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夫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重慶 401120)
企業在跨國跨境并購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風險種類比較多,按照一定的標準,跨國跨境并購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風險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市場準入法律風險是每一個并購企業都需要面對的,是并購企業首先需要面對的法律風險,因此,市場準入法律風險對于并購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市場準入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在東道國進行并購企業時只能在規定的市場區域進行并購,一旦超出規定的市場區域則是違法的。
在跨國企業經營過程中是東道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研究和關注的重點。一旦東道國確定跨國投資者有壟斷的嫌疑,會立即進行反壟斷調查,采用相應的反壟斷措施,這會極大地影響到跨國企業的自主經營權,也會阻礙到跨國企業的長遠發展。
外匯融資管制主要是指企業在跨國并購過程中,企業的外匯匯入匯出、融資貸款方面要受到東道國法律的監管。中國企業進行跨國并購時,外匯將要接受雙重管制,既要受到東道國的法律監管,還會受到中國的法律監管,因此,中國企業的外匯融資管制的法律風險比較大。
知識產權法律風險是指企業的專利、商標等將要受到相關的法律保護,但也可能因為東道國的知識產權法律不健全、企業對知識產權不夠重視,則可能導致法律風險。
勞工糾紛是指目標企業所在國的員工在員工招聘、解聘、薪酬待遇、社會福利和員工養老保險等方面與并購后的企業存在爭議。
保險法律風險主要指企業在跨國并購過程中,沒有對企業進行投保或者投保不利而產生的法律風險。這其中有國內保險企業保費比較高、國外保險機制不健全等原因,企業對投保不夠重視也是主要原因,這些導致了保險法律風險的產生。
環境污染法律風險主要指企業在跨國并購后,企業不太了解東道國的環保法律或者不夠重視東道國的環保法律而產生的環境污染法律風險。
稅收法律風險主要指企業在跨國并購后,由于東道國和中國的稅收法律制度差異比較大,使得并購后的企業面對重復征稅的情況,產生了稅收法律風險。
企業在跨國并購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風險比較多,這些法律風險的產生原因也比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不對稱。由于中國企業對中國的法律比較了解,對這些法律風險的防范意識比較高,也能夠得到中國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所以。中國企業基本上不存在中國的法律風險。但是對東道國的法律則不太了解,如果不聘用當地的律師來了解東道國的法律,將很容易產生分歧,可能會給公司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此外,由于一些東道國的法律不太健全,有些法律條款比較模糊,這可能會給并購企業帶來較大的法律風險。
2.不夠重視法律風險。不夠重視跨國并購的風險是導致跨國并購法律風險產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跨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沒有聘用中立機構進行相應的可行性研究,忽視了法律風險。
3.其他風險。很多方面的風險都可能轉化為法律風險,包括政治、文化等等,其中以美國為例,不斷地干預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導致了法律風險的產生。
針對前文我國企業在跨國并購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能夠防范跨國并購法律風險:
目前我國的跨國并購法律制度還不健全,存在很多問題,應該建立健全跨國并購法律制度,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其具備比較完善的跨國并購法律制度,主要涉及到外匯管制、涵蓋稅收優惠、監管審批、投資擔保等方面的內容。此外,還應該統一制定健全的《海外并購法》,堅持合作共贏、全球戰略布局的基本原則。使得法律的操作性比較強、實施成本低、通俗易懂、適用廣泛等。同時還應該建立健全《海外并購稅收法》、《海外并購保險法》、《海外并購外匯法》、《海外并購外匯法》及《海外并購中介法》,很好地處理和其他法律的銜接,不能夠違反WTO)的要求。
完善跨國并購的管理機制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不斷優化政府的職能。應該合并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商務部兩大部門,因為他們在審批的流程和程序方面比較相似,核準的權限也比較相似,極大地浪費了行政資源;(2)構建備案制為主、核準制為輔的審批機制,這樣能夠更好的做決策;(3)不斷提升并購審批管理機構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目前我國的跨國投資保險的險別和承保的主體范圍非常有限,不能夠滿足海外保險市場的要求,應該不斷完善跨國并購的保險制度,應該將政策性風險、海盜險、工程險罷工險、騷亂險等新型險別擴充到保險中,這樣能夠極大地保障我國并購企業,進而降低他們在并購過程中的法律風險。
首先應該完善目前的銀行結匯制度,逐步放寬跨國投資并購的限制,結合外匯供給和需求的市場規律,逐步將強制結匯改革成自愿結匯的用匯制度。同時應該構建出比較高效的外匯匯出審批體制,培育和扶持一些全球知名的集團財務公司,不斷拓寬他們的籌融資和吸納資金能力。
為了降低并購的風險,應該扶持海外并購的中介機構快速發展,國家可以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專門設立一部分資金來支持這些機構的發展,充分發揮其作用,比如為海外并購企業提供的預測風險強度及可行性報告等,雖然支持上述機構的發展,但是也要嚴格監督其運行狀況,謹防提供不實的信息影響并購企業的信譽。
我國目前的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中已經成為第二,在海外并購及吸引外資方面的發展也保持著良好的趨勢,但是我國在國外的各個大使館還僅僅發揮著傳統的作用,比如外交保護、達成友好發展協議及國家間交流等,在搜集相關國家的經濟財政政策、法律環境及行業發展狀況等方面的作用非常薄弱,除此之外,我國的高校及立法部門等機構也可以在學術交流和立法等方面加強合作,共享信息和情報,這樣對于雙邊的成員企業及經濟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人才的培養對企業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國家應該扶持那些專業技能水平高并且精通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可以定期選拔一批有潛力的優秀人才到國外進修重點培養,這樣就可以挑選一些精通海外并購發展的優秀專業管理人才來協助企業海外并購的實施。
我國目前有很多企業在美國上市,但由于美國審計的嚴格,一些企業陸續的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警告,要求其嚴格的再次核實審計和財務報表,來保證不存在財務造假或者欺詐犯罪,這樣一來前幾年在美上市企業推出的非常火的“概念股”幾乎變成了“垃圾股”,美國的金融市場非常繁榮,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向往著在美國投資上市,但由于美國對上市公司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使得很多企業為了上市而走向極端,不惜一切代價采取虛假申報,報表造假等違法行為,在中國的企業中也不能排除這些行為。
中國的企業在美國上市之前所采取的審計及會計準則是與美國有差異的,這樣就會導致許多在中國合法的報表在美國就會被調查。而我國的立法機關可以參考美國的財務制度,依照會計企業化的原則,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出可以與美國的財務會計制度相銜接的法律法規,除此之外,我國也可以與歐美國家的財務部門協商合作,爭取能夠達成相互承認彼此的會計準則的合作協定,以此來降低因國家間會計制度差異而帶來的企業之間并購的風險,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出現對并購企業進行雙重征稅的情況,我國也應該與牽涉到的國家簽訂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目前已經與一百多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議,而且大部分協議簽訂的都比較早,協議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吸引外資方面,很少甚至幾乎沒有涉及到保護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內容,但是有利的是,近些年我國與一些國家根據發展狀況和國情又重新簽訂了新的雙邊投資保護協議。在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下,我國應該加快與歐美等國家的雙邊協商合作,爭取在投資并購等方面得到更多的突破,比如市場準入、貿易自由化及爭端解決等方面,抓緊完善現有的雙邊投資保護協議。此外我們還應該充分的借助亞太組織、世貿組織以及亞洲論壇等高端平臺,積極的加入到推動跨國并購的審查、申報和管制等的活動中去。
最近幾年,我國的企業在轉向海外市場時心態比較浮躁,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尤為明顯,雖然企業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海外投資是正確的,但是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在重大決策面前不夠冷靜和客觀,目光短淺,認為只要花錢就能夠占領市場,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科技和核心技術才是占有市場的保證。一旦企業取得了關鍵的核心技術,應當立即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因為核心技術不是花錢就能買到的,企業也應該放棄花錢來買品牌的想法,而是應該想方設法的清除研究核心技術的障礙,關注最新技術的發展方向。
除此之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旦確定,不管以后會不會在海外進行投資并購,一定要在進行海外并購前注冊商標并且申請專利,盡管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知識產權的保護,也要盡快的把技術轉變為現實的產品投放到市場中。
[1]芻毅.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與防范的法律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0:26.
[2]朱義坤.我國企業海外并購法律環境問題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0:31.
[3]朱玉林.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主要障礙及對策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5):42.
[4]向雅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風險防范的法律對策[J].特區經濟,2008年(6):97.
[5]楊光化.競爭法與競爭政策之國際合作[J].公平交易季刊,2002(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