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明凱 汪嶸明
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探析
◎ 文/張明凱 汪嶸明
部分“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是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對此,我國多數高校都做出了積極探索。論文以會計專業為例分析了轉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根據社會需求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進行了分析,結合能力要求探討了會計專業適應轉型應作出的培養方案調整,對處于“轉型困惑”的會計專業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具有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會計專業; 應用型; 培養方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中、高等教育改革指導思想,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目標、途徑和任務。國務院也起草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3-2020年)》,以探索多種層次和形式的高等職業教育。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這些決定對我國高等教育今后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影響,為了結合這一轉型,論文以會計專業為例對應用型培養方案的制定進行了探討。
(一)因地制宜制定轉型方案
本科職業教育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雖然國內部分高校已經做出了實踐上的積極探索,部分省市對此作出了政策上的引導或要求,但由于缺乏可以遵循的成功經驗,也沒有科學合理的標準,很多方面尚處探索階段。因此,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及不同專業的特點制定應用型轉型方案,既突出學校特色又能滿足應用型轉型的要求。
(二)不能存有功利思想
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張,部分學校辦學軟硬件條件不足,而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應用型轉型的高校會有政策和經濟上的優惠和補助,這就導致部分學校為了能夠享受這些待遇,虛報學校的實際情況,弄虛作假達到所謂的“應用型標準”,這種做法危及多數人的利益,必須嚴令禁止,查出后應給予嚴厲的處罰。教育本身屬于公益事業,個人認為不能像企業那樣追求利益最大化,轉型對學校的發展是一個機遇,部分學校應充分認識到這一契機,利用自身優勢抓住機遇,走上長久的發展之路。
(三)考慮不同專業的差異性
多數高校對應用型轉型的直接認識就是要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認為所謂應用型就是讓學生多學習實踐知識,或者直接送到企業里實習,縮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畢業就可以順利就業。個人認為盲目追求實踐課程比例是不可取的做法,不同專業應區別對待,有些專業偏重理論,因為沒有相應的理論知識,實踐根本無法進行,比如會計專業,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會計理論基礎的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做什么。因此,應用型涉及制定培養方案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專業的差異性,不能搞一刀切,避免極端行為,最終導致教育改革變味。
(四)放開對培養方案的政策性規定
現有培養方案體系體現了國家教育部對高校培養方案制定的一些政策性規定,比如對課程設置規定了必須要開設的課程,課程體系各模塊占的學分比例等,這些硬性規定導致應用型轉型在制定教學計劃時缺乏必要的靈活性,課程體系調整空間受到限制,建議對于應用型高校的政策適當放開,使得培養方案真正體現“應用型”。
(一)扎實的理論基礎
會計學科本身具有“理工科”性質,沒有相應的理論基礎知識,就無法從事具體工作,實踐的基礎是首先要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再通過校內開設的實踐課程,縮短與實際工作的差距,然后到用人單位進行實踐。所以,會計專業學生要有牢固的專業基礎知識才能進行實踐環節的鍛煉。
(二)較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理論上看,會計專業的學生除了具有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有管理、經濟、營銷、法律等相關學科的知識,部分企業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懂會計,他實際上不懂會計”,會計人員應是綜合性的人才。實踐上看,大學生應該全面發展自己的各種素質和能力,從為人處事到業務能力,從學習能力到適應能力都要求全面得到發展。
(三)掌握會計電算化
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使傳統的會計核算方式發生了變化,為了適應企業信息化的要求,大學生應熟練運用財務軟件進行日常業務的處理,從日常繁瑣的記賬、算賬、報賬中解脫出來,提高效率,把重點放在信息分析上,進而給相關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決策依據。
(四)良好的品德和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
由于中國家庭的特點和家庭教育的原因,加上成長環境的一些影響,當代大學生普遍表現出自我、缺乏責任心等特征,導致德育方面的欠缺,在用人單位連基本的人際關系都難以維持,基本的責任心都缺失。德育似乎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第一重點,部分企業在選人上,已經把品德放在了第一位,知識不足可以后天培養,一個品德不好的人,能力越大對企業危害也越大,會計和錢打交道較多,如果品德不好,可能犯經濟錯誤。另外,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也至關重要。會計工作要經常處理一些很繁瑣的細節性問題,這就要求會計工作者要有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具備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夠并愿意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好。
培養方案包括的內容較為全面,論文主要探討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建設兩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
現階段,我國各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是: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會計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定位導致多數高校培養方案大同小異,難以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結合應用型的改革方向,考慮應用型轉型的要求和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制定出會計專業的應用型培養目標為:以社會經濟需求為導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會計學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會計、審計、稅務、財務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在企、事業單位及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學科專業領域相關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能力要求制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1.公共課程。按照國家教育部對公共課的要求,會計專業設置的公共課程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勢與政策,大學英語綜合,大學英語視聽說寫等。為了滿足學生考研的需求,在公共課中可以開設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等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在大學第一、第二學年開設。
2.學科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分為學科基礎必修課和學科基礎選修課。①學科基礎必修課。這部分課程設置主要體現學生知識面寬的要求,使會計專業的學生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會計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課程設置為:經濟學,基礎會計學,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中級會計學,財務管理,管理學,經濟法等。通過以上課程的學習,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達到理解或掌握的要求,體現了復合型的培養目標。②學科基礎選修課。這部分課程設置為:概率論與數理統計B(國家教育部要求在三學年上學期開設),國際貿易理論,貨幣銀行學,金融學,管理會計,財經應用文寫作,市場營銷學,財政學,組織行為學等,這些課程可以使學生對會計相關領域有所了解,體現了寬口徑的要求。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只需達到要求學分即可。
3.專業課。專業課也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①專業必修課。這部分課程體現學生專業能力強的培養要求,主要開設課程有:商務經濟統計,稅法,成本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財務報表分析,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學,稅務籌劃與納稅會計等。這些課程的學習需要建立在相應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體現了培養高級人才的目標。②專業選修課。課程設置為:證券投資與期貨,國際會計,資產評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企業會計制度設計,涉外會計實務,財務案例分析,小企業會計,預算會計,金融企業會計,文獻檢索與利用等,學生只需修夠需要的學分即可,這些課程是會計專業的延伸課程,有利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為將來的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三)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是體現應用型的重點,根據學校特點,實踐課程分為校內實踐課和校外實踐課。
1.校內實踐課
對于會計專業來說,校內實踐課是連接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有利于縮小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起到了過渡作用。為了幫助學生考取專業證書,可以開設會計從業資格考前培訓,會計從業資格會計電算化考前培訓上機實踐等課程,其他專業實踐課程有會計認識實習,會計手工賬實習(初級和中級),會計電算化實訓(理論+上機實踐),稅務代理實訓,審計實訓,成本會計,企業經營模擬等實踐課程。
2.校外實踐課
校外實踐課是讓學生真正到工作崗位上去進行實踐操作,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學生對會計的基本理論已經掌握,然后通過校內實踐課程,模擬和仿真現實中的工作實踐,最后通過真正走上實習崗位,達到實踐應用的目的。這方面的課程主要是通過校外實訓基地的建立來實現,實踐完成后,學生自主到企業實習,最后完成畢業設計環節。
高校劃分為應用型和學術型是我國高等教育今后改革的方向,為了更好迎接這一轉型,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和當地經濟發展要求制定轉型方案,由于沒有經驗可循,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實際問題,這就需要高校認真思考,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路,培養方案的制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應和政府、企業一起共同探討培養方案的制定,希望此次改革能夠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呈現新的面貌。
[1]張秀珍,叢蔚.對應用型本科會計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0,08.
[2]高晶,陳國玲.會計應用型本科人才社會需求調查探析[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3.
[3]陳玉榮.應用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06.
[4]熊永忠.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作者單位:張明凱,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汪嶸明,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