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符號,它集合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把自然形象、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形態中的美,歸納、解構的概括在一起,使之成為一種集裝飾性和實用性的符號,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經歷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至今,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積淀后,成為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關鍵詞:吉祥觀念;象征寓意;傳統符號;民族文化;圖形
一、國內外研究概況和發展趨勢
中國傳統圖案的藝術理念視以人與生存之間的關系為特點,它充滿了敬仰、崇高、良知與理性,成為至今沿襲的原因。在傳統題材中以“福”字圖案為創作主題的內容還有“五福臨門”、“五福捧壽”、“萬福流云”、“天官賜福”等。古代吉祥圖案在現代設計上的運用和發展始終具有裝飾作用和文化內涵,“天官賜福”元素早在西周生(清)《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七回中指出“又到三官廟叩頭,祝贊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賜福”吉祥圖案已經和藝術設計依然發生著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傳統年畫對聯、建筑浮雕設計領域,如漢族民間貼對聯,上聯“吉慶有余”,下聯“天官賜福”或“受天百祿”,其周圍再配上靈芝或雜寶,多用于祝賀生辰的畫稿、禮品裝飾等。還用于影壁上的方形裝飾畫—“福字燈”。一般內容為“天官賜福”,畫面上除會有“天官賜福”的字樣,再加四季花和祥云等內容,是漢族民間新年裝飾品。再如,葫蘆表面刻畫的“天官賜福”年畫、關于“天官賜福”的電影和戲劇等。顯然,古代圖案對后世的藝術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另一方面,數字化的今天,吉祥符號的傳統藝術形式和傳播手段更具多元,一些新生代設計師回顧裝飾本源,設計出許多生動有趣的富有傳承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作品。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平面設計源于傳統紋飾,如香港鳳凰衛視臺標、中國聯通公司標志、2008北京奧運會標識設計、十一運會會徽等,可見,年輕群體對于傳統紋飾的本源探知有一定需求。其中蘊含的神秘知識,好像一本歷史教科書,我們需要讓年輕一代從幼年起認識了解傳統紋樣的起源。視覺語言是一個老少皆宜的手段,古老紋樣承載著優秀的文化精神能夠在新的傳播體系里發揮作用。因此,學術性和普及性的統一是目前設計界和教育界共同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師可以運用視覺語言回歸符號本性,把傳統文化精神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二、吉祥圖形的意蘊
舊俗中有“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又稱福神、福星、福判等。天官一身朝服裝束,五綹長髯,慈眉善目。或手執如意,或懷抱童子,也有的手托“天官賜福”的條幅。天官雍容華貴,賜福于民,很受歡迎。同樣的關于“天官賜福”也有不同的畫面表現,例“五子天官”,《宋史》竇儀傳:儀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馮道與禹鈞有舊,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掛五枝芳”之句,其中天官圍繞五子,取義竇禹鈞教五子皆中舉登科之意。再如,清代朱仙鎮的彩色套印門神。傳說“上元”是天官賜福的時辰,而春節,正是“上元”之期,故每逢春節期間,民間多貼“天官賜福”的門畫,而商家則貼天官于中堂。“天官賜福”是福,雙“天官賜福”則是大福。
傳統符號的藝術創造和演變,與人們的吉祥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吉祥觀念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人類社會,由于受到自然、疾病、種族戰亂等惡劣生存環境的影響,人們除了利用有限的生產力和工具對抗災難,精神的寄托成為人類祈禱平安、幸福生活的一種手段。“天官賜福”的吉祥觀念及其裝飾形式,來源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生子繼嗣、五谷豐登、延年益壽、風調雨順、升官發財等等,要實現這些美好愿望,除了現實的努力,人們還通過各種藝術方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把這些傳統圖案應用到我們現代的設計中,把有形的和無形的傳統文化加以保護,才是我們應該付諸實踐的。中國傳統符號在現代視覺設計中得以傳承和發展,不能一味的照搬原型,需要我們的再創造,符合現代社會人們在視覺傳達中的審美要求,以新的面貌得以保存和再創造。
三、現代設計中傳統圖形符號 的實際意義和理論意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思想體系》中談到中世紀的手工業時說:“每個想當工匠的人,都必須全盤掌握本行的手藝。正因為如此,所以中世紀的手工業者對自己的專門工作和它的巧妙完成,還抱有一定興趣,這個興趣可以提高到原始的藝術趣味的程度。然而正是由于同一個原因,中世紀的每個手工業者完全獻身于自己的工作,以奴隸般的忠誠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就是那些精美的圖案所能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它集中地體現著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也反映著他們的審美。從傳統文化走向現代文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在歷史的前進中思考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發揚傳統文化的價值,這在當前設計和創造中是非常必要切迫切的。在全球化對我們文化的沖擊中,客觀面對全球化對中國視覺設計教育的影響。有人說,中華民族是個酷愛詩歌的民族,幾千年詩潮如涌,吟唱不絕,而且把它寫成對聯,貼在門楣上;張道一先生說,中華民族也是個酷愛裝飾的民族。幾千年來,無時不在創造著生活,美化著生活,你看那些寫成詩的對聯,不就是一種心的寫照,變成了裝飾嗎?所以說,深刻的認識我們的民族的裝飾藝術傳統,研究幾千年的圖案遺產,不論于現在還是于未來,都是很有意義的。
對于我國古代圖案和民間圖案的整理工作,至今還只有一個開端。我們應該把這一項工作做好。但是,申請者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又缺少經驗,難免會有不妥之處。“魏民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因此中國吉祥符號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文化自覺,縱觀今天的現代社會,藝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藝術形式層出不窮,所以,保護傳統圖案不僅僅是手工藝人的責任,同時也是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