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者對中國高等教育機構進行了狂轟濫炸,恣意破壞,妄圖毀滅中國文化,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對日本的侵略事實置若罔聞,兼之“速亡論”和“速勝論”的盲目情緒充斥國民黨,使剛成長不久的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面臨嚴重的危機。但廣大高校師生以及仁人志士并沒有因此失去信心,隨著抗戰思潮的興起和國民政府政策的調整,一系列或自發或由國民政府引導的高校開始了可歌可泣的內遷歷程。
關鍵詞:國民政府;高教政策
1938年3月,時任教育部長的陳立夫發表《告全國學生書》,稱:“教育為建國之根本大業,各級各種學校之設立,實各有其對國家應負之使命……教育之任務,在為智、德、體各方面培養健全之公民,使其分負建國之艱巨責任。故青年之入校修業,自國家立場視之,讀書實為應盡之義務,使青年而有廢學之現象,實即國家存亡之危機。”同時強調:青年愿從事軍事工作者,送往軍事工作地點,認為不適合軍事工作者,送往學校;無論在何期學校肄業之青年,遇國家需要時,應隨時放棄書本,以應國家征調。
同年4月,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昌舉行,會上通過了《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以及《戰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重申“教育為立國之本,整個國力之構成,有賴于教育,在平時然,在戰時亦然……非戰時教育必大有異于平時也”。再次強調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以及確立了在戰爭期間不能放棄發展教育的原則。1939年3月,蔣介石在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上發表了《今后教育的基本方針》的訓詞,其中指出:“我們切不可忘記戰時應作平時看,切勿為應急之故,而就丟卻了基本。我們這一戰,一方面是爭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期間改造我們的民族,復興我們的國家,所以我們教育上的著眼點,不僅在戰時,還應當看到戰后。”從此,國民政府“戰時須作平時看”的戰時教育總方針得以正式確立。在這鐘方針的指導下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我國高等教育的生存和發展,“高校內遷”便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
盡管國民政府提出了“戰時須作平時看”的總方針,然而戰時畢竟不是平時,要在嚴峻的戰爭形勢下維持教育正常進行的目標,就必須采取與平時不一樣的策略,當時所采用的措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內遷及調整。抗戰全面爆發后,為盡可能減少高等教育受到破壞,保存教育的有生力量,中國各界“盡量全力與學校遷移”。國民政府于1937年頒布了《戰區內學校處置辦法》、《各級學校處理校務臨時辦法》等文件,對戰時學校遷移工作作了具體規定。若各省市教育廳局主管區域轄有戰區,則“于其轄境內或境外比較安全之地區,擇定若干原有學校,即速量加擴或布置簡單臨時校舍,以為必要時收容戰區學生受課之用,不得延誤”。由于多方積極配合,加上各所學校師生員工的努力,從整體上來看,高校的內遷取得了很大成功。據統計,抗戰八年間,加入內遷隊列的全國高校累計達100余所,搬遷校次近200次之多。抗戰時期,不僅完成了高等教育的戰略大轉移,而且為適應戰時需要和保證教育質量,國民政府還對高等教育制度進行了一些調整和變革。
第二,國立中學的創設。受當時國民政府體制限制,教育部并不直接對中等教育和國民教育進行辦理,而僅負責政策方針與相應法規的制定,同時監督地方教育行政機構辦理。“九·一八事變”后,為安置流亡關內的東北青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4年設立了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國立中學的設立由此而始。抗戰全面爆發后,中國的大片國土淪喪日軍之手,越來越多的師生被迫遷居后方。為了救濟流亡到后方的中等學校師生,國民政府在1937年底即開始在后方安全地區設立多所國立中學。從1937年冬至1944年,國民政府先后在河南、陜西、甘肅、四川、貴州、廣西、青海、寧夏、綏遠、重慶等省市創設28所國立中學,國立邊疆學校、國立華僑中學3所,國立專科以上學校附設中學16所。另外,還開辦了國立各類師范學校22所及各種職業學校28所。國立中學是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而逐步設立起來的,是教育部在戰爭非常時期直接開辦中等教育的開端。這些國立中等學校的設立,給戰區的教師與學生提供了就業與就學的機會,同時也為抗戰事業培養了不少中等建設人才。
第三,貸金及公費制度的實行。由于戰爭的破壞,許多學生的家鄉早已淪陷,他們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連基本的生活都沒有保障。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安心學習,國民政府教育部自1938年頒發了《公立專科以上學校戰區學生貸金暫行辦法》,其規定“公立專科以上學校學生家在戰區,費用來源斷絕,經確切證明必須救濟者,得向所在學校申請貸金”,此為貸金制設立之始。貸金包括飲食及衣服等各項費用,學校免費提供住宿。隨著貸金覆蓋范圍的擴大,非戰區家庭困難的學生也可以獲得貸金。后來由于法幣貶值以及貸金制度實行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貸金制度很難在繼續實施下去。按照學科專業的不同來決定公費生的資助種類及名額,改貸金制度為公費制度。
從以上的舉措可以看出,國民政府為應變抗戰,在教育方面努力實現三方面的目的:一是為了適應抗戰的需要,集中教育方面的財力、物力和智力來加強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質量,注意傳授抗戰急需知識和培養抗戰人才;二是實現“戰時須作平時看”之發展教育事業的目標,國民政府在盡力地保證中國教育事業正常發展,使其不致因戰爭而中斷,并且企求利用戰爭時期對全國教育進行一定的整頓和調整。三是作為國家政權保障的事業之一,國民政府將戰時的著眼點定位在“不僅在戰時還應當看到戰后”的角度,這樣才能在調整有關教育目標和措施之時,既照顧到戰時抗敵之需,也能放眼于戰后建設之必要,盡管這些規定和措施有借機加強對教育領域的一黨專制主義控制的考慮,但這些條文或政策不僅匯集了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們的經驗,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從戰爭時期的實際出發,有利于促進全國教育有計劃、有秩序的發展,對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故能夠成為抗戰時期教育工作的指南。
從以上可以看出,高校內遷的直接原因是日侵略者對高校及其工作人員的迫害,而抗戰教育思潮的興起為高校提供了輿論和思想上的支持,同時,國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的有關規定則為高校師生提供了物質生活的支持和保障。八年抗戰期間,雖然國民政府時時出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導向及行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國統區廣大民主愛國人士及人民群眾的要求及推動下,國民政府在教育上基本沒有偏離抗戰的軌道,從教育政策的制定及其在教育各界的實施都表現出這一點,可以說國民政府的戰時高教政策為高校內遷的進行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指向和思想的指導以及物質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孫正邦.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M].臺北:臺灣中正書局,1971
[2]國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鑒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作者簡介:于思雨(1992年12月—)女,吉林遼源人,長江大學文學院2011級歷史專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