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理文謠,與世推移”。一切都在隨著時間而變化。作為身處當代的陶瓷藝術家們,如何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感受時代的脈膊,把握住當代陶瓷藝術的新精神、新品質,是其創作當代陶瓷藝術的不二要義。二十一世紀是祟尚美創造美的世紀,新世紀賦予有創造力有新思維的當代陶藝家以神圣的使命,促使他們努力在傳統陶藝語言推陳出新的劇烈震蕩中,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和在世界藝術多維空間的氛圍中,努力脫穎而出,并在勞作的手與思考的心的和諧里、在現實的泥與理想的火的洗禮中不斷臻于完美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作為一種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設計載體,也是一項提高人們物質文化生活和美化生存環境的重要設計活動,反映人們的審美情趣、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營造具有人性化、人情味的空間景象。主要從人們審美需求和環境陶藝的特質來闡述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
設計是一種對物質形式和結構的改造和組織活動,代寫論文 從人的因素來考慮與人有關的一切活動,使這個物質世界成為人類生活需求的一部分。這說明,任何設計活動都是從人的生理、心理、喜愛、生活習慣等因素來考慮,體現人性化內涵。隨著社會的文明發展,任何設計都越來越注重人性化、人情化因素,強調以人為本。環境陶藝是一門新興起的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被設計的物質形式介入人們的生活空間,不僅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一種物質形態,還提供一種生活觀念。
因而,環境陶藝設計必須通過一種有人性化、人情味的藝術形式來聯結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情感生活,才創造一種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生活世界。人性化設計是一種注重人性需求的設計,也使人和被設計的物質形態有良好的、合適的互動關系,能更好地符合人的各種需求,提高和完善人的人性和人格。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是一種設計形態(符合人類的審美需求,適合人類自己的文化的、情感的、審美的趣味和生活理念),有利于環境陶藝作為一種迎合大眾的視覺形式進入公共環境空間,賦予人們生存世界更多維的生活藝術化、自然化。
一、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概念界定
環境陶藝設計是藝術家或設計師借用陶瓷材料媒介為某特定環境空間進行設計創作的藝術形態。簡言之,協調“人、環境、陶藝作品”三者關系,人指(設計者或創作者和公眾),環境指公共環境和個人環境,陶藝作品主要指三維陶瓷雕塑和二維陶瓷壁畫等。
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是指藝術家或設計師通過在其作品設計方面注入“人性”的因素,使環境陶藝構成視覺藝術形態,更富有人情味和情趣性,引起人們視知覺的親近,符合人們心理審美的舒適、愉悅、自然,營造公共空間的藝術氛圍和親切感。而這種設計主要表現在其形式與內容設計上符合人們理想的文化觀念和審美心理,使其陶藝作品與人、公共環境之間形成協調關系,體現人性的關懷。它是注重人性需求的設計,不斷地健全和完善人的審美需要,提升人格和性情,熱愛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時,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不僅僅強調其造型、題材、結構、色澤等因素,符合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文化心理、歷史文脈、自然生態環境,并與現代科技和時代精神有機地結合,而且使環境陶藝及其環境空間尺度宜人,滿足環境陶藝使用者—公眾的審美需求,創造人性化的空間景象,實現人性的關懷和心靈的體驗。環境陶藝的人性化設計的表達方式
環境陶藝構成空間景象之美與人們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以及文化心理相符,代寫畢業論文才使環境陶藝作品、人和公共環境三者形成整體和諧關系,滿足人類生活方式的理想詩意化。
二、主體審美尺度的平衡性
主體審美尺度的平衡性是指設計者在設計環境陶藝時,個人審美觀的傳達與公眾在欣賞其作品時反映出的審美標準、審美情趣等相符一致性,構成審美欣賞關系的親和性和愉悅性、自然性。而這種平衡性主要表現在限制和約束其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方面,即設計者在其作品設計的表達方式須反映公眾的審美需要。
一方面,環境陶藝的形式(造型、色彩、肌理、裝飾手法等因素)設計,須考慮公共空間人群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審美能力等。首先,設計者在設計造型的形態方面,尋求與公眾的審美能力、審美理想形成和諧,針對性選擇裝飾性的寫實人物、動物、器物等造型,還是變形夸張的直觀化造型,或者抽象幾何體的象征性造型等,這樣,才使其造型更生動、形象化貼近公眾的審美標準。其次,其色彩飽和度、明度、純度、冷暖的搭配與組合,符合公眾視知覺的舒適感和心理的情趣感,以及風俗習慣等,即與公眾的審美理想達成一致性。
首先,題材是設計者設計環境陶藝的重要素材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映現,也是使作品貼近公眾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主題也是環境陶藝表現的重要思想內涵和文化語言,如標志性、教育性、宣傳性等環境陶藝,其主題思想不僅要反映地區性文化特征,還要體現公眾的審美情趣。
主體審美尺度的平衡性,不僅是環境陶藝人性化設計的重要前提和表達方式,代寫英語論文 還是貫穿于其作品的設置與審美的主要參照或空間景象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評判。這種平衡性強調藝術家或設計師在進行環境陶藝設計時,除了將自己的主觀審美理想、審美情趣、設計意圖、統一構思之外,還須更重要地從公眾的審美需要、審美能力、審美理想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考慮,并把主觀的審美意思納入客觀的審美對象之中,才可以建立起陶藝作品與公眾審美相呼應的關系。
三、公共空間環境的和諧性
公共空間環境是指陶藝作品設置在某特定環境內,依附著周邊(城市文化、建筑特征、自然景觀等)某種空間的“場”或“群”,以及與此環境中人群共同構成空間環境。它主要指自然環境、場所環境、城市環境、人文環境等。環境陶藝與公共空間環境的共存和諧才能構成空間景象的美,形成具有某種“場”或“群”的氛圍,引發人們視知覺的親和性和凝聚力,提供給人們的舒適、愉悅、自然、詩意化的生活空間,賦予人們審美的人性關懷和心靈潤澤。
自然性指“人與自然和諧”的整體觀。作為置身與特定環境中的環境陶藝設計,在介入大眾生活空間的同時,應從自然生態的地形、地貌、地物、人文等諸方面探索設計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