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周中林 李 沛
(1、長江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3
2、湖北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湖北 荊州 434023)
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2014年9月12日,《國務院關于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標志著長江經濟帶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相較沿海和其他經濟帶而言,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今后我國經濟增長最具潛力的地區。湖北省作為長江經濟帶中的重要一員,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能更好地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發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湖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1)區位優勢。湖北位于長江中游,地處我國中南部,北接河南,東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是東部沿海與西部內陸的結合部,在長江經濟帶區域中有著特殊的交通區位優勢。一是高速公路發展迅速。湖北省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公路網,高速公路有京珠高速、隨岳高速、二廣高速干線、漢宜高速、繞城高速公路等,布局合理、輻射周邊、暢達全國、便捷通暢。二是鐵路干線四通八達。湖北境內的鐵路線有京廣線、京九線、襄渝線、漢丹線、焦柳線、長荊線及宜萬線,高鐵有武廣客運專線、石武客運專線、滬漢蓉鐵路大通道等。三是優越的航道條件。長江干流橫貫全省1061公里,內河航運發達,湖北省一半以上縣、市處于長江、漢江兩大水運干線上,長江航運物流使湖北能夠集散來自全國的物品,成為全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及國際貿易的重要窗口。四是民用航空事業發展迅速。武漢天河機場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航空港,此外,還有宜昌三峽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等,航線通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公鐵水空四位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湖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資源優勢。礦產資源:種類多、冶金礦產豐富,主要礦產資源集中度高;水力資源:居中國第4位,長江由西向東橫貫全省,淡水湖泊眾多,有“千湖省”之稱;科教資源:湖北省科教事業發達,擁有豐富而廉價的人力資源,通過引進長三角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可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旅游資源:擁有多個國家級5A景區,可滿足大眾不同的旅游需求。
(3)產業優勢。湖北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鋼鐵、汽車、食品、化工等傳統產業基礎較好,產業就業吸納能力和配套能力較強,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可實現優勢互補。
(1)體制差異較大。長三角地區市場經濟體制發達,法制基礎健全,但內地各省還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存在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等問題,妨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利于資源跨區域優化配置。長江上中下游在政府管理方式、企業行為方式和人們思維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比較大的體制差異,與形成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要求還不適應。
(2)經濟發展水平不一。長江經濟帶覆蓋范圍廣、面積大、人口多,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梯度性差異,從國內生產總值的比較來看,各地經濟實力的差距較大,湖北居于中游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較易產生合作意愿,但同時也會影響利益的分配。
(1)城市、區域間的競爭激烈。長江經濟帶建設,在為湖北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區域間、城市間激烈的競爭。湖北雖然可以在長三角擴散效應下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但短期內也可能受到長三角的強力沖擊,出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以及企業等在一定時期內向長三角集聚的趨勢。
(2)維護生態安全責任重大。雖然湖北省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但有些資源都是不可再生資源,或短期內難以再生資源。經濟的加速發展必然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湖北長江經濟帶資源保護難度加大,生態安全面臨挑戰。
(1)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機遇。緊抓國內外產業轉移機遇,依托湖北省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在充分考慮資源、生態等方面承載能力的條件下,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創新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2)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積極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依托“得水獨厚”的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沿江產業帶,加強與周邊區域的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助力湖北經濟發展。
湖北正處于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階段,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可以加強與區域內各成員的交流與合作,與川渝資源優勢互補,可以承接長三角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把湖北最有優勢的產業向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各方開放。因此,湖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既有利于繁榮長三角,提升川渝,又有利于增強湖北的經濟實力。
湖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需要政府做好頂層設計。首先,精準定位湖北在長江經濟帶中的地位,充分利用中部優勢,主動對接東部發達地區,實現產業轉移,加強與西部地區的合作,實現優勢資源互補。其次,增強合作意識,破除狹隘的地方利益觀念,積極倡導建立各省市主要領導定期會晤機制,通過改進雙方之間的關系來實現共贏,如相互參股、信息和資源共享、開發利用新資源等方式,將市場做大,有效降低成本,使各方均獲益,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最后,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對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決策領導和公共服務職能,切實提高行政效能。
合作共贏是共同發展的基礎,湖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應堅持互惠互利原則。長江經濟帶區域內成員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資源、技術、產業等方面又各有所長,因此,湖北省應在已有的區域經貿合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這一大平臺,與區域內各其他成員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此外,湖北省可設立專門的區域合作機構,成立區域合作領導小組,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扎實有效地推進與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服務作用,加強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與銜接。
湖北省融入長江經濟帶,要加強與區域內其他成員在基礎設施上的合作,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加快區域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城市之間的快速干道建設。做大武漢航運中心,充分挖掘長江干支流的航運潛力,與重慶、上海航運中心實行對接,實現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的聯動發展,滿足各地區經濟發展、物資流通的需要。建設完整的長江兩岸東西向鐵路干線及發達暢通的沿江高速公路,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溝通東西向聯系的作用,使長江港口與腹地之間形成便捷、高效、暢通的聯系。
湖北省要充分發揮區位、人才、科技、文化等優勢,積極推動產業合作,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武漢要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輻射帶動全省產業發展;襄陽、宜昌、荊州等城市要加強汽車、裝備制造、化工、紡織、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的分工協作,提升產業競爭力。二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園區。將產業園區作為融入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平臺,探索與發達城市共建產業園區,實現資源整合、聯動發展。三是增強產業合作能力。積極推進本土企業與省外優勢企業聯合、重組,實現產業鏈發展;做大做強本土配套協作企業,增強產業集群效應。
保護好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已成為長江經濟帶建設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長江流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因此長江上、中、下游必須通力合作,達成共識,樹立生態觀。處在上游的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要努力保護好自然環境,建設起上游的生態屏障;處在中游的湖北省應大力配合,在發展的同時注意環境的保護,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處在下游的上海、江蘇、浙江應給予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生態保護法規與標準體系,對區域內各成員形成約束力,促使其自覺向生態轉型。形成合力治污的工作聯動機制,哪里有污染,哪里就有大家共同行動的身影,集思廣益,互幫互助,真正做到生態環境一體化。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大眾媒體不僅要及時曝光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還應向廣大群眾傳播環保知識,使其自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實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是當前湖北省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湖北省應積極搶抓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機遇,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強區域內各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創新利益協調機制,實現共享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硬件投資環境;深化區域產業合作,聯手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共建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探索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
[1]段進軍: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思考[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1).
[2]孔祥杰: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5.
[3]馬林、楊玉文:區域經濟合作理論與實踐及其對東北區域合作的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07(5).
[4]楊蓮、付恒:論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協調機制構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