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56個民族的長期生活與生產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是傳統的非物質文化卻一直在強勢主流文化的邊緣“游動”。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諸多外來沖擊,導致文化傳統逐漸衰落,甚至走向了瀕臨滅絕的危險。因此,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領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新世紀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并且將其納入議事日程,將其看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在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后,已經初步形成一套具有中國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并且也擁有一定的經驗與成果。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加大宣傳,形成良好環境與輿論氛圍
我國在最近幾年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文化遺產日”,全國各地區都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學術活動與展覽活動等,以便更好地為民眾展示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這樣還遠遠不夠,依舊有很多人對其感到陌生,所以,只有加大宣傳力度與宣傳范圍,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然性與重要性最大程度的宣傳,才能夠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與輿論氛圍[1]。
(二)加強立法工作,完善法律體系
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但是全民的保護意識卻未能在這一個長期保護過程中覺醒,因此,立法就顯得尤為關鍵。在整個保護過程中,政府占據絕對的核心主導地位,但是僅僅憑借少數的應急辦法和法律是無法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根本上得到有效保護的,只有建立并完善科學的法律體系才能做到,并為其提供強而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立法并非盲目,必須站在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監管相應的保護機構,認識到法律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條例。在制定過程中,確保新法律同以往的法律相互回應,才能全面、有效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保護工作需因地制宜
1.合理利用本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城市化、商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擁有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漸地減少。再加上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特質不同,其發展運行規律存在差異性,使得保護同樣也存在獨特性與復雜性。各級政府部門都應該對本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合理的安排與加強,避免用短淺、狹隘的眼光去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只是為了發展區域經濟,去盲目地開發與破壞。目前,必須嚴厲禁止出現“重開發、請保護”,甚至是開展破壞性開發等不合理的現象,只有制定出一個符合本地區實際發展、一個妥善的方式,才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將這一點工作做到位,才能進一步分析其傳承問題。
2.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個進程當中,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保護的研究,我們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的整體化工件,是保護與傳承的必然要求。全社會都應該加強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以及生態空間的建立,這樣才能夠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2]。
二、培養傳承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傳承空間與條件
為了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需要培養傳承人,并且為其提供傳承的空間和條件,才能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一)發揚帶徒傳藝方式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最終目的在于傳承,而傳承的最佳方式就是帶徒傳藝,這開始于農耕文明時代,屬于千百年沿襲至今的傳承機制,能夠利用非物質傳承人的傳幫帶的作用,而傳統模式下的帶徒傳藝又是最主要的傳承方式。口傳心授依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最基本的方式,同時,也需要學徒本身的靈性與無形,它們與現代社會的工業的生產不同,無法通過社會上的講座與學習班等方式來進行人數相對較多的統一學習,需要傳承人與被傳承人之間相互面對面的傳授,并且還需要通過長時間的揣摩、學習以及練習才能逐漸被掌握。這就需要一個從選徒弟開始,到最終的出師,而其中的授徒無疑就成為最核心的步驟。
(二)加大傳承人的扶持力度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以及保護理念還無法被全社會完全的接受與認知,如果僅僅依靠政府與民眾的自覺是無法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所以,這就需要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來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如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提出的要求,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支持傳承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的“根據需要”改成“必須”,將政府的責任進一步明確出來,從而才能將原本的扶持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之上[3]。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以其獨特的價值在我國得到大力的推廣與發展。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度的加大,如何杜絕其被濫用和流失就成為重中之重。通過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具體分析,希望能夠對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參考文獻】
[1]曹新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02):75-84
[2]馮曉青.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知識產權保護[J].知識產權,2010(03):15-23
[3]余悅.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十年回顧與理性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10(0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