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芳
(云南德宏州委黨校,云南 德宏 678400)
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它組織之間的貨幣或有價證券的借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但由于民間借貸缺乏保險和保障機制,隨意性、風險性較大,借貸雙方只有用高利率規避風險,現實生活中民間借貸利率遠遠高于同期銀行利率4倍的規定,為此,民間借貸多為半公開或秘密進行,借貸統計數據除部分準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以外,地下錢莊、資金掮客、自然人之間的借貸難以統計,為金融監管帶來很大難題,也存在巨大的金融風險。
1、借貸主體復雜。從人行、銀監局、金融辦、公安、法院等部門了解到,目前州內民間出借主體既有小額貸款公司(34家)、融資擔保公司(5家)、典當行(4家)、資本管理公司(3家)等具有合法放貸資質的準金融機構,也有“地下錢莊”、“資金掮客”、自然人、公職人員等非法放貸人,借款主體主要是民營企業、個體戶、自然人和公職人員。由于德宏與緬甸之間特殊的地緣、經緣、人緣、幣緣關系,在非法出借人和借款人中均有相當部分的境外機構、企業和人員。
2、借貸規模難以統計。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34家小貸公司發放各種貸款8億多元,融資擔保公司和典當行發放貸款約1億。通過地下錢莊、資金掮客、自然人發放貸款由于多為秘密進行無法統計,但據圈內有關權威人士估算,各種貸款累計數不低于2億。貸款月利率一般在2%—4%,特殊需要時月利率可達6%—10%。出借資金來源主要有公司和個人自有資本金、親情借款等,高利轉貸情況也日趨泛出水面。
3、風險逐漸顯現。德宏的民間借貸雖然規模不大,但由于貸款人主要是小微企業、個體戶和自然人,小、散、弱的特征較為突出,抗風險能力極為脆弱。隨著民間借貸規模的不斷擴大,涉及企業和人員日趨增加,加之經濟整體下行,企業和個體經營處于困境,償債困難,融資風險逐漸浮現。在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網絡信訪件中已有因民間借貸糾紛引起的金融信訪,有因資金鏈斷裂而引起員工和客戶集體上訪、討薪跳樓、老板“跑路”等惡性事件,加劇了和諧德宏建設的難度。
一方面,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大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珠寶、紅木、邊貿等藏富于民產業的大力發展,造就了一批富人乃至富豪,民間資本積累日漸雄厚。近年來,房市低迷、房市泡沫縮水、股市震蕩不斷、銀行利息較低、珠寶紅木價格回歸理性,大量民間資本無法尋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另一方面,德宏企業95%以上屬于小微企業,而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主要流向大型國企、地方政府、高科技企業,大量中小微民營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部分房地產業、建材業、采礦業、木材加工業、邊貿業、道路建設承包商等為緩解資金壓力,不惜向民間借貸。特別是在糖、硅、房產、農產品、珠寶、紅木家具等產品價波動大,經濟整體下行壓力持續增加,境外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民間借貸迅速由農村向城鎮、個體向組織、分散向集聚、生活向生產、小額向較大額轉變,甚至有機構和人員通過民間借貸籌資集資投向股市、期貨、高利貸等投機領域賺“快錢”。
不少出借人法律知識和金融知識缺乏,對國家不保護高利貸的國際通行慣例認識不足,對國家法律和境外對高利貸的規定缺乏深刻認識,只考慮高利回報,對市場經營風險、借款人的信用情況和履行能力缺乏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在個人財產實名登記不健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盲目相信借款人出具的房產證、土地證、林權證、股權證等抵押質押物。在州法院審理的民間借貸案件中就有一證多押、假證抵押的情況。相當部分出借人是通過不具有合法金融中介職能的地下錢莊和資金掮客借出資金,對資金的用途及其效益不得而知,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完全寄托在地下錢莊和資金掮客的“江湖信用”上,當出現債務糾紛時常常通過“黑道”追債,也有部分出借人造勢借勢聚眾上訪,力求通過給政府施壓達到追回欠債的目的。
當前民間融資多頭監管和監管缺位問題較為突出,地方借貸類準金融機構的審批、監管分別由金融辦、商務廳、工商局、工信委等部門負責。比如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由各地金融辦監管,投資公司和中介機構歸工商部門管理,而典當行由商務部門監管。多頭分散管理使監管長期缺位,擔保、中介、小貸等機構紛紛“不務正業”,違規吸存放貸。“多頭監管”無法統籌、職責不清、相互推諉的弊端,導致民間借貸混亂無序、異化發展,不少融資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準金融機構以高出銀行存款利率的回報率吸收民間資金或“搬移”銀行存款,高利轉貸賺取利差。對地下錢莊、資金掮客等非法放貸人在制度或政策上并無特別的禁止和限制條款,往往是針對一些特殊現象進行清理和整頓,對出借人缺乏制度性、持續性的窗口指導和風險提示,民間借貸地下活動形式多樣、暗流涌動、潛在風險大。
2013—2015年上半年,全州民法院受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分別為167件、186件、158件,受案與同期相比分別增長9.1%、11.38%、79.55%,涉案金額分別為2301萬元、12585萬元和2476萬元。企業作為被告占40%左右,其中70%的案件均被申請了財產保全,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巨大影響。加之人們通過網絡、微信等新型媒體加以傳播和渲染,給某些企業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銀行收縮貸款、投資者信心降低,合資人撤資,對部分產業造成了嚴重打擊,各縣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爛尾樓”、擱置廠房、堆積木材、員工撤離等現象。對于正處于主動服務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重大機遇期,與全省和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攻堅期,建成橋頭堡黃金口岸和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關鍵期的德宏而言影響深遠。
民間借貸案件高發引起的民間借貸風險向正規金融體系傳遞和蔓延,傳導金融風險,形成惡性循環,威脅地方金融安全。一是部分銀行工作人員在高利誘惑下違法挪用國有資金投向民間借貸市場;二是部分企業在高利誘惑下違法將銀行貸款轉貸于民間借貸市場;三是大部分小微企業采用銀行貸款與民間借貸兩頭融資,民間借貸風險一旦暴露,受民間借貸影響而停業、破產企業的銀行貸款極易轉化為不良金融債權,形成惡性循環危及區域金融生態。
當前民間借貸中存在大量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涉及人數多,不少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職工也參與其中,他們雖然不直接出面,卻能夠掌握很多案件尚在處置過程中的信息,煽動力與破壞性更強,一旦民間借貸崩盤,這些公職人員通過幕后操盤、指使群眾聚眾上訪,引發大量信訪群訪問題,不利于社會穩定和債務化解。隨著資金鏈斷裂,許多債務人承受不了巨額債務壓力而“跑路”、“自殺”,引發債權人集體恐慌,紛紛索債,一時間兄弟反目,朋友翻臉,昔日的親人、朋友、同事對簿公堂,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喪失,社會信用整體下降。同時,部分債權人通過搶奪、綁架、脅迫等暴力方式討債,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此外,一些負債企業一旦停工、倒閉,容易引起工人、放貸人、供貨商集體討債,甚至誘發群體性事件。
我國現行法律將民間借貸合法范圍限制在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非金融機構法人之間。以自然人或企業法人為主體的投資性民間借貸不為法律認可,一部分非法的“地下錢莊”、“資金掮客”便承擔起牽線搭橋、吸儲放貸、從中漁利的中介功能,這樣容易積聚風險、誘發危機。為此,一是承認職業放貸人的合法地位,制定《放貸人條例》,承認職業放貸人的金融從業者主體地位,允許自然人和法人均可以申請牌照從事放貸業務,并對其準入、準出、業務經營進行嚴格的監管。承認職業放貸人的合法地位,將為民間資本流動提供了廣泛而合法的渠道,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是有條件承認企業間借貸合法。依據我國現行立法,禁止企業之間進行資金拆借,企業借貸合同違反有關金融法規,屬于無效合同。司法實踐中,大量企業通過虛假貿易、名義聯營、名義投資等形式合法行為規避上述法律規定,這些規避法律行為嚴重損害了法律權威。為有效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在堅持借貸資金自有、借貸目的應急性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借貸規模,在強制登記條件下可以承認企業之間借貸合法。
治理民間借貸如同治水,應當趨利避害、以疏為主。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不僅有助于深化金融改革、建設好民營金融創新試點先行州,而且有利于盤活民間資本、規范借貸行為。為此,一是破除民間資本投資的行業壁壘。目前德宏經濟社會發展雖然機遇疊加,但由于受基礎薄弱、經濟出現新常態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習總書記在考察云南時要求我們:要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州委也確定了建設沿邊特區、開放前沿、美麗德宏的發展戰略。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德宏而言,保持必要的投資規模,仍然是穩增長的關鍵環節。所以,應當繼續加大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激勵力度,破除民間資本投向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的種種壁壘,實行政府補貼、健全投資體制、實施稅收優惠等政策,為民間投資暢通合法性制度性的出口。二是創新民間借貸組織。在承認職業放貸人的合法地位之外,大力發展民間借貸投資咨詢、網絡借貸平臺等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信息對接、規范交易等優勢;規范整頓融資擔保公司、典當行、農民資金互助社等準金融機構,促進其規范經營、良性發展。三是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正規金融。引導民間資本以控股形式進入富滇銀行、農村信用社、南屏農商行等正規金融機構,探索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同時,鼓勵州內正規金融機構加大業務創新力度,豐富個人理財產品、開辦個人委托貸款業務,為社會閑散資金提供投資機會。
一是結合德宏民間金融發展現狀,現階段仍然由州金融辦牽頭統籌監管工作,負責對區域內各種借貸類準金融機構進行業務指導、經營約束、監督檢查、違規處理,處置和應對民間借貸突發事件。同時,形成由工商管理局、工信委、商務局等多部門協同監管的綜合監管體制。二是加強行業自律監管。建立健全小額信貸協會、信用與擔保業協會、典當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發揮行業協會自律監管功能,實現行業協會組織紀律、市場規范及道德準則的有機統一。三是加強個人資信管理,加強征信體系建設,通過管理個人資信來減少債務風險。提升目前銀行等機構已有征信系統的社會服務功能,精簡手續、提高效率,為個人資信查詢提供便捷服務。
一是由金融辦運營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一方面有助于增強民間借貸登記的公信力,提升登記備案的社會接受度;另一方面也便于金融辦對于民間借貸資金規模、資金流向、利率水平進行監測、統計,并為民間借貸的風險防控和監管決策提供有力依據。二是通過民族區域自治立法明確民間借貸登記的法律效力。根據民間借貸的不同種類,實行登記效力的區別對待,對于農業生產、生活消費等民事借貸實行自愿性登記;而對于生產經營、商事流通等商事借貸則實行強制性登記,同時明確規定登記債權具有優先受償權,以提升借貸登記的積極性。三是借助各種媒體對借貸登記進行廣泛宣傳和積極報道,使借貸雙方均認識到借貸登記的積極意義,讓民間借貸登記備案深入人心,廣為接受。
一是由金融辦承擔監測職責,在全州范圍內建立州、縣市、鄉、行政村四級統計監測體系。二是選擇有代表性、規模較大,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民間借貸狀況的企業作為重點監測對象。對民間借貸的規模、區域分布、資金來源與流向、市場利率、流動性狀況等進行重點監測,以便分析民間借貸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三是在全州范圍內設立一定數量的監測點進行民間借貸的動態監測分析,以便及時發現當地民間借貸呈現的新特點、存在的新問題和潛在的新風險,及時研究制定相應對策并進行風險提示,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
一是由地方黨委政府牽頭成立危機處置中心,統籌協調危機處置各種事宜,形成部門合力、調動社會資源,采用債權申報、資產核查、重組整合和統一發布信息、加大宣傳力度等穩定人心的行政手段,將危機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二是制定應急預案,防控危機擴大。一旦出現公司或個人“跑路”、“自殺”或轉移財產的情形,立即啟動預案,成立專案組,及時展開工作,確保及時、有效控制危機。三是嚴禁公職人員從事民間借貸。組織相關部門對公職人員參與民間借貸活動進行專題調研,及時出臺相應規范,嚴禁公務員以營利為目的進行高利放貸或擔保活動,對于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要依照有關法律、政策從嚴懲處。四是加強與電視臺、報社、網絡等媒體的法制宣傳合作,引導公民加強風險防范意識,增強民間借貸活動參與者的法律意識;提高企業和群眾對非法民間融資活動的識別能力,大力宣傳民間金融知識,力爭從源頭上進行對民間借貸風險進行防范。
[1]植鳳寅:從緊貨幣政策下的民間融資[J].中國金融.2008(13).
[2]葉檀:民間借貸中介服務的法律規范[J].新民周刊.2012(16).
[3]經濟參考報:民間借貸長期“地下運轉”危及金融生態2014.9.22.
[4]內蒙古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民間借貸法律規制”課題組:后金融危機時代民間借貸綜合治理的完善建議.2014.6.
[5]資本之鷹:《借貸全集》廣東經濟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