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的作用之下,當下的電視新聞傳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視新聞傳播的發展方向也隨著時代的要求發生著一定的改變。本文從電視新聞傳播的現狀分析,立足于互聯網發展,從自媒體角度出發探究當下電視新聞傳播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電視新聞;互聯網;發展;方向
一、引言
電視新聞傳播一直是新聞信息傳播的主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電視新聞傳播的方式和方法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伴隨著國際高新轉播設備的引入和新聞傳播技術的學習,我國的電視新聞傳播近年來也在飛速的發展。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興起,互聯網作為新的傳媒平臺每日的信息輸送量已經遠遠超于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但是互聯網新聞媒體自身也在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即對于新聞信息的把控沒有過多的主動性和自主知識產權。它們大多數都是借助電視新聞媒體對于新聞的整理和加工,來進行輕微的整改或者直接引用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由于中國網民的數量龐大,加上互聯網提供了溝通互動的平臺,在此基礎上催生的自媒體也成為當下在新聞傳播當中,一大主力軍。電視新聞媒體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因為自身出了擁有強大的電視新聞傳播技術之外,對于新聞的把控,尤其是新聞專業性和真實性的把控,是其他網絡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而且互聯網技術雖然發展較為迅速,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電視新聞呢傳播的覆蓋性之廣,仍然是其他的網絡媒體所無法超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下的新聞傳播也將會成為電視新聞傳播發展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因此,如何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不被新聞傳播市場淘汰,始終保持電視新聞傳播的主要地位不動搖,探尋未來的發展和方向,具有深刻的意義。
二、電視媒體傳播的發展方向
(一)深化新聞報道內涵
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媒體傳播的主體地位雖然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但是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沖擊,電視新聞傳播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挑戰和機遇并存,通過分析互聯網新聞傳播的實況之后,不難發現,互聯網新聞傳播不僅缺乏原創性,而且虛假新聞較多。許多網站借助網絡技術對于圖片進行整改,從而給受眾傳遞諸多錯誤的訊息。而電視新聞傳播內有有一系列嚴格的審查制度和編排制度,新聞內容真實可靠,而新聞電視媒體要想保證在未來發展當中仍然可以屹立不倒,就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一首新聞、現場新聞優勢,深化新聞報道的內涵,嚴肅內部對于新聞源頭的探尋,提升受眾對于電視新聞傳播的信賴。同時也要對于網絡新聞的虛假性肩負起辟謠的作用,通過實驗和求證來為受眾呈現正確科學的實況。不能夠讓虛假新聞在網絡上大肆流傳,以訛傳訛,長期發展下去,會大大影響公眾的正確認知。而且,對于新聞傳播出現較多的負面影響。在此,電視新聞傳播,就需要在嚴格審查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同時,增進新聞的時效性,深化新聞報道的內涵,為受眾提供更多高質量、高參考價值和新聞信息。
(二)電視新聞傳播網絡化
國際互聯網絡作為第四媒體,互具有雙向、互動等特點,從新聞發展趨勢看,電視業的地位顯然難以被完全取代,但此消彼長,其繁榮地位受到沖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互聯網絡在對電視傳播構成強勁挑戰的同時,也為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此,電視新聞傳播要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需要自身在業務上有新的拓展,讓電視新聞也想網絡化的道路上發展。網絡傳播的交互式,為電視特別是有線電視的傳播方式革命做好了技術準備;而且,網絡傳播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電視可借助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即時再傳播。這樣的突破,可以讓電視新聞傳播參與到互聯網的競爭當中,結合自身原有新聞原創和新聞傳播的優勢,在網絡化的平臺當中,也可以吸引一批新的網友受眾,通過電視與網絡的同步,增強溝通互動,可以大大提升電視新聞對于受眾的吸引力。全方位介入互聯網絡,盡快實現電視新聞傳播的網絡化,營造電視傳播新的生長點,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電視新聞事業發展不可逆轉的一大趨勢。
(三)電視新聞播音多樣化
在自媒體時代,受眾對于新聞接收的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受到網絡傳送數據和播音方式的轉變,多數受眾更加傾向于詼諧、幽默、淺顯易懂的搞怪模式。而電視新聞播音員天天正襟危坐、面目肅然的形象,難免給人緊張、呆板之感,播音員的心理壓力也較大。這樣,受眾也會在選擇上更加傾向于網絡化的幽默解說,因此,電視新聞播音也要發生一定的改變。作為國家臺的欄目雖然要秉持一定的端莊性質,但是可以在播音過程當中采取一定的變化。比如對于社會主流詞語的引用,他采用談心、講故事這種“播講”的方式來播新聞,能夠更好的適應受眾的心理。同時,播音員還可以把新聞事件的內在含義以及重點內容記播音員即使出了語誤,改正起來也很自然,決無局促不安的難堪。對于實況新聞的解說播音員和導播可以把演播室同分布在各地的現場記者緊緊連結在一起,使得報道更生動詳盡;而且,因為他時常按觀眾的心理反應向記者提出問題,實際上也就把觀眾同演播室聯系起來了,也等于把觀眾帶進了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同時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實況轉播,也可以使得其同網友互動起來,對于提問題較多的進行逐一的解答,增進線上線下的聯動,充分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鄧若伊.論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變動[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1(04)
[2]張美玲,羅憶.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特點和優勢分析[J].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
[3]王長瀟.播客平臺的商業模式、監管自律與播客自媒體公民意志的再傳播[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