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現代化進程,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國企業想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就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將佛教文化應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可以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發展。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簡要探索。
關鍵詞:佛教文化;企業管理;促進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將佛教文化和企業文化進行分析和比較,我們會發現,如果把佛教文化借鑒到建立和完善企業文化中,發揮其積極作用,可以更好地建設現代企業文化。
一、佛教文化傳達了一種圓融的辯證法思想
佛教思想的根本原理是緣起論,認為諸法待緣而生,緣盡而滅,緣就是諸法存在的原因與條件。緣起論揭示了事物或現象是由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成的,人生現象互為依存,互為因緣的真實狀況。這些因素和條件彼此聯系,相互通融,闡釋了一種全面圓融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提示我們要客觀認識事物,看到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是相待相因,相輔相成的,將二者統一起來,才是佛法中的智慧。
企業文化建設中,圓融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在實際的企業管理和建設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應對這些問題的時候,需要有創造性,要學會適度的靈活和變通。在企業內部,大到組織、部門,小到團隊、個人,彼此之間都應該緊密聯系,包容各種矛盾,融合成一個整體,這樣才有凝聚力,才能促進企業更好地發展。
二、佛教文化揭示了“諸行無常”這一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根據緣起論,既然諸法無非是緣聚緣散而已,那么,從根本上說就是無自性的,性“空”的,或者說無主宰的。但“空”的主要意思不是說沒有或不存在、或沒有意義價值,而是說一切有為法,皆生滅變異,不可長往,即“諸行無常”。《大智度論》云:“諸法因緣和合生故,無有自性,自性無故常空”。[1]佛教強調變化,因為只有充分認識到事物的不穩定性,才能力圖保持穩定,即維持內外條件的和合。
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要將這種“諸行無常”的發展變化觀運用到企業的經營管理當中。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在時刻變化著,面對這紛繁復雜的變量,企業想要生存發展,就要針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到因時而變,因勢而變,以變應變,以變制變;另一方面,要將這種“諸行無常”的發展變化觀借鑒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在企業內,人是最大的變量,人心的“無常”便是“諸行無常”的最好體現。因此,在企業內部的管理上,不能遵循統一的標準,要充分考慮個人的發展變化,力求維持員工個人條件與企業內部環境的和合。
三、佛教文化提出了“諸法無我”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在佛教的教義“苦集滅道”四圣諦中,苦諦是認識佛教的前提。所謂知苦,就是用一種批判而又冷靜的眼光來觀察世界,審視我們社會的種種缺陷,并探索這種缺陷和苦難的原因。人們由于不了解生命的流轉,將個體欲望無限放大,產生種種妄念,受這些妄念的支配,造成錯誤的行為,并帶來相應的后果,最終導致現在痛苦的生命狀態。一言以蔽之,佛教所揭示的這個痛苦世界的規律,就是起惑、造業、受苦。為了擺脫痛苦,就要做到“無我”,即能夠擺脫從自我利益出發考慮問題產生的偏見,更高更遠更客觀地看問題。只有進入了“無我”,才能依事物本來面目去認識其內在性質與相互關系。
從企業文化和管理角度,“諸法無我”讓我們認識到,現實的市場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我們應探究市場的發展規律和需求,從而改變企業自身的發展方向,而不能主觀臆斷和盲目決策。在企業內部,我們應該以“無我”的精神對待企業、工作和同事,控制自我的欲望,不要凡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多為別人考慮,才能形成積極進取、團結敬業的氛圍。
四、佛教文化提倡平等和克己觀念
在佛教的思想中,世界是不存在主宰體的。既然萬有中沒有主宰體或一切的主體,那么在社會中也不會存在一個永遠高于其他種姓的最高種姓。《長阿含經·小緣經》中說:“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2]佛教在這里明顯主張一種平等的觀念。
佛教的另外一大主張是克己觀念。佛教認為人之所以陷入生死輪回的痛苦之中,與人總是為“煩惱”所纏繞有關,而諸多煩惱的產生都與對“我”的執著有關。人世中本無“我”,世人由于無知或無明而認為有“我”。這樣,人們自然會對有益于“我”的事情貪戀追求,對不利于“我”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憎恨。佛教修行要求消除煩惱,這也就是要“克己”。
將佛教的平等觀念和克己觀念引入企業管理中,不難發現,佛教思想中的平等觀念,教育企業的領導者放低身段,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員工,不搞特殊化,使得企業內部上下一心,團結一致;佛教的克己觀念,對于企業內部的每個人而言都有積極意義。可見,貫徹佛教的平等與克己觀念,對企業良好快速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五、佛教文化傳達了一種和諧的理念
佛教文化中的“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其中,“戒、見、利”是和合的本質;“身、口、意”是和合在身口意三業之上的表現。“六和敬”與和諧社會的理念是相同的,其中戒和同修體現的是民主管理的律治精神;見和同解追求的是擁有一致的基本倫理價值觀念;利和同均實現的是財富的公平處置。至于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團結、和睦、和諧的關系。
在企業管理中,和諧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和合共存,才能創造寬容、團結、互助、合作的團隊,企業才能求得發展。“六和敬”思想中的戒和同修,要求企業領導者在企業內部貫徹民主和法制;見和同解,著重在企業內部樹立一致的價值觀念和理想目標;利和同均,強調企業盈利的公平分配。只有在企業內部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才能使企業成為一個團結統一的整體,有利于其持續、穩定發展。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雖然佛教離我們今日甚遠,但我們切不可忘記,我們都是人,所要解決的都是人類生存這一問題。佛陀在此已經發現了這一問題的偉大的解決方法,并已付諸實踐。因此我們應做的是,依據自己的力量盡可能多地去認識、去理解他。”[3] 企業要順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求得生存和持續發展,需要用圓融無礙的辨證觀,將企業的社會價值、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成長建設聯系在一起,豐富和完善企業文化,形成一個團結合作、互助友愛的整體。可見,重新發掘佛教文化的現代價值,對于思考和解決我國企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大智度論.卷三十
[2] 長阿含經.小緣經
[3] 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喻質昭,西南大學2012級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宗教學,研究方向:佛教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