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陶瓷藝術有著鮮明的現代藝術特征,與傳統陶瓷藝術相比,它更重視作者的創作個性、審美認知和思想觀念,具有更多現代文化的精本文從現代陶藝材質的運用及發展、個性與內涵、形式美追求、多元化創作風格這四個方面談論了從傳統中求變、求新的中國現代陶瓷藝。
世界上恐怕還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擁有廣博深厚而絢爛多彩的陶瓷文化,并對其文化傳統和日常生活產生如此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我們有質樸純凈而蘊涵勃勃生機的原始陶器,古樸而沉穩的魏晉青瓷,富貴雍容而清雅俊秀的唐宋瓷器,溫文爾雅而精美絕倫的明清青花,等等。回首中國陶瓷工藝及陶瓷藝術的發展史,仿佛能感悟到歷史的厚重與悠遠。今天,陶瓷藝術又被置入到一個新的歷史環境中,并逐漸賦予其新的涵義和氣象。
在世界性的現代藝術運動的推動下,現代陶藝越來越顯示出與傳統陶藝分道揚鐮的發展態勢。也越來越顯示出其特有的、鮮明的現代藝術特征。與傳統陶瓷藝術相比,現代陶藝更重視作者的創作個性、審美認知和思想觀念,具有更多的現代文化的精神內涵,并突破了傳統陶藝守成趨同的表現模式,以新材料、新手法、新觀念不斷開拓新的創作理路,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個人化、風格化的藝術特色。現代陶藝作為現代藝術的一部分,它所體現的是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和行為方式,其綜合性的表現能力和審美取向,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視覺和造型習慣,而更多表現的是陶瓷語言與人的精神關系。現代陶藝有效地拓寬了陶瓷藝術創造領域,使其藝術流派和造型手段更趨豐富多彩。
一、現代陶瓷材質的運用及發展
在陶瓷藝術作品中,材料的運用可謂至關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內在結構的審美空間。從傳統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等傳統裝飾,形成了景德鎮傳統陶瓷藝術特有的面貌,決定了其題材風格的獨特性,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用自身的語言范式帶給世人長久的喜愛與眷顧。
在現代陶藝的制作中,原料的取材是不拘一格的。與多種材料的結合、并用、滲透,產生了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使現代陶藝既有豐富的表現性又有充分的協調性,表面裝飾和空間處理也登上一個更高的層次。現代陶藝注重質地性能,不講究是粗糙還是精細的原料,取材也不再僅限于瓷泥和陶泥,而是有意突破傳統陶藝原料的使用范圍,利用泥料的不同特性,發揮各種材質的潛在美感,只要能經窯燒的泥、沙等材料都可用來為之服務。試想當人們面對壓力日增的現代生活時,看到它,自會油然而生“寧靜的狂歡”而身心怡然。作者對陶藝材質的性、韻拿捏得非常精到,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創新。特別是他洗練精純的藝術語言,活泛又準確的傳達出作品的意蘊。
生活經驗是藝術家獲得素材和領會技法的摸索過程,是陶瓷藝術創作的基礎。一位真正的陶瓷藝術家,無一不是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人。現代陶藝家在更加注重個體經驗和個人風格樹立的同時,又開始更多地考慮與社會、環境的融合,更加關注人性和心理的問題,他們追求的不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而是與自己心靈、情感相對應的語言形態。現代陶藝家們在陶藝制作過程中把精神與語言統一起來,從內在精神出發尋求語言的自然表現.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個性特征。作者慣用的卵的變形造型,在此顯得更為簡潔、挺拔、秀美而大方。作品不僅顯示了作者作為陶藝家應具備的基本功力,可嘉的是制作工藝的精致,彩繪用筆率意豪邁,而制器和處理則十分認真,工藝到位,典雅、閑靜。作品最耐人尋味的是其別具一格的彩繪,特有的釉下點彩表現手法,將作者的心靈感受與作品溶為一體,作品是藝術家在貴州雷公山上的感受,更是藝術家靈感的觸動,天地神韻在藝術家思維的一瞬間定格,是大自然給予藝術家的恩賜。另一作品《天地系列》打破了我國傳統陶瓷在造型上的審美標準一一對稱,工整,取而代之的是圈口上富有節奏感的缺口造型,與那瓶身的釉下五彩花紋形成極為和諧的協奏,如聞天籟,足以讓欣賞者感覺到作者在傳統陶瓷和現代陶藝之間追求新形式的至美嘗試。所謂“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兼及氣魄”。一件優秀的具有強烈個性的陶瓷作品,其中必定會烙上藝術家自我的痕跡。同時期的《夢幻系列》《生命系列》和《野山風》等都充分展現了這一成熟品質成其鮮明的個人風格。
二、現代陶藝在創作中的形式美追求
現代陶藝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現代藝術運動的產物,它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需求。現代陶藝在追求形式方面較之傳統陶藝更為豐富多彩,在審美觀念方面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也存在著越來越大的差異,現代陶藝已走進了純藝術領域。相應的,現代陶藝要求陶藝家們要盡可能地去不拘一格、不求一致,盡其所能地發掘和發揮,表現其形式美。受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陶藝家們嘗試把現代雕塑、印象畫派的語言植入現代陶藝的裝飾和造型中,形成了現代主義的新意涵、新風貌。這種陶藝的存在形式,不論造型或裝飾都是較抽象的,盡可能表現人的感情、意念,追求作品的寓意性、哲理性有效拓寬了欣賞者的聯想空間。人的形象沒有手、腳,甚至沒有眉眼,完全忽略人物的形貌。只是抓住內心的印象進行塑造。人物的寫意特征和形象語言呼之而出,令人稱絕,使作品顯得不摔不懈,于簡化中恍現真貌,于意蘊間顯露精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代設計中的“拿來成分”的增加,需要藝術家在創作陶瓷藝術作品時用廣闊的視野、寬容的胸懷去觀察理解外來文化中的眾多藝術形態,合理取舍,為我所用。后現代風格在陶藝設計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陶藝家幾乎都在探索如何表現自己所理解的陶藝的“后現代”語言。在這里,作品的意義不再是確定的和現成的,而是模糊的,各種元素、各種符號都可以在作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觀賞者只有通過自身“二度創作”式的參與,才可從自己的想象、思維、興趣中尋求自己所理解的意義。這點可從陶藝家的創作中得到證實。如張堯的作品((紅飄帶系列)),作者將畫面寓意全部寄托在線條的表達方式上。線的或長短或曲直或奔騰或綻開的形狀,預示著熱烈激昂的節奏,而或垂滴或向下傾流的線紋則給人們以低沉、優怨的韻律,再配以單一但明暗豐富的紅色,跳躍但整體穩定的構圖,使畫面充滿了神秘的藝術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