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行分層次教學符合“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原則要求,有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個體和整體素質,有效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推動中職學校穩步向前,從而促使中等職業教育步入良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中職學校;分層教學;教學質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中職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提高教育質量則成為最為緊迫的任務。分層次教學符合了這一方針。通過分層次教學,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又可以使中職學校擺脫現有的發展困境,進入“好就業,好招生,易管理”的良性循環模式,推動中職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分層次教學的理論基礎
分層次教學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班級授課制不易照顧學生個體差異而致使學生發展受挫的弊病。其理論基礎一是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該理論表明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兩個方面,教學唯有從這兩個不同的水平的差異出發才能建立學生新的最近發展區,使教學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真正手段,而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卻忽略了這些差異。二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僅在于個體智能的高低,還在于每個人的職能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學習,社會和學校都應承認每個人可以有其獨特的學習方式。但是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教學計劃的整體推進與統一性,未能關注到學生因個體差異具有不同的認知需求。因此,有效的教學應從學生的不同智力程度和認知程度出發,使不同層次上的學生均有進步和拔高的空間,把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變為現實可以達到的水平,使其得到最高程度的個人發展,而這正是相較于傳統模式的分層次教學所具備的種種優勢所在。
二、分層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分層次教學將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其特長、潛力、需求量體裁衣,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并及時做以調整,可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為其今后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可見該模式凸現了“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該模式之下的學生可以享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由空間,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學會自主學習,又有利于素質教育中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終極目標的實現。
2.有利于中職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分層次教學能夠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既有助于改變教學風氣,也會激發個人的創造性與能動性,增強其責任感與成就感,為學校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實踐反復證明教師個人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分層次教學模式下,學校可合理整合優化教學資源與人力資源,因班級學生水平不同配備不同的師資力量,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與教師授課的積極性,端正學風和校風,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助于拔籌選優,突出優秀學生和優秀教師,從而為學校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畢業生和高素質的骨干教師,這也符合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的“以質取勝”的原則,無疑有利于增強中職學校自身的競爭力,樹立學校在就業單位和兄弟單位中的口碑,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擴大學校的對外影響力,從而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生存空間。
三、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學生分層:近幾年中職學生的學習基礎兩極化非常明顯,呈馬鞍型的非正態分布,要么有一定的基礎,能輕松完成中職學習任務,要么水平太低,很難完成學習任務,中間狀態很少。因此在分班中,可先按專業的不同粗分為二個層次。再根據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動手能力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按教學大綱要求,將其劃分為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二個層次,學生依次分為A、B二個層次來進行組班。
分層中要堅持學生自愿,因能劃類,依類分層的原則。充分的尊重學生意見,師生磋商,動態分層。首先,要向學生宣布上述分層方案的設計,講清分層的目的和意義,以統一師生認識;其次,教師應指導每位學生實事求是地估計自己,通過學生自我評估,完全由學生自己自愿選擇適應自己的層次;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自愿選擇的情況進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作個別調整之后,公布分層結果。這樣使部分學生既分到了合適的層次上,又保留了“臉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傷害,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過程、教學目標分層:有效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將知識、能力和思想方法融為一體,合理地制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層次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教學目標,可分五個層次:①識記。②領會。③簡單應用,④簡單綜合應用。⑤較復雜綜合應用。A層學生的教學目標可定為要求學生嚴格按原教學計劃和大綱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并重視強化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保證學生在畢業時有一技之長,能在社會上謀生立業。而B層學生教學目標宜定為要求學生在全面完成原有教學計劃和大綱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向深度和廣度方面拓展,并鼓勵其報考高一層次學校進行深造。
為適應分層次教學,教學計劃相應的調整為二部分: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包含不分專業的平臺課,而專業課程分為一般專業課程、核心專業課程、專業拓展課程。A層B層的學生對應的教學計劃不同,同一門課程難易、深淺不同,理論課與實訓課的課時比例也有不同。但是由于學生分層其本身就是比較松散的,可調整的,所以在給學生選擇學習目標的時候,要綜合各方面因素,不能機械的按什么層次的學生對應什么層次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本身也應該是可調整的。結合學分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選擇。即是在一個教學班內,也可同時進行分層次教學。
3.評價分層:倡導“合格教育”,弱化教育的選拔功能,以合格為度。對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多樣化設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價標準有所側重。尤其在評價A層次的學生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和方法,閉卷、開卷相結合,筆試、口試、技能操作相結合,也可采用第三者評面談、自評、提交報告書等形式“替代學分”制等。
總之,分層次教學是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的轉變,對中職學校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保障職業教育教學質量,進而促進學校自身和經濟建設發展都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