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徐 亮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有企業改革開始伴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穩步推進,從上世紀90代的國有企業改制,到2003年成立國資委啟動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再到2014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的結構和效益有了顯著改善。2014年作為改革元年,中國經濟發展也步入“新常態”時期,為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穩步趨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再次成為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核心要求,因此國有企業改革也將圍繞這一核心要求展開,實現監管更有效,體制更合理,資本市場更充分,市場化更明顯等。國有企業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投資或參與控制的企業,截止2013年底,我國非金融國有法人企業15.6萬戶,總資產104.1萬億元,上交稅費3.8萬億元,年末職工人數為3698.4萬人①,可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提升我國經濟實力的重要突破口。對于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而言,企業內部審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確保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著重探討國企改革中內部審計中“查錯防弊”職能的繼承和發展問題。
企業內部審計職能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即價值管理,從經濟性、效率、效果三方面把控企業資源使作情況;項目審計,確保項目的正常運轉;財務審計,減少錯誤或舞弊事件發生,并進行趨勢分析供決策借鑒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其在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國有企業經過改制及多年的經營發展,多數企業具備雄厚的營運能力,在市場競爭中優勢明顯,相當數量的企業成為了上市公司。由于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相對分離,財務舞弊問題一直困擾著國有資產的所有者或是國家監管部門,針對財務舞弊進行審計也就成為各國政府解決經濟問題和社會公眾信任危機的主要途徑之一。在審計發展的現階段,結合我國的審計環境,加強查錯防弊的審計工作力度仍然舉足輕重,不容忽視。
風險導向審計已然成為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現階段環境下,查錯防弊職能依然不可偏廢,甚至還需進一步強化,成為企業內部審計的主要職能。當前,查錯防弊職能是否仍然在內部審計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爭辯眾說紛紜,但查錯防弊審計在一系列審計標準規范的指導下,其在內部審計中所體現的充分性與客觀性在眾多突出的事實面前依然不容置疑,它一直是我國內部審計中實施系統導向審計和風險導向審計的堅實基礎。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結合改革方向的明確,企業內部審計職能面臨著轉型與深化的轉變過程,查錯防弊的外延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內涵依然需要繼承,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和深化實踐。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將內部審計職業定位為增值性審計,這并不意味著內部審計的“監督和復核”銷聲匿跡,伴隨著市場競爭中的兼并、重組、上市等行為,國有企業風險加劇,而且多數企業的多元化經營趨勢明顯,各類風險愈加明顯,財務丑聞也時有發生,故而在企業控制鏈不斷延伸時,舞弊審計作用再次引起學界與實務界的關注,內部審計的查錯防弊職能也更加備受關注。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許多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上市企業,內部機制薄弱,致使違規違紀、財務報表粉飾等問題時常發生,故而作為公司約束機制的內部審計,要首先肩負起查錯防弊的任務。
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成為了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之一,深化改革已經到了戰略高度,國有企業改革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焦點和突破口。在審計職能愈顯重要的當下,前述重點剖析了國有企業開展內部審計查錯防弊職能的內涵和必要性等,現將重點論述在當前國企業改革的關鍵環節,就如何強化內部審計查錯防弊職能提出幾點對策。
錯弊財務信息發生在進入會計系統之后,一般進入會計系統的數據信息都是經過會計確認過的,但是確認過程依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或有意或無意。一般國有企業的錯弊審計中,無論其財務舞弊的手段有多高,也無論企業經營模式的復雜性有多大,在會計處理系統入口處進行嚴格把控,將財務錯弊拒之于會計處理系統入口外,都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方法。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熟知企業經營管理的業務能力,對企業經營條件和內部控制環境等也比較熟悉,因而必須使用好這部分人員。公司業務處理一般都有一套規范的流程,但是流程處理中的人員能力水平存在差異,會存在有意或無意的導致錯弊事項通過,如果設計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定期事后審計,尤其是在關鍵節點上進行定期事后審計,可以使每一筆經濟業務獲得“二次認證”,無疑對錯弊財務信息的預防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完成這一過程不僅有賴于公司相關業務處理人員,以及內部審計人員的能力水平,更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形成一種日常持續審計,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技術方法,從瑣屑的日常審計事務中脫離出來,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可以予以借鑒。
國有企業經濟業務事項眾多,面對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務,如何抓住關鍵環節、關鍵業務事項進行跟蹤處理,做到及時把控至關重要。在常規內部審計過程中,一般對日常經濟業務事項的反復處理中,難免會出現錯弊事項,為有效預防這種錯弊事項的發生,內部審計環節必不可少。有些國有企業存在下屬子公司,甚至孫公司,關系錯綜復雜,如某些國有大型集團公司分集團公司—省分公司—市分公司—縣分公司,甚至還有獨立業務公司等,這樣復雜的關系加大了內部審計困難,同時也增加了錯弊風險的發生。“差錯防弊”中的錯和弊包括了已經發生的錯誤和舞弊,以及因為業務流程存在漏洞而可能存在發生錯誤和舞弊的可能性。內部審計人員要緊密跟蹤本公司經濟業務的處理流程,甄別、分析和評估業務流程中的風險點,一旦發現本企業存在可能引發舞弊的風險因素,內部審計人員應當通過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向被審企業提出整改建議,并向總部管理層匯報。如遇到緊急情況,內審人員可采用中期報告的形式,及時通報審計發現,提出整改建議,從而實現控制手段前置,充分發揮內審“免疫系統”的功能,進一步拓展內部審計“查錯防弊”只能的外延。
在當前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國有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為更好的應對海量的業務和管理數據,均已使用適合本單位的各類管理軟件,因此,內部審計人員要及時掌握計算機審計技術,借助計算機審計技術來提升自己的審計能力和審計水平。當前,企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而且信息化普遍受到企業領導的重視,在此背景下要設法推動企業管理與內部審計有關的信息化發展,真正做到用信息化技術來服務企業內部審計,及時發現、糾正企業運營過程中出現的錯弊問題。
總之,雖然IIA將內部審計職能從查錯防弊上升為組織增加價值,這種轉變并不意味著對內部審計查錯防弊這一監督職能的擯棄,相反卻是將其作為重要的基礎審計職能進行鞏固強化,因為若經營業務信息的準確性缺失,何來組織增加價值。在2014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背景中,可以看出規范化監管正成為一項重要內容,故而內部審計查錯防弊職能的強化和拓展成為了一種重要趨勢,應當引起重視。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財政部《2013年國有企業財務決算報告》。
[1]莊瑩.加強上市公司內部審計查錯防弊的若干思考[J].會計之友,2012(06).
[2]王澤北.淺談內部審計從查錯防盜弊向價值管理轉變[J].工業審計和會計,2010(05).
[3]蔣西.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5(08).
[4]王兵,鮑國明.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實踐與發展經驗[J].審計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