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所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制度條件、物質基礎、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
關鍵詞:毛澤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
江蘇大學第13批大學生科研立項(編號:13C043 )
一、毛澤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歷史背景
(一)從建國到1952年底,是我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通過平衡財政收支,穩定物價、恢復交通運輸業,重修鐵路、恢復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恢復工業生產、調整私營工商業,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等等措施,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落后狀態并未根本改變。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開創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二)在國民經濟全面恢復的基礎之上,黨中央及時地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為了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我們黨借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制定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過一五計劃,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國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一五計劃的建設不得不照抄蘇聯的辦法。所以,我們在經濟建設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說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了農業與輕工業的發展;指令性太強;平均主義盛行等等。
(三)1956年初蘇共20大的召開和波匈事件的發生,暴露出蘇聯模式的弊端,使得毛澤東開始重新考察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與成敗得失,毛澤東決定不因循守舊,獨立思考,有所創新。
二、毛澤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方針
1956年4月,毛澤東做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在這個基本方針的指導下,概括提煉并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濟、政治和其他領域的十個方面的關系問題。
(二)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理論
(1)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問題。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但普遍存在著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同舊社會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逐漸形成的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關于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的理論,也是以此為根據概括提出的。
(2)創立了關于社會主義兩類社會矛盾的學說。毛澤東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兩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這兩類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簡單說來,前者是分清是非的問題,用民主的辦法解決;后者是分清敵我的問題,用專政的方法解決。
(3)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針問題。毛澤東提出了要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對人民內部矛盾,要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和自我教育的方法來解決。在利益分配上,要實行統籌兼顧方針,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在文化上,要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問題上,既要反對大漢族主義,又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在政治上,要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三)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在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比較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逐漸形成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思想。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闡述及其實踐,是成功的,為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道路打下了基礎。
(四)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問題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1] 他在此對社會主義的“建立”和“建成”這兩個概念作了區別。1959年底1960年初他在《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中國不要過早地講建成社會主義,得出了中國正在并長期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判斷,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長期性和曲折性有了初步認識。
三、毛澤東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曾經指出:“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2]鄧小平的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他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毛澤東的先行探索之間的繼承、發展和創新的關系。
首先,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理論和 “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直接來源。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報告中沒有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這一概念,但這一思想已經滲透在其中。“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表面上是講工業發展道路問題,但本質上是要走一條不同于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四大概括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的理論,就是由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思想發展而來的。其次,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論述是鄧小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思想來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的理論基石。毛澤東的 “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的概念成為鄧小平理論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再次,毛澤東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所作的積極探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