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童話是語文教師培訓的內容。教學幼兒童話,一方面要分析現有的幼兒童話,另一方面要編寫幼兒童話。要搞好幼兒童話的培訓,首先要準確界定幼兒童話,其次要突出幼兒的心理特點,再之要引導學生揭示童話的寓意。
關鍵詞:幼兒童話;幼兒童話故事;幼兒故事;幼兒童話教學
進修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訓當地的教師,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幼兒童話是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科書中,也會涉及到這一內容。因此,幼兒童話教學是語文教師培訓應該講授的內容。研究幼兒童話教學,能夠拓寬教師進修學校老師的知識面,增強教師進修學校老師駕馭語文教學的能力,提高語文教師培訓的質量。
1.要準確界定幼兒童話
界定幼兒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教師要知道什么是幼兒童話,另一層含義是要使學員知道什么是幼兒童話。
如果教師沒有弄清楚幼兒童話的含義,那么他所教學的幼兒童話,很可能不是幼兒童話,而是少年童話、成人童話或者其他文學作品;他所講述的幼兒童話教學,也可能不是幼兒的童話教學,而是一般的童話教學。這樣,就會出現教學的內容與設定的教學目標不一致現象。學員本來是學習幼兒童話和幼兒童話教學的,學到的卻不完全是這些,而是其他內容。這樣,既浪費了學員的時間,又浪費了學員的財力,還有可能使學員對幼兒童話和幼兒童話教學產生誤解。
界定幼兒童話,其實就是明確幼兒童話教學的外延。人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首先會產生心理定位,確定思維方向,而后會沿著既定的方向思考。這樣,學習精力會集中一些,效率要高一些。學員知道了什么是幼兒童話,就可以把思維定位在幼兒童話上,把精力集中到幼兒童話和幼兒童話教學上,學習的效果會好一些。如果學員不知道教學的外延,那么在學習的時候,思維的范圍會超出教學的內容,從負面影響到學習的質量和數量。付出的精力,沒有全部應用到教學內容上,有一部分精力在考慮與教學無關的內容,學習的收獲自然要少一些。
所以,教學幼兒童話教學,老師和學員都應該明確教學的范圍。
2.要突出幼兒心理
幼兒童話,有些書上叫幼兒童話故事,是針對幼兒的文學作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講故事也要看人說話,同一件事情,講給不同的人,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講給成年人,描述要細致一些,情節要曲折一些,事件要感人一些,語言要成人化;講給幼兒,人物刻畫和事件的描述要簡單一些,事件也不一定感人,語言要幼兒化。文學作品的各個要素都符合接受者的心理,接受者才能夠暢通無阻地獲得作品的內涵,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兒生活閱歷淺,用于表達的素材匱乏,使得他們常用一種事物代替另一種事物,甚至把自己當做另一種事物。譬如,有一個幼兒聽奶奶講了《烏鴉喝水》的故事,被烏鴉的智慧所打動,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比作烏鴉。喝茶的時候會說:“我是小烏鴉,我要喝水。”吃飯的時候會說:“我是小烏鴉,我餓了,要吃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佩服小烏鴉,學習小烏鴉,希望自己成為小烏鴉那樣的人。但他們語言匱乏,不會使用“像……一樣”復句,而是直接把自己說成是“小烏鴉”。這是幼兒心理簡單的表現。
受教育環境所限,和語言素材的制約,幼兒經常把動物、植物、景物比作自己,賦予其生命,也常常把自己當做小花貓、小白兔等動物或者植物。這是幼兒獨有的心理特點。擬人化的文學作品,迎合幼兒的心理,容易被幼兒所經受。所以,幼兒童話里的主人公,往往不是人,而是動物、植物或者其他什么東西。這是幼兒童話的一個顯著特點。
幼兒的思維與成人不同。成年人思考問題受社會制度、法律、法規、法令、各種各種制度和道德的約束,思維在法律和道德框架內進行。語言和行為是思想的外衣。由于思維受法律和道德的限制,所以,說話嚴謹,辦事合法。話沒有說完,就可以猜出即將要說,還沒有說出的話;事情沒有辦完,就可以預測到事情的結局。幼兒不知道什么是法律,什么是道德,思維不受法律和道德的制約,縱橫馳騁,有時候,說話不靠譜,做事不靠弦,說出一些讓成年人覺得好笑的話,做出常人看來滑稽的事情。這是幼兒的又一個心理特點。
幼兒童話,是用事件來表現的。沒有事件,就沒有幼兒童話。事件主要由主人公的語言和行為組成。沒有不說話、不做事的主人公。既然主人公要說話,要做事。那么就要說出符合幼兒心理的話,做出符合幼兒心理特點的事情。如果作品中的主人公說的話和做的事不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那么這樣的作品就不是好的幼兒童話,或者根本就不是幼兒童話。說話天真,辦事幼稚,是幼兒童話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幼兒童話的兩個顯著特點:語言擬人化,說話辦事天真。都源于幼兒的心理特點。創編幼兒童話,如果不考慮幼兒的心理特點,就創作不出具備這兩個特點的幼兒童話。教學幼兒童話,如果不抓住幼兒的心理特點,那么對作品的分析都是膚淺的,就難以把作品分析透徹。研究幼兒童話教學,如果不突出幼兒的心理特點,那么就抓不住幼兒童話教學的根本。
3.要重視作品的寓意
文學作品具有目的性。文學作品是教化人的工具,即教育人們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事,怎樣做人的。所以,作品的創作者,在創作之前,就會考慮使什么人受到怎樣教育的問題。這是作者的創作目的,也是作品的教育目的。列寧在一九○五年指出過,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這是哪個時期,俄國無產階級文藝創作的目的。
教學幼兒童話,不是簡單地把關于幼兒的童話故事講給學生聽。而是要讓學生在聽了童話故事之后受到教育,像童話里的主人公那樣說話、辦事、做人。幼兒,指2~6歲的孩子。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差,直覺思維也不發達,相對的直覺思維比創新思維強一些,能夠知道童話里的人物和事件,但是看不出童話的意義,不能夠抽象出童話所包含的寓意。而童話所包含的寓意恰恰是童話最為精華的部分。所以,幼兒童話教學,不能夠指望學生自己理解童話的寓意,教師要引導他們認識發掘童話的寓意。在他們知道了童話寓意之后,還要教育他們實踐童話的寓意,把對童話寓意的理解付諸于行動。
幼兒童話教學與幼兒童話關系密切。幼兒童話是幼兒童話教學的基礎,研究幼兒童話教學,既要研究幼兒童話的教學方法,也要研究幼兒童話的內容。這樣研究出的教學方法,有堅實的根基,能夠經受起歷史的考驗,可能會經久不衰。
作者簡介:許陽春,女,本科,1979年10月出生于鄧州市,2011年畢業于南陽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河南省鄧州市教師進修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中專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