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加快,社會中涌動著經濟的浪潮,語文教育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不得不在傳統與現代、精神與功利、文化與世俗等諸多矛盾中作出艱難的抉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它闡明了生活與教育的關系,對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和課程改革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將從我國教育現狀入手,采用點線結合、資源論證、對比研究等方式對相關資料的整理探究,進一步轉變廣大教師德育理念,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提高學校德育理論研究水平,提升德育工作實效,旨在說明教育家陶行知對當代語文教育的影響,特別是對作為未來教育主力軍的年輕教師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教育現狀;生活教育:內涵;聯系;影響
一、語文教學實施現狀
縱觀語文教學現狀,不少語文教師卻有意無意地剝除著語文教學中的人性:壓抑學生的主體情感,束縛學生的個性張揚,限制學主的獨立思考,磨滅學生的思想鋒芒……結果是學生主體人格的失落,表現在語文能力上是思想貧乏,語言干癟,思維僵化,唯師(或唯書)是從,最終失去了自我。談及語文教學,我們不得不談到“藝術”二字,良好的語文課堂是一場藝術熏染的盛宴:生動,優美,激昂,感動,靈魂的溝通與碰撞,人生境界的感染與升華。這些“美好”統統消失于老師們津津樂道的課文肢解分析或按“考點”對學生進行各種閱讀模擬訓練之中。
語文教育自身確實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由來已久,存在于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目前,社會各方面對學校培養的人才應具備的語文能力及其素質,持非議頗多,特別是口頭表達的交際能力和閱讀寫作能力不盡滿意,可見,語文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當前,面對基礎教育改革的春風,語文教育的改革應該狠狠抓住這個契機,合理審視問題癥結所在,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
二、探究“生活教育”的相關概念以及對語文教育的影響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長期以來特別受到我們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國內外知名人士的廣泛關注。所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得到很大的發展。無論從涉及的范圍,研究的廣度、深度,還是參與研究的人數,所出版或發表的研究成果,都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與同時代的其他教育家相比,陶行知更無疑是學術界研究得最多的歷史人物之一。
(二)“生活教育”的內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其內涵十分豐富,強調的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他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
我們的教育必須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融教育性、科學性、知識性和時代性于一體,強化學科課程中的生活教育、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活動,生活背景中選取與之相關的課程內容,這樣課程內容就能貼近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更能較易地掌握課程內容,且還能通過課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離開了教育,便不成為生活;教育離開了生活,也不成為教育。雖然已有許多事實已強烈地證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學校生活教育、社會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響國家社會之前途,那么家庭生活教育在未來教育的發展與改革上,應該是全面的基本教育才對,希望齊家治國之道更有力量及依據。
(三)與 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論的比較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當時傳統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進步教育之父”,他是一個“不出其位”的老教育家,在他退休以后的二十年中,仍舊一直和教育界相接觸,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
杜威認為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理論著重教育的作用,即為生活服務,并在生活的廣闊層面中獲得生存經驗;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強調生活具有教育意義,決定了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的本質,從而指出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教育改造生活,生活決定教育,進一步從時間上規定了這種教育是與生俱來,自始至終的,陶老“生活即教育”理論的提出是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
(四)“生活教育”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影響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那么到底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日前,在“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研討會上,各專家紛紛認為,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問題,明確改革的方向與目的,專家們給出未來我國人才需求的五大趨勢,分別為創新能力、有幸福感、有技能、有健康人格、會生活,并在研討會上著重強調了“會生活”人才的重要性,楊東平認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這就是“生活教育”。香港大學校長陳繁昌對此也持有相同觀點,他提出“我們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句話,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維持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庇^點鮮明的表達了他的教育宗旨。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是比素質教育更嚴格、更科學、更現代的教育理論,它主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校與社會相脫離、理論和實踐相脫離、書本和經驗相脫離、“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問題。這給我們重新理解教育和生活的關系,學校和社會的關系,打破它們之間的隔閡和障礙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結語
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對新課程改革的啟示非本文所能道盡,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張,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要的教育理論的努力。本文根據筆者對生活教育理論和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膚淺認識作了一番闡述,以求對推動新課程改革作些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商繼宗主編.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陳希,陜西師范大學2012級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