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靜靜
(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1)
在我國關于城鎮化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初才受到逐步重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城鎮化的內涵更加豐富。目前,城鎮化的定義各色各樣,甚至就城鎮化一詞本身就有多種叫法,如城鎮化、城市化、都市化。而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概念被提出,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和傳統城鎮化是有著本質區別的,首先是發展背景的差異,傳統城鎮化是基于計劃經濟體制而提出的,本身就有著很多缺陷,新型城鎮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提出的,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要求城鎮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城鎮化追求的發展方式是建立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之上,而傳統的城鎮化則以發展城市為主,缺乏城鄉的協調發展。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北部,黃河上游,土地面積45.37萬平方公里,甘肅歷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與陜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省、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及蒙古國等相鄰或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發源地。甘肅地形復雜,地貌多樣,高源、河谷、平川、沙漠各類地形齊全。全省地形狹長,山地和高原是其主要地勢特征,地廣人稀,較為干旱,大部分地區缺水嚴重。生活方式以農耕為主,工商業落后。改革開放給甘肅的城鎮化帶來了發展機遇,經濟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城鎮規模不斷擴張。甘肅省城鎮化發展大約超過了幾個階段:
解放初,甘肅省的城鎮化率約為2.3%,經濟發展十分落后,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與發展,甘肅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到1978年,甘肅城市人口突破26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9%。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甘肅城鎮化發展逐步走上正軌,其城鎮化發展速度與經濟發展基本協調。1985年甘肅省有地級市(州)13個,包括蘭州、嘉峪關、金昌、酒泉、臨夏、張掖、平涼、白銀、西峰、天水、武威、敦煌和玉門,有6市是于1982年重新成立(金昌、臨夏、酒泉、張掖、白銀和敦煌)。這一階段甘肅省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城鎮人口從269.44萬人增長到496.25萬人僅用了12年,而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甘肅省的城鎮化發展已具雛形,這一時期的城鎮化為后期城鎮化的調整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20世紀90年代,因自然災害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甘肅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工業幾乎停滯不前,進而影響到甘肅城鎮化建設,表現出發展減緩的特征。雖然1997年甘肅也成立了合作市,但是也沒能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這一階段甘肅省城鎮人口由22.27%增長到24.01%,10年僅增長了不到2個百分點,可見城鎮化進程速度明顯下降。
2000年1月國務院成立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針對西部地區的發展,提出將東部沿海剩余經濟發展能力作用于西部地區,2000年3月西部大開發正式啟動,同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會議提出發行14億元的長期國債用于進行西部大開發,以促進東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同時還強調“要落實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提高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關系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團結,關系區域間協調發展以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完成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部署后,甘肅的經濟發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動,在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生態保護等方面都有了突出的改進,甘肅城鎮化建設同樣受西部大開發影響而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甘肅于2002年撤銷西峰市而立慶陽市,次年設定西市和隴南市,使甘肅省增加到14個地市(或州)。而城鎮人口也由2001年的618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1080萬人,年均城鎮人口增加給35.5萬人,增速高于年均人口增速。城鎮化比率也由2010年的24.5%提高到2014年41.4%,增長了16.9%,年均增速1.3%,當前甘肅城鎮化進程仍處于調整發展階段。
從甘肅省的城鎮化建設過程來看,在城鎮的設立上,因地理環境的制約,所以城鎮的設立基本都是依水而立,城鎮基本上集中在甘肅省的河西和隴中地區,這種地理環境的限制使甘肅區域內的城鎮分布十分不均衡。由于甘肅城鎮在地理分布上不均衡,所以甘肅城鎮化進程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例如城鎮人口以及農村地區產業的集聚困難,經濟發展受限。根據非均衡發展理論,甘肅的這種城鎮分布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發展快的地區有著較好的發展條件,發展會越來越快,而發展慢的地區受各種限制,發展也會更慢。因此,為了緩解地區間的不協調,縮小地區間的差距,甘肅在隴南和隴東地區都設立一些新的市鎮,而這些措施也促進了甘肅城鎮化進程的推進。
城鎮化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甘肅金融業對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轉移、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都有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是能夠提供的支持還十分有限。首先,人口轉移支持。目前甘肅金融業對新型城鎮化有支持的機構主要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而其中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向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貸款最多的機構。其余幾家機構提供貸款份額不高,但提供的貸款額度基本保持逐年增長。這些金融機構給甘肅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其次,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城鎮化建設必然是與產業結構調整共同進行的,甘肅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業人口比重不斷下降,但是第三產業的發展才是最能吸納勞動力的產業,但是第三產業往往是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給予的扶持往往較少。第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甘肅省城鎮建成區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達到700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地覆蓋率也不斷提高,達到34%,但是因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耗資大,周期長,成本回收慢,所以金融機構的支持較少。
[1]劉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J].北方經濟,2012,24:94-95.
[2]鄧祥征,鐘海玥,白雪梅,趙濤,李勇,王苗.中國西部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0:24-30.
[3]呂可,趙楊.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商業銀行集團金融產品創新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06:69-73+160.
[4]李長亮.中國西部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探索[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