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淀下的重要藝術形式,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作用。木雕藝術能夠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愛國精神、忠義思想、孝悌觀念以及道德品行等。木雕藝術表現是多樣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永恒的,在木雕藝術欣賞過程中要辯證去看,并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揚過大。
關鍵詞:木雕藝術;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傳承
木雕藝術源自中國數千年前,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民間工藝形式,在歷史沉淀下受到社會廣泛歡迎和喜愛。木雕藝術凝聚了人們的思想結晶,通過各種形式的木雕藝術傳遞出悠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木雕藝術中能夠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愛國精神、忠義思想、孝悌觀念以及道德品行等,并在傳承中創新和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本文將以木雕藝術為切入點,對木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傳承展開詳細論述,為木雕藝術的長遠發展和創新提供參考意見。
一、木雕藝術
木雕藝術是一種歷史傳承悠久、具有豐富傳統文化的民間藝術形式,以木質構件為藝術表現的載體,結合審美理念傳達民眾道德內涵,以裝飾紋樣直接體現藝術表現內容。木雕藝術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從其藝術表現形式能夠流露出多方面的價值觀念,與時代主旋律以及傳統文化有著融合性。木雕藝術習慣以戲曲文化、歷史人物以及動物花草等為主要形式,通過外在形式表達內在理念。以木雕藝術代表作品《和合二仙》為例,主要是通過對兩個僧人的刻畫(一僧托盒,一僧持荷),表達“和合”之意。因此可知木雕藝術對內涵的表達能夠通過動植物本身來實現精神理念的傳達。
木雕藝術的另一種常見表達形式對借助戲曲或小說內同進行道德觀念的宣傳,體現中國道德價值準則。例如,在傳統木雕藝術作品中《二十四孝》,包括郭巨埋兒孝母,也包括黃香扇枕溫衾,對“愚孝”和“至孝”都表現的淋漓盡致[1]。這是對中華民族道德思想的一種直觀體現,同時揭示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道德意識差距。在對木雕藝術欣賞的過程中要從辯證多角度去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理念,去偽存真,吸收木雕藝術中傳統文化精髓,并將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二、木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一)木雕藝術表達忠義思想
木雕藝術中常以戲曲人物為主題,表達傳統文化中的忠義思想。在過去的傳統封建社會里君臣思想是重要思想,君為臣主宰,臣為君盡忠。維護君主利益是每個臣子的使命。封建傳統文化中“忠孝結義”是社會倫理標準,將“孝”與“忠”作為評判一個人的重要價值道德準則。木雕藝術中常見以忠義思想為主題的《岳母刺字》、《桃園三結義》等木雕作品,是表達傳統文化中忠義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忠義的代表[2]。
(二)木雕藝術表達愛國思想
在木雕藝術中對愛國思想的表達通常選擇的主題為山水素材。山水素材是在木雕作品中較為善用的一種類型。木雕藝人進行創作中通過山水名勝或花鳥風景表達自己的愛國思想。山水花鳥為素材的木雕作品能夠在塑造過程中表達出對祖國山河的依戀,進而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在目標創造中藝術往往能夠把自己對山川、河流、花草的眷戀和感受升華到另一個層次,讓人們感受到藝人對故土的眷戀[3]。將愛國情愫融入于木雕作品中,從情感深入闡釋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實現了傳統文化與木雕藝術的完美融合。
(三)木雕藝術表達孝悌觀念
在木雕藝術中很多作品的創作理念和思想都與民俗風情、孝悌觀念相聯系,并體現出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孝”是重要內容,“百善孝為先”。對兄弟父母的敬愛是一個人的仁德所在,因此孝悌觀念在封建社會中占據著關鍵地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封建社會的道德文化中,一個人孝,就要傳承家族香火,“兒孫滿堂”是大多封建家庭所崇尚的。因此為體現孝悌道德思想要從“多子多孫”的角度進行目標藝術創作,主要選擇的題材為民俗風情或動物形象。以閩南地區為例,在閩南建筑中發現其木雕藝術主要展現當地家庭道德理念或孝悌觀念。閩南地區婚嫁之時要對衣櫥進行雕飾,將精雕細琢的花床作為嫁妝,安置在新人的婚房中。主要的木雕團有“鴛鴦”、“石榴”等,均選擇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祝福夫妻恩愛,早生貴子,多子多孫[4]。通過類似的木雕藝術作品能夠看出地區的民俗文化,對某一地區的傳統道德觀念和孝悌觀念有效傳達。
(四)木雕藝術表現民眾品行
作為一種受到廣泛歡迎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木雕作品中善于通過作品表達民眾的品行。在傳統木雕藝術中,一些花草植物圖案較為常見,如梅、蘭、竹、菊等,直接表達出的思想理念是不怕困難、堅忍不拔的高尚品格。封建社會中,傳統道德文化思想濃郁,尤其在科舉制度中,“學而優則仕”是社會主要思想。但針對于窮苦百姓來看,讀書則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即使日夜苦讀一輩子也未必能夠金榜題名。在木雕藝術中,較多作品直接體現古人的堅韌品格和勤學苦讀的高貴品質。例如,《五子登科》、《車撒囊螢》等,都直接體現了社會底層民眾不畏困苦的高尚品格,也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學、仕”理念。
三、結語
木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是文化藝術瑰寶,對傳承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重要作用。木雕藝術具有豐富的創作形式,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時代精神,豐富藝術內涵。作為重要的藝術手段,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吸收精髓文化,摒棄糟粕文化。通過本文論述希望讓人們更深入了解木雕藝術,認識其發展進程的同時,更加了解木雕藝術內涵,促進木雕藝術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同時推進木雕藝術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華,馮丕紅.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遞進[J].武陵學刊,2011(04):201-203
[2]李沁.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的“揚”與“棄”——基于當代中國道德需求分析[J].青春歲月,2013,12(05):336-339
[3]周永民,張翎.婺源傳統木雕圖案藝術的美學特征[J].民族藝術,2010(02):663-665
[4]陳霞艷.木雕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3(23):1441-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