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擁有著5年多年的燦爛歷史文化,曾被稱為“衣冠王國”也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先人們善用服飾制度來治理國家,等級森嚴的國家在服飾規則里秩序井然。然而,時至今日,“衣冠之國”同時也是服裝生產和服裝消費的大國,卻沒有設計出一種象征中國特色的“國服”,這也許是中華民族的遺憾。對國服的思考和探究讓我們引起了對文化的關注。
關鍵詞:禮儀;國服;遺憾;思考
服裝直接表達的個人信息可以包括:民族、身份、地位、信仰、審美、愛好等。國服是一個國家形象的縮影。世界許多國家都有著屬于自己的“國服”,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越南有奧黛,印度有紗麗等,各國展示出的本國民族特色服飾本身也是一種國家的魅力的體現。
一、國服的定義與文化內涵
“上衣下裳”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從皇帝到平民百姓,高尊低卑,禮儀服飾都有制度規定,不同品級的衣冠都有嚴格的款式規定與禁令。一個朝代的更新消亡,從服飾便可看出。
二、國服的缺失與服飾文化傳承符號的空白
近年來,對“國服”的思考和討論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當今國國母——“彭麻麻”的著裝受到全世界的熱議。終于民眾在我們美麗的國母身上找到了民族的自信感。大眾對服飾的關注最終訴求是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自1928年,確立“中山裝”以后,“國服”再也沒有存在過。
關于中國“國服”的探討,人們熱議“國服”,并不是就服飾論服飾,而是大眾在表達對中國服飾文化繼承與發揚的期盼。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參與國際交流活動、重大活動日漸頻繁,大眾的著裝要求、品位逐漸提高,希望通過服裝突出國家身份和個性品位的需求逐漸上升,“著裝禮儀”成了一件讓人會思量的必須事件。以至于我們看到很多出席重要場合的人們不乏出現尷尬的場面。中國雖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石,但如今卻沒有舉國上下都認可的國服,中國人從頭到腳的裝飾都已西化了,從服飾的角度考慮,穿裝上的民族認同感沒能在全民達到共識。
2014年舉世矚目的APEC會議在北京舉行,此前APEC峰會領導人服裝設計面向全國高等院校、設計類學院和社會設計師發出設計方案征集。這一賽事在中國的服裝界引起轟動,并被記入歷史。最終的成衣是云集了所有入圍作品的精髓,重新整合設計的作品。這讓民眾都能直觀的理解具有東方屬性的服飾是如何呈現出來的。全國的設計師和才華青年的參與無疑是一場尋找民族文化和精神歸屬感的運動。
中國的“衣冠禮儀”——禮制建立與夏商,各種冠服制度都有相應的場合規定,如祭祀著祭服、朝會著朝服,婚嫁穿吉服,從戎穿軍服,服喪穿兇服等。古人對君子有這樣一句描述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不符合著裝禮儀的人當然難得被稱上是翩翩君子。時至今日,我們的傳統服飾文化已形成了斷裂,續上了空白。正如有人感慨“文化的流失,并不僅僅是因為一件衣服。”
三、國服的現實可能性與問題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的各個角落都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我們在傳遞現代化的中國同時卻帶著一絲遺憾。在世界面前,最好展示國粹的應該是中國式的服裝。然而,象征中國特色的“國服”在現今仍是空白。當下中國服飾文化方向的迷失與斷裂有兩個根本原因。第一,國人一段時間里擯棄傳統文化。第二,西方殖民統治的同時殖民了傳統文化。中國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經濟步入全球一體化,西方文化的入侵伴隨著經濟的利益而來。及其需要強大富有的中國受到如此的強烈沖擊,使得國人丟失了自我的民族信仰,否認了傳統文化的財富。
但是,我們也不能固執地硬性的一定要推出“國服”將這場的討論變為一次宗法運動。我們應該懷著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而不是生搬硬套出一個“國服”制度和樣式;這樣的討論結果和產物將是對民族服飾文化的扭曲的。中國民族眾多,民族文化更是多彩豐富。我們的確是很難以一種服裝來總結。這是一個現實問題。56個民族的文化特點都不盡相同,并且個性鮮明。對“國服”的提出的希望也是很難達到的。而作為“國服”如何向眾多民族特色相融合,相舍棄,是值得再三商榷的。“設計國服、需不需要國服、國服的形式”等,因此,設計“國服”必定是民族文化的和諧統一的過程。
總結,一個國家以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作為標志形象來規范自己民族、團體或國民形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承先啟后。但是,一味追求其刻板的“國服”標準化形式,也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應該理性的面對“國服”問題的思考,讓國人的專注不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注重文化的深層意義。
【參考文獻】
[1]胡勁華,韓雨亭,沈山.文化復興與大國夢想[J].中國畫刊,2006,(02)
[2]吳洪,“國服“概念與中國現代服飾文化狀態[M].北京: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3]郭芳,中國國服什么樣,小康,2007-1-31
[4]李超德,全球化語境下關于“國服”的困惑與悖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