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實踐樣態——牽一發而動全身
(一)主題提出——文字理解
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強調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多個文本間的碰撞交融,在強調過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的建構。”[1]在竇桂梅的課堂上,師生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動作都是在為主題服務。一節課中,竇桂梅的主題提出一般會是在課堂的導入階段,提出主題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基本定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從字面意義上來解讀主題的含義,為之后的主題再現和主題升華做鋪墊
(二)主題再現——潤物無聲
圍繞主題,竇桂梅基于一貫的風格,從文字里摳感情,在竇桂梅的課堂上,筆者發現,主題的挖掘一般都隱藏于文字詞語之中。竇桂梅能夠發揮自己感染力極強的語言優勢,將每一個與主題相關聯的文字與詞語都刨根問底,知道從學生口中摳出主題的意義,使得主題在短短幾十分鐘的課堂上不斷出現,不斷深入,也縈繞在學生的心間。
(三)主題升華——提升擴展
有了前面的鋪墊,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將一節課中若隱若現的引導線索呈現出來,也就是將主題的含義從字面的解釋升華到文化層面的意義。主題的背后往往暗藏的是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母語的溫度。這節課是否能夠真正在學生心中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就看主題的升華是否到位。當然,這不是課堂中隨機產生的,是竇桂梅在翻閱無數資料,經過多年的教學積淀和文學素養挖掘出來的。這樣的主題升華一定能夠應該孩子的一生,是孩子受益終身。
二、教學資源利用實踐樣態——旁征博引
(一)課內資源
1.文本解讀——母語傳習
通過對竇桂梅原生態教學課例分析后,我們發現,在課堂中,教師要把教材的情感思想挖掘好,結合自己的風格恰當的把握釋放。把語文課本中文化的因素挖掘與放大,整理和烹調,使得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消化吸收,那么我們的語文教育教學,就有了自己的高度和價值。文本的文化要素和民族精神,構成了語文主題,這主題既是學生精神的底子,也是語文的生命關懷。我們的語文,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出文本,把個體生命意識、體驗和民族文化等精神要素融合起來,語文教育教學必定煥發出生命的光彩。而我們所要努力的是,在把握和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豐富和提煉文本的人文關懷,讓學生通過閱讀、比較、體驗,真正地感受并體悟語文文本。竇桂梅文本解讀,除了挖掘其語言內涵之外,她還采取了“名著導讀”“名篇導讀”的方式,從教材選文出發,最終回到對原著的品讀,使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選文恢復其本來面目。通過這種方法,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2.課堂生成資源——智慧元素挖掘
語文教師常在思考:語文教學需要一種突破,需要一種智慧的元素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來。那么,這些元素是什么呢?語文教學中真正有價值的智慧元素,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生活和閱讀中的精彩生成,是源自文本真切地、深刻地、鮮活地、恰當地、智慧地感悟,是精神和語言方面的雙重收獲與增長。這種“生成”,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授、渲染來告訴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討論、積淀得來的,否則它不能成為課堂上有價值的、智慧的學習。竇桂梅老師說:語文課要走向深度,拒絕膚淺。課堂不能只是熱鬧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幽默、笑聲和深沉。發掘、培育這種智慧,促進課堂精彩“生成”,不能“告訴”,不宜“講解”,如何去做?竇老師的辦法是要求學生讀課文,讀相關的資料或文章,從而獲得自己的理解與智慧。原來語文教學可以簡單些,它是對學生理解的一種引導和總結,讓學生明了自己的在這節課所產生的思維的火花,內化為自己的學習資源。
(二)課外資源
1.來源——豐富廣泛、緊貼主題
經過以上的課例分析和總結,可以說,竇桂梅課堂上所用到的課外資源是相當豐富和來源廣泛的,所有和語文相關,和主題相關的資源都可以被拿來用到課堂上,其中有距離孩子生活較遠的古詩古文、歷史文獻資料、專業性較高的文學作品等,還有很多和孩子的生活,精神世界,比較貼近的,能夠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一些現代元素,如感動中國的頒獎詞,之前學過的課文等等。竇桂梅所選擇的課外教學資源,都是經過無數遍的篩選整理得來,沒有形式主義的冗雜,不著邊際的熱鬧,每一個資源的展現,都緊緊圍繞這主題來實現,并且能給孩子們的思維,學習,積累,感悟,理解帶來益處。
2.作用——補充理解、心靈共鳴
這些課外資源,作用是多方面的,他們可以補充課內文本所沒有涉及到的信息,補充進來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理解主題含義,例如在《游園不值》中,竇桂梅引出了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邱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李白的《訪戴天道士不遇》等古詩文,可以是作為《游園不值》的引導,當然,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這不遇中的另有所遇,理解主題“不值就是值”。這是僅僅解讀文本無法做到的。另外,有些課外資源貼近學生生活,把這些課外資源引入,可以使學生的心靈與主題的共鳴,例如在《再見了,親人》一課中,作者將感動中國的頒獎詞拿來,讓學生體會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情,感動中國是一個現代元素,而成龍、鐘南山又是學生所熟知的形象,所以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三、語言藝術實踐樣態——跌宕起伏、魂牽夢繞
竇桂梅說:“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是豐沛富饒的土地,是充滿引力與誘惑的‘吸鐵石’,是花樣層出不窮、永遠令人期待而又充滿驚喜的魔盒,或幽默,或詩意,或激情。”而竇桂梅在她的原生態課堂上正踐行了這一點。表現在每節課的導入、提問評價、總結上。
(一)導入語——親切自然、奠定基調
每次公開課之前,竇桂梅都不會與所要上課的班級提前見面,而是走到課堂上,用朋友間的交談打破師生間的隔閡,她對孩子的愛在話語中流露,那如沐春風的語言,在孩子們心中很快就扎下跟,聆聽著這意味頗具魅力的老師引領著走入課文的學習。竇桂梅的開場白簡單又親切,從沒有花樣百出的熱鬧,也沒有大張旗鼓的隆重,只是簡單的問候、對話,就建立起來師生間的默契。竇桂梅原生態的語言藝術還在于,她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師生關系,同時還在為之后的課堂教學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調。陽光美好的文本,她的語言是明快活潑的,富有哲理的文本,她的語言是平靜嚴肅的,是非分明的文本,她的語言是慷慨激昂的,描寫悲劇的文本,她的語言是深情哀婉的。總之,語言為主題服務。
(二)提問與評價語——一石激起千層浪
“拋出一石能夠激起千層浪花”,這就是竇桂梅原生態課堂上提問效果的真實寫照。竇桂梅在課堂上的提問看似隨意,卻與主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她十分善于追問,一點點的抽絲剝繭,直到能夠說明問題的答案浮出水面,而學生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更加理解主題的含義。而面對學生的回答、思辨、爭鳴,竇桂梅更是用富有魅力的語言加以提升和引導,無論是口語語言還是肢體語言,都可以看出竇桂梅對每一個回答問題的孩子的尊重與聆聽,她時而側耳傾聽,時而眼神暗示,時而拍拍肩膀,時而皺眉搖頭,種種表現比語言來的更加讓學生大膽表達,而答案也是更加真切,更加難忘,更加可貴。聽完之后當然不忘從學生的角度加之一段精彩的議論。
【注釋】
[1]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6
[2]竇桂梅.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