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社會轉型期背景下,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在于加強縣域政府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與轉變,這對助推共圓中國夢,推進我省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縣域政府;社會治理;創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產生之后、在中國改革的重要關口召開的一次關鍵會議。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所謂社會治理,是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為社會成員提供公共服務,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活動,其主要任務是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等,其核心與關鍵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要堅持將重心放在縣域這一基層行政區域上來,并要切實關注縣域政府的社會治理創新工作。
一、加強縣域政府社會治理創新的必然性
縣域是我國行政管理層級中最基層的行政區域,它是我國城市、建制小城鎮、集鎮和鄉村的綜合體,是聯結城鄉的結合點和工農業的交匯點,也是農村經濟和政治的區域性中心,被看作是“國家社會與村莊社會的連接點、國家社會的縮小和村莊社會的放大 ”。
在我國的政權體系中,縣域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中央與省(市)的大政方針主要依靠縣域這一核心層級來實施,宏觀管理的效應也要通過縣域來反饋,所以說,縣域的運轉狀態是否正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行政運轉是否高效。因此,我國歷來重視縣治,國家的很多事物都要通過縣域這一層面來實現。縣域特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決定了縣域社會治理在我國社會治理中不容忽視的地位與作用。
社會治理之所以要在縣域政府層面進行加強和完善,是因為縣域政府的社會治理方法落后、力量薄弱、理念守舊、干部執行和把握政策的水平較低;同時,與人民群眾利益直接相關的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殘疾人社會保障、老年人社會保障、退伍軍人社會保障、婦女權益保障等社會保障事務辦理均在基層政府,征地、拆遷、物業管理、企業改制、勞資糾紛、醫患糾紛等突出社會矛盾的爆發、解決也在基層政府,因此,社會治理創新的著力點就毫無疑問的必須落在縣域政府層面。這是加強黨的領導、維護國家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縣域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縣域政府社會治理創新路徑探析
(一)加強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1.健全群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機制
即建立暢通的群眾訴求渠道,使得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自身利益訴求能通過合法的渠道得以表達,并為政府所理解和掌握。訴求管道的暢通,一方面可以舒緩群眾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第一手參考資料,尤其是苗頭性、傾向性和群體性問題。
2.健全群眾權益保障機制
即健全對群眾提出問題的解決機制,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權責對應的信訪工作責任制、建立維護保障群眾利益協調機制、加強矛盾糾紛調處和群眾維權機制建設、加大群眾利益監督檢查力度。這樣,一方面可以樹立政府形象,提升群眾的向心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今后的社會治理活動積累經驗。
(二)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要解決城鄉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均衡等問題,基層政府就必須要徹底更新管理理念、切實轉變職能,為增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逐步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區域覆蓋范圍,將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作為政府的首要核心職能,并切實強化其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職責。同時,需要確保公共財政對農村建設和發展的支持與傾斜,要明確界定鄉鎮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職能,使之成為農村居民公共服務的直接供給者之一。
2.構建新型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基層政府要營造有利于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的競爭氛圍,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參與機制,引入社會資金為公共產品的生產服務,并允許私營企業生產、經營基本公共產品,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增強公共產品生產與供給的競爭性,進而提升公共服務的運作效率和專業化水平。同時,政府還應積極鼓勵社會組織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形成政府與社會團體相互競爭合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
3、完善干部政績考核制度
要保障公共服務的均衡化供給,需要制定科學的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將基本公共服務提供的數量和質量指標納入到政府的績效考核體系中來,加強對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監測評價。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監督機制和問責機制;其次,要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導向的干部考核制度;最后,要加強對基本公共服務決策活動的監督。
(三)進一步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可能承擔所有的公共服務,為了滿足更多群體的多元需求,基層政府可以借鑒香港“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工作機構為主體、由社會志愿者廣泛參與的社會工作良性運行和發展機制”,使政府與社會工作機構形成伙伴關系,由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機構提供,通過專業評估為社會有需要的群體提供相應的專業服務,從而將社會工作的功能從解決社會問題提升為預防社會問題的高度,有效的為政府的治理工作排憂解難。
(四)提升網絡輿論引導能力
對網絡輿情的積極管理并不是以消解輿論、控制公眾在網絡的發言機會為目的,而是要對之加強建設和引導,在促進公眾充分表達輿論的基礎上,使網絡輿情更加理性、有序,更好的發揮輿論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
政府部門可適當制定相應的激勵標準,強化媒體從業者和相關部門的文化動力,將核心價值觀引入到動力建設中去;同時,還要提倡公眾參與管理,由網民自發進行自我網絡行為約束的同時,對于其他網民的行為也可以起到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并能夠相互監督和制約,激勵更多參與者更加理性的發表言論。
此外,要有意識的收集和儲備一定的新聞熱點,根據網絡關注的焦點變化適時變換,實時傳遞主流聲音,推進網絡意見均衡,盡量減少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三、結語
社會治理創新是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目的是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提高我們社會治理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加強縣域政府社會治理創新,是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對助推共圓中國夢,推進我省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