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密、張炎、劉辰翁、王沂孫、文天祥等是主要的宋代遺民詞人。本文主要立足于他們的文本,并結合宋滅亡以后文人心理與境遇的分析。從縱橫兩個方面分析其創作的題材內容和詞風在亡國前后的變化。
關鍵詞:遺民詞人;詞作;題材內容;詞風
宋亡,一群文人淪落到元朝,他們因民族自尊及國破家亡的悲痛,選擇歸隱,不仕元朝的獨特方式來反抗新朝的統治,也因此成了一個獨特的詞人群體,即遺民。而遺民詞便是他們在特定歷史時期心靈歷程的記錄,而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所創作的題材及詞風在亡國前后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因此,筆者選擇這一課題進行探析,具有獨特的意義。
宋代遺民身處宋末元初。宋亡后,元朝統治者對知識分子相當殘暴。他們將國人分為四個層次。而南宋遺民則是最劣等的人。并稱其為南人。可見其地位之低下。遺民詩人謝枋得《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云:“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呼卑哉,介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這便是其地位低下最好的佐證。
眾所周知,在宋朝,文人的地位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最高的,而到了元朝,可以說是從天堂墜入了地獄。轉瞬即成為最下等的亡國之民。這便使遺民詞人對元朝統治者充滿憤怒和痛恨,而這一感情在他們的詞作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國亡前宋遺民詞人的題材內容與詞風
身處江山易代之際的宋遺民詞人。其題材內容和詞風前后表現出很大的不一致。
宋朝末年,因皇帝昏庸,任用奸佞小人,權相專政,導致很多仁人志士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此時文學作品正是他們抒發情感的最好武器。而詠物抒懷,針砭時弊之作便是這一時期文人的主要題材。
(一)詠物抒懷
詠物詞如周密的詠梅詞,周密是宋末重要的詞人,他以詞著名。其一生活動于胡杭。而這里秀麗的山水及柔軟的民風即孕育了其婉轉輕柔的詞風。
“周密的詠物詞達三十余首,其中大部分作于宋亡前。他的詠物詞以詠花卉為主(約80%),尤以詠梅花為多(占詠物詞總數三分之一以上)”。其這時的詠梅詞,主要贊賞梅花的孤芳自賞:“靜倚竹、無人自香”(《柳梢青》四首)。“笑李凡桃俗,蝶喜蜂忙。……怕杏花、不敢承當”(《滿庭芳·賦湘梅》)。用對比映襯的手法賦于梅花高出于眾芳之上的品格。以此反映詞人自己的品格。
周密在前期詞中常常抒寫風雅的生活和清雅的景物,如《少年游·宮詞擬梅溪》)、《采綠吟》、《木蘭花慢·斷橋殘雪》等詞中都體現了詞人的才情趣味和風度。
其次,寫景抒情詞在宋末時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周密的筆下,其寫景抒情詞以自然山水為審美對象,體現了宋人對美的認識。他的寫景抒情詞毫不掩飾地表現了自己對自然界的美與靜穆和平的詩意追求。如“翠屏圍晝錦。……映金碧、樓臺遠近。漫曾夸、萬幅丹青,畫筆畫應難盡”(《瑞鶴仙》)。
此外,周密前期作品中亦有常見的傷感情緒。時而表現為淡淡的哀愁如其《以水龍吟·次張斗南韻》。時而表現為無名的悵惘如他的《探春慢·修門度歲和友人韻》。
又如劉辰翁,他是遺民詞人中江西詞人群里成就較大的詞人。著有《須溪詞》三卷。他的詠物抒懷詞,體現了末世來臨的悲傷之情。如他的《聲聲慢》,將這種末世悲傷之情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聲聲慢》一詞中,對秋風中的海棠,此人不再擔心花在沉睡與寒風中,而是擔心花未睡足,卻早已物是人非。這更使詞人聯想到此時的南宋風雨飄搖,更像綻放在寒風中的海棠,隨時面臨凋謝。而詞的最后一句“且莫辭、花下秉燭”,更加地充滿了如臨末世的悲傷感慨。表達了詞人因愛國而生的濃烈的感傷情緒。
(二)針砭時弊之詞
題材以針砭時弊為主的如劉辰翁,其詞多批判現實,議論時政,繼承并發展了蘇辛的風格,同時實踐了自己的詞學主張。
如他的《六州歌頭·乙亥二月》,“向來人道,真個勝周公。……說甚東風,怕西風。……但千年傳說,夜半一聲銅。何面江東”。
這首詞的詞序“賈平章似道督師至太平州魯港,未見敵,鳴鑼而潰。后半月聞報,賦此。”賈似道魯港戰敗的真實歷史被這簡短的詞序清晰地記錄下來,而其魯港戰敗是直接導致南宋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詞的上片寫了賈似道在朝中的不可一世的丑態和跋扈飛揚,下片寫了戰敗后相府的苦楚凄涼景象,詞人并未作出評價,而是將褒貶寓于筆墨之中。在詞尾,詞人依然憤慨不平,直指奸臣誤國。充分體現了其詞風的清剛沉郁和現實主義風格。
綜述,宋遺民詞人前期的題材以詠物抒懷詞為主,多寫個人感傷情緒。同時也有很多針砭時弊之作。抒寫了詞人的愛國之情。
二、國亡后宋遺民詞人的題材內容與詞風
(一)隱逸詞
元初,遺民詞人面對破國亡家的悲痛及所受到的不公待遇,更是出于民族自尊。使他們多以遁跡隱居、不仕新朝來表現他們對新朝廷的反抗。
入元后,南宋文人隱逸者頗多。據日本學者植松正的分析,南宋文人入元后,宋末進士151人中,亡國后隱居的有84人,于元朝為官的有57人,還有10人動向不明。但為官的57人中,22人僅任學職,其不算做官,多認為是于學職歸隱。而職位較高的不過留夢炎、減夢解等為數不多的文人而已。而唐圭璋的《全宋詞》詞人小傳中,宋末元初有78人標明了出處,其中有68人歸隱,占據了詞人總數大大部分。因此“隱逸”便是這一時期的主要題材。
宋遺民詞人中最有影響的人物要數周密,入元后退隱山林。其《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寫出了他退隱而不愿入元為官的原由。入元后遺民詞人的內心寂寞,在寂寞中,民族自尊感又不時地沖擊著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的記憶與過去緊密相連。因此,為了忘卻亦或是減輕沉重的情感負擔,于是,他們選擇在隱逸之趣中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劉辰翁的《鶯啼序》“登高一笑,把酒東籬,且復聊爾開”,“平生幾兩謝履,任放歌自得,直上風煙”。(張炎《瑤臺醉八仙》)。
這兩首詞詞都體現了是當時的歷史條件逼迫他們選擇隱逸避世。宋亡之后,對他們來說,隱居山林是其共同的志趣。曾經,他們中雖有一些被迫做過學官,或有的被迫應朝廷征召,但他們皆不是甘心屈事元朝。如張炎的《臺城路.章靜山別業會飲》和蔣捷的《念奴嬌》都體現了詞人對隱逸生活向往和贊美。從中也可看出詞人們共同的思想傾向。同時也表明避世隱逸的生活態度在宋遺民詞中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思潮。反映了一種時代情緒,一種廣泛的文人情狀,這是一種思潮化的傾向,也正是這一傾向促使宋遺民詞中的隱逸詞成為其主要的創作題材。
(二)懷古詠史詞
詞人為何作詠史懷古詞,這與當時的言論環境息息相關。
元朝,中國被蒙古族統治,他們一貫重視武力征戰,因而他們對文學的管束略微松動。在元代刊刻的圖書中,與以往相比,很少避帝王之諱,這便可為此佐證,但盡管如此,在《元史·刑法志》中仍可看出如“諸亂言犯上者處死仍沒其家”、“諸亂制詞曲為譏議者流”等文人所寫內容的限制。而在這樣的情景下,必然會促使其創作寄托遙深的作品。
在唐宋詞中懷古詠史詞頗多。他們多選擇具有興亡意味的前朝皇宮遺跡,表達壯志難酬的抑郁或是對社會深刻的批判。
而遺民詞人,在他們的詠史懷古詞中,更多的是有關歷史興亡、朝代更迭的歷史遺跡。如:黎廷瑞的《八聲甘州.金陵懷古》,這是一首關于“金陵”的懷古詞,詞人巧妙地用“烏衣巷”、“三國”、“鳳凰臺”“新亭”、“玉樹后庭花”等史事連綴成篇,充分體現了其對歷史興亡和江山易代的感嘆。抒發了濃濃的興衰之嘆和亡國實感,也寄托了作者的故國之懷。
他們的詠史懷古詞,還關注“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仁人志士,關注古人的忠義氣節,也借此表達自己對亡宋的忠貞不二,如文天祥《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唐代平安史之亂時,張巡和許遠是戰功赫赫的英雄人物。在詞中,詞人贊頌了張、許二人的忠孝氣節,而這種氣節正契合了詞人在國家危難之時取義成仁的理想。
這一時期,懷才不遇的凄苦境遇被歷史人物所忽略,轉而體現濃烈的國破家亡之悲。這使得這時的詠史懷古詞刻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三)交由酬唱詞
入元后,在遺民詞人筆下,創作最多的就是交由酬唱詞,而這也是抒發他們悲痛之情最好的方式。多次大型的集社活動常為遺民詞人所舉辦,如臨安遺民詞人群。他們多創作詠物詞來相互酬唱,《樂府補題》就是他們將這些集社活動中的詠物詞匯集而成。他們與過去詞人交游唱和的差異在于互相交游唱和的人數較多,且身處背景也較為特殊。因此,他們有著共同的人生經歷和審美情趣以及人生理想。這些都促使他們形成一個有一定組織形式和集社活動的群體。也因為這樣,他們在創作風格與藝術特點上就具有了某種相似性,從而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
在宋遺民詞人群體中,較為有名的要數江西詞人群和臨安詞人群,其中臨安詞人群推姜夔為宗,以周密、張炎為代表。清空騷雅的詞風為他們所崇尚;而江西詞人群尊稼軒為宗,以文天祥、劉辰翁為代表,則對沉郁清剛的詞風推崇備至。盡管在詞風上他們存在很大區別,但他們卻有共同的情趣,即歸隱。
正是這一共同的情趣促成了這一時期交由唱和之風的盛行。
“現存《須溪詞》350首中,酬唱之詞170多首,占詞作總數的一半,詞中所出現的交游人物也有80余人。”在劉辰翁《滿江紅》的詞序里寫到:“古嚴以馬觀復遣舟,約余與中齋和后村海棠韻。”這首詞便是詞友們共和而成。亦有同一題材詞友們共和而成的,如劉辰翁《聲聲慢》詞序曰:“九日泛湖游壽樂園賞菊,時海棠花開,即席命賦。”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像這樣頻繁創作唱和詞的詞人群體可說是前無古人的。
遺民詞人作交由酬唱詞是為了抒發他們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不再是宣泄個人感傷情緒。而在詞風上,以張炎為代表的臨安詞人群,注重清空騷雅的詞風及以文天祥、劉辰翁為代表的江西詞人群,崇尚清剛沉郁依然不變。
三、結語
經歷宋末元初這一特殊時期的元代宋遺民詞人。其題材與詞風前后體現出很大的不同,其中以周密為代表的臨安詞人群前期詞作的題材多為詠物抒懷詞,抒寫個人傷感情緒,體現清空騷雅的詞風;以劉辰翁為代表的江西詞人群多為詠物抒懷和針砭時弊之作,抒寫愛國之情,詞風為清剛沉郁。雖有前后一樣隱逸題材的詞,但體現的主體感情卻大相徑庭。宋亡后遺民詞人的詞作無論是隱逸詞還是詠史懷古詞亦或交由酬唱詞,都表達了濃烈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代表了這一時代特有的情緒。因此,宋遺民詞在中國古代詞的發展中具有獨特的意義,是值得我們探究的。
【參考文獻】
[1]丁楹.南宋遺民詞人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2] 朱彝尊.詞綜(第九部)[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3]胡樂平.周密詞析論[J].文學遺產,1989(03)
[4]龍榆生.詞曲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 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6
[6]孫克強.唐宋人詞話[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