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對學生的美育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基本教學理念之一是:語文課程除了讓學生獲得必備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外,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見這已明確地把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的美育作為了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語文這門課程,還能幫助他們在思想上,靈魂上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的人。
關鍵詞:美育;情境;語文教學;實施途徑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除了讓學生獲得必備的語文能力和知識外,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興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所以,現代語文教學應突出語文的人文關懷,強調審美教育,情感培養,人格完善等內涵。
一、創設情境注意美
教學情景需要的是情景交融的氛圍,注重把有形與無形的教學模式相結合。激發學生觸景生情,深刻秉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擁有得天獨厚的美育優勢的語文課程教學,更應該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至善至美的環境中,讓他們兀自親力親為的感悟周遭,體味作者真正要宣泄的情感洪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都要注意美,發現美,創造性地設置不同的情境,以全程激發學生的求知積極性。
(一)多媒體創設情境美
色彩的感覺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音樂和圖畫給予人的情感影響是比較強烈的。在當今的教育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教學顯得越來越重要。多媒體教學綜合地利用聲音、圖畫、文字、表格等媒介進行教學,不但能更形象地表達出文章構造的意境,而且還能生動地營造出一種教學氛圍,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初中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文《荷塘月色》,可隨著《春江花月夜》輕柔的樂韻播放朱自清在寧靜的夜晚,徐步漫游荷塘的情景,展示月下荷塘的柔美景色。通過視覺、聽覺等頗具美感的方式,把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當時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但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抒發他關心國家前途命運、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躍然屏上,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般的跟隨朱自清一起,在寧靜的夜里徐步漫游荷塘。
(二)實驗創設情境美
在教學授課之前,先讓學生做一些與教材有關,并且趣味性比較濃的實驗,這既使學生感到新鮮又能啟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1]。創設實驗情境,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自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耳聆聽,動腦思考。如初中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死海不死》,可以先做個有趣的實驗,給學生水、鹽、雞蛋三種材料,讓他們做使雞蛋漂浮起來的實驗。在實驗中,學生手腦并用,伴隨著好奇而快樂的情緒,去學習課文普及的地理知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敘述和說明死海的特征和形成過程,讓學生看到人類對死海的開發與利用的同時,更多地關心死海未來的命運。給人們敲響保護死海的警鐘,激勵人們為了死海“不死”,去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科學的研究。
(三)幽默創設情境美
教師在授課時可通過生動幽默,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言來描繪生動的學習情景。教學幽默是一名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學經驗、教學機智、教學風格等的集中體現,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事實上,充滿感情色彩、幽默風趣的語言,直接關系著師生情感交流、和諧狀態和情感共鳴的形成。馬卡連柯說:“一個教師,如能用二十五種語調,說出同一句‘請你過來’,用不同的手勢、姿態說這么一句話,還愁學生有什么樣的情感世界不能把握呢,還擔心有什么情感奧秘不能夠了解呢”[2]。所以,今天的素質教育,特別是美育,更要呼喚具有人文情感素質的教師。
二、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欣賞,主要是從審美感知,審美領悟的基礎上獲得美的情感享受。它通過語文教材中美育因素的熏陶感染和情感體驗,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而獲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內涵,通過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同時還應調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審美理解等審美心理因素,從而產生審美激情,張揚審美個性。
(一)開展美讀欣賞美
葉圣陶先生把所有情感的朗讀稱為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3]。而初中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深入領會語言文學技巧的過程。由此可見朗讀是學生欣賞美的第一步。朱自清先生也曾說過吟誦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味,變成活的語氣。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創設良好的欣賞氛圍,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覺地進行審美判斷,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韻和氣勢,以達到怡情怡性目的。在美讀過程中,應處理好輕重、緩急、停頓、語氣、韻律以及情感的變化,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學生對文章形象愛憎分明的審美判斷。當然美讀也必須有對文章有較深入理解的前提,如果沒有理解文章,只是機械的朗讀,那么效果將毫無顯現。
(二)展開想象欣賞美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寂然凝思,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3]。突出了想象在藝術構思中的作用。因而初中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在審美對象和學生的審美能力之間巧妙地建立聯系,給學生開辟一條道路,引導學生通過作品展示的生活畫面,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想象、補充、再現和豐富作品中的形象。審美想象實際上是一種立足現實,又跨越時空的思維活動,這個過程也就是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止為動態,化虛幻為實物、化無聲為有聲,塑造鮮明生動的審美意象的過程。
三、結語
語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堅持向學生進行美育熏陶,不但有利于學生學好語文這門課程,更能幫助他們在思想上,靈魂上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健全的人。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這種素養不僅在于語文能力,還包括審美情趣,文學欣賞能力,明確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C].邵瑞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01)
[2]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論文選[C].徒周,維加.北京:中外出版社,1951年初版
[3]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