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一直是老師們不太關注的部分,有人選擇熟讀成誦,有人選擇灌輸詩意,還有人當成精讀課文一樣講,讓古詩失去了本身的韻味,課堂也更加乏味。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一堂古詩課,分析了小學中高年級古詩課的呈現方式,認為將品讀與鑒賞引入四至六年級有助于提升學生古詩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古詩學習的習慣,對今后的古詩鑒賞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高年級;教學方法
小學古詩教學一直不被老師們所關注,課堂呈現形式單一,多為學生讀詩,教師灌輸式的詩意講解,學生背誦默寫。這就形成很多老師認為無論多么努力講解,讓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人的情感一直是難點的教學局面,因此寥寥幾句課程就結束了。筆者認為小學古詩教學是一個分層明確的部分。低年級應該形成初步認識,教給學生有節奏地讀,感受古詩“朗朗上口”的音樂美。從四年級開始,注重學生通過讀感受古詩的畫面美,賞析詞句,以及體會詩作的情感。小學階段的古詩相對容易理解,方法指導對學生以后學習難懂的古詩意義深遠。我就結合自己的一堂古詩課,淺談一下中高年級古詩教學的可行性方法。
我選的是唐代名家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復雜感情。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備課之時,我將詩句與畫面的轉換作為學習重點,讓學生置身其中,聯系本詩的寫作背景,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后那份情的復雜,再回歸詩文本身,體味語言的精妙,初步在小學階段引入古詩的品讀鑒賞。
一、對比景之迥異,感受情之切切
在學習前兩聯時,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我設計了這樣的補白:雨后,呼吸,這里的空氣 ,這里的柳樹 ,這里的客舍 。與后面安西的滿目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對安西的景象在頭腦中沒有既定認知,于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并且也用了補白的方式: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卻 。學生的情緒受到了景物的感染,他們替王維開始為元常擔心,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二、質疑詩之語言,體味情之復雜
詩的前兩聯讓學生沉浸在美景中心情大好,我趁機點撥:寫文章往往喜歡用環境描寫來烘托氣氛、表達情緒,離別是一種怎樣的氛圍呢?并且與《別董大》的前兩聯進行對比感談受。由此引發質疑:王維為什么卻用了清新明快的語言烘托氣氛呢?這一問,對四年級的學生真正是“措手不及”,可仍然有學生大膽推測:“可能和元二去的安西有關”“可能是為了和后面自己的感情做比較”。很欣慰,這兩個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去抓詩文的關鍵之處,我順勢引導分析詩題,補充“安西都護府”作為鋪墊,讓學生再理解“使”,把它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之”比較,加入寫作背景“安史之亂”,讓學生理解王維對元二出使當官造福百姓的期盼。
看似完美的設計,總會在課堂實踐中映射出不足。學生想象了、思考了、表達了,可作為朗讀感悟的詩歌,為什么那種濃濃的情感沒有讀出來,斷句準確卻缺乏韻味?通過反思探索,筆者發現感悟“情”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寫景與抒情沒有交點,朗讀沒有成為感悟及時的補充。我有針對性地調整了教學設計。
三、創設話別情境,深化離情別緒
品讀后兩聯,讓學生穿越時空,替王維和元二把話說出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首先通過地圖讓學生明確“渭城”、“陽關”和“安西”的地理位置,用相距“三千公里”和花費“整整一年”兩個數據讓學生感嘆,帶著驚嘆讀詩。其次挖出詩背后的信息——王維從長安到渭城,將元二已經送了一程了,想到元二即將面對的漫漫長路,他的心里充滿了擔憂。王維在擔憂什么?讓學生替王維把各種顧慮講出來。然后補白: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所以作者這樣寫:齊讀前兩聯)安西那兒卻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所以作者這樣寫:齊讀前兩聯)安西那兒卻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卻 。帶入寫景的兩聯,使得全是情景交融,幫助學生體會遠離故土故人的惆悵。接著用情境喚起情感共鳴,增強朗讀韻味。教師扮演元二,學生扮演王維,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他們互敬酒時會說什么?于是詩人這樣勸元二(齊讀后兩聯)。把詩中未著一字的話別,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出來,在情感上更能得到共鳴。
我們通常看到的老師們在古詩教學課上讀翻譯、讀主題思想,學生們只顧埋頭記筆記,學習活動最后剩下的只有死記硬背,和標準的答案。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小學古詩教學應該遵循這幾個原則:
第一,不翻譯的原則。課前不預留“翻譯”作業,課堂上不簡單地讀翻譯。
第二,學生“主角”的原則。在敘事詩中學生就是這出“戲”中的人物,比如上述例子中“王維”和“元常”,在寫景詩中,學生就是觀賞者。
第三,貼近生活原則。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將學生帶入創設的情景,挖掘他們的第一感受,并且尊重這種感受,鼓勵學生表達。
后兩個原則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品味詩的語言之美、體驗詩人的情感之真都在這兩個原則的實施過程中“水到渠成”,此時再來談詩文的理解和翻譯,你會發現學生們可以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古詩教學重點不在于一字一詞講透意思,講透就會失掉韻味、情趣,關鍵是如何通過深挖詩文背后的東西,將看不到的通過補白、設置情景,用語言“畫”出來,以學生的情感體會為中心,帶上自己的喜怒哀樂朗誦那不可言傳的綿長韻味。
【參考文獻】
[1]侯天慶.小學古詩教學法教學反思三階段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9(27)
[2]陳瑜.試論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1(04)
[4]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孫雪,陜西師范大學2012級文學院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