可見這一詞組本質上還是由“ear”的典型義項“聽力”衍生而來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close your ears to sth指對某事置之不理,充耳不聞;have sb’s ear指在某人那兒說得上話,能讓某人聽的進去。上面這些例子都使用了轉喻的手法,即詞的意思代表的是該詞所表達的功能,通過這種義項拓展的方法,很多新的語義被賦予到該詞的典型義項上,使得該詞的相關表達更生動更具體。其次,ear的形狀和位置也會通過轉喻來指示其他事物。比如,Ears of corn指的是玉米穗,因為玉米種子長的位置和耳朵的位置相似,所以這個短語就和“ear”一詞的詞義相聯系起來了。
綜合上面“ear”的相關表達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首先,如果把一個詞的所有義項當做是該詞的詞義范疇,那么這個范疇當中既有典型成員,即其典型義項,又有邊緣成員,即其非典型義項,這些典型義項和非典型義項都呈現出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即AB,BC,CD,DE 這樣的特點。簡而言之,多義詞是通過其不同義項相聯系來建立其詞義范疇的,不同的義項從不同方面體現該詞的詞義。
其次,一個詞的不同義項通常是通過隱喻、轉喻和借喻等方式來實現的。Lakoff 和Johnson曾提出,轉喻是詞義延伸的最基本過程之一。當詞匯義項以轉喻思維結構進行延伸的時候,各事物之間具有鄰近性關系特征,屬于同一域中的映射。各項之間雖然獨立,卻有聯系,詞義以連鎖方式拓展。怎么理解認知映射?我們知道,隱喻和轉喻一般是利用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關性,將新認識的重新概念與以完成認識的事物聯系起來,找到他們的相關點,從而利用對舊事物認識來把握新事物的概念,這樣就形成了認知語言學家所說的認知映射。由于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系的,所以人們總能從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找到與其他事物的聯系點,比如形狀,顏色,性能,構成材料等方面,這也是隱喻產生的內在動力源泉。而一個詞的不同義項往往呈現家族相似性特點,所以可以基于該詞的典型義項,通過隱喻、轉喻機制產生更多的新義項,進而完成一詞多義的生成過程。
三、結語
Rosch的原型理論是在傳統主義范疇觀的基礎上為了更科學地定義詞義的范疇而提出來的一種概念構建模式,對語言各個層面的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利用原型理論,我們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詞的多義化過程,更靈活地進行多義詞教學,使原本枯燥的詞匯教學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同時,原型理論還可以運用到分析其他語言現象,如詞義的變遷,時態的多樣性、篇章結構的典型構成等。
【參考文獻】
[1]廖光蓉.多義詞范疇原型裂變、次范疇化及相關問題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2]束定芳.現代語義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孫麗萍、姚小玲.從原型理論視角探究一詞多義現象[J].語言文學研究,2013
[4]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魏紅.從原型理論看一次多義現象[J].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