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偉,苑苗苗
(浙江師范大學a.經濟與管理學院;b.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產業轉移的經濟社會本質探討
陳建偉a,苑苗苗b
(浙江師范大學a.經濟與管理學院;b.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產業轉移的經濟社會本質極其豐富,不僅是產業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下的經濟運動過程,更是一個資源的優化配置,資本、勞動力與技術的空間運動,以及社會資本網絡轉移與重建的過程。而伴隨產業轉移現象日益復雜化,其經濟社會本質也在不斷地豐富充實中。
產業轉移;經濟社會本質;協同發展
產業轉移作為經濟活動的空間運動形式,對于優化產業空間結構有著重要作用,對促進產業升級亦有重要意義。從經濟發展過程來看,產業轉移現象始終伴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中,往往會成為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轉折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沿海地區開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現了沿海地區經濟的騰飛。而在當下,沿海地區已步入后工業化時期,亟需進行產業轉移,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空間,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亦會大大加速其工業化進程,對于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對于產業轉移,普遍認可的一種觀點是:產業轉移是指產業由某些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些國家或地區,是一種產業在空間上移動的現象。[1]但這一表述只是從地域或空間角度對產業的空間移動加以描述,而忽視了產業轉移的資源、資本、勞動力乃至技術與管理、社會資本網絡的轉移本質。筆者認為,產業轉移并不單單是涉及時間和空間維度的經濟運動過程,[2]更是一個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與轉移,資本、勞動力、技術與管理的空間運動,以及社會資本網絡轉移與重建的過程,而這些又是相互矯揉在一起,難以分離的。
為了獲取規模經濟效益以及范圍經濟效益,產業在空間上往往表現為集聚在某一區域。而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天生是一對孿生兄弟,產業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便會產生擠出效應,由于集聚區內非貿易品價格居高不下、地租上升、環境污染等擁擠成本,造成產業擴散的離心力。離心力的作用促使某些相關產業脫離該產業集聚區,轉移到新的地理區位。[3]產業轉移是產業區位的變遷,也即是資源在空間上的重新配置。而資源在空間的重新配置,對于承接地、轉出地及轉出產業而言,都有莫大的意義。
(一)承接地資源配置
產業承接地一般是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處于工業化初期或者還未發展起大規模工業。這些地區一般是土地和能源價格相對低廉,資源比較豐富,環境治理成本較低,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通過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發揮相對優勢,促進工業化的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轉出產業亦可利用成本優勢,推進技術進步、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的升級。
(二)轉出地資源再配置
對于轉出地來說,多已是步入后工業化時期,亟需進行產業轉型升級。而產業轉型升級必然是要落實在具體的空間上。但由于土地、能源及其他資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發展所有產業。因此,把當地優勢較弱或已成為負擔的衰退產業遷移出去,以騰出空間來發展相對高端的產業或產業環節,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產業資本是指進入生產領域的資本,對于轉入地的影響,遠高于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產業資本轉移即是指,產業資本在國際或區域內的流動。資本是具有逐利性的,作為流動性最強的生產要素,資本最易于找到最適合的產業和地區。
(一)外商直接投資(FDI)
國際制造業資本向中國轉移的動機主要是看重低廉的投資成本、生產成本和中國的市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制造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制造過程不斷細化,各個生產環節可分割性加強,不同生產制造環節的國際分工更加深化,所以表現為在制造業轉移過程中首先對整個產品價值鏈增值過程、技術或工藝流程拆分成各個更細小部分,然后再按比較優勢原理將這些過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分工。跨國資本轉移的實質便是產業資本以FDI形式流人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跨國公司是國際資本轉移的主要載體.其主要形式主要是跨國并購、新設子公司、外包等。
(二)區際資本轉移
因為土地和自然資源基本上是給定不變的,勞動力增長又相對緩慢,如果技術不進步,即使資本積累速度非常快,由于邊際報酬遞減,資本的回報也會不斷下降。陳大群(2010)比較2004-2008年蘇南蘇北規模以上工業資本的產出發現,5年中蘇北規模工業資產的年平均產出明顯高于同期的蘇南。[4]在市場競爭機制下,產業資本為實現其最高邊際報酬率而流動。產業資本的自由流動,將導致各地區資本收益平均化,達到各地區經濟平衡增長的結果。
(一)促使產業轉移的勞動力轉移
東西部工資的巨大差異是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但由于東部地區生活成本過高,使東部勞工凈收益反倒不如西部地區。故出現了勞動力流向沿海地區的增速逐漸減緩,而勞動力就地流動或向中西部轉移趨勢逐漸加強的現象。李剛等(2008)通過經驗數據分析,發現內地外出打工總人數的遞增速度呈現出逐年放慢的趨勢,表明長期以來無限供給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將發生逆轉。[5]這也是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問題的直接原因。這一現象加重了沿海地
區“民工荒”的問題,使得企業支付給工人的薪酬日益上升,使企業的生產成本日益沉重,加快了企業外遷的步伐。
(二)產業轉移帶動的勞動力轉移
優化后的配送路線全景圖如上圖3所示,與目前的配送線路全景圖進行對比,配送線路明顯要簡單清晰很多。從今往后,集貨到某區域物流中心,大批量運輸首先就降低了運輸成本,其次,某區域物流中心只需將產品配送至各區域內的門店即可,配送距離減少了,配送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
東部產業向內地轉移,在給內地帶來就業機會的同時,還吸引勞動力往中西部轉移。雖然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絕對工資低廉,但由于素質不高,勞動生產率較低,使得平攤到每個產品上的相對工資高于東部地區的勞動力相對工資。[6]故轉入企業更希望招聘從東部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企業通過選擇區位、提供高于一般西部勞動力工資等手段,來吸引東部產業工人伴隨產業進行轉移。
技術轉移就是技術傳播和交流的動態過程,其實質是技術能力的轉移。[7]產業轉移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技術的轉移,技術的轉讓和技術的有效利用與擴散,更是轉入地吸引產業轉移所獲得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收益,這將引導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但亦難以逃脫區域技術創新的“馬太效應”,在進行產業轉移的同時,還存在有為獲取外部經濟效益,研發部門向技術高梯度地區進行轉移的現象。
(一)生產部門轉移中的技術轉移
在生產部門轉移過程中,技術轉移存在著直接技術轉移和間接的技術轉移。
直接的技術轉移,即是指技術將附著于機器設備、技工勞動力等實體轉移從而進行轉移。生產設備、機器的引入,以及對使用方面的培訓指導,使得承接地的生產效率有了較大的提升。
間接的技術轉移即技術外溢,轉移的生產部門,帶給當地企業競爭效應、示范效應,并通過與當地企業的生產聯系、人員流動聯系,向承接地地企業產生了技術轉移和擴散,使得承接地獲得技術進步。這種間接方式轉移和擴散的技術往往技術水平和層次較高。
(二)研發部門的技術逆轉移
在產業往低梯度轉移的大潮中,研發部門卻逆技術梯度轉移,向高技術梯度轉移。主要是因為技術的研發創新,往往受到技術水平、技術溢出以及吸收能力的影響。技術高梯度地區,技術溢出現象明顯,企業可通過吸收技術擴散效應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并進一步提升研發創新效率。而這些能力往往又會由于技術的研發創新而得以提升,使得區際間技術水平差距越來越大,即所謂的“馬太效應”。故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企業的研發部門往往會由低梯度地區轉移到高梯度地區。
隨著產業的模塊化發展和產業鏈分工細化,網絡聯系在現代化生產中的作用越發明顯,既表現為嵌入在產業鏈中的企業生產網絡,也表現為嵌入在社會關系中的企業社會網絡。社會資本是群體內個體間長期互動建立起來的、基于預期基礎上的信任關系,該信任關系能夠通過促進合作帶來合作的收益。[8]
社會資本與經濟、社會政治領域相關聯,社會關系與經濟結果相互影響,而經濟代理人之間的關系及這些代理人的正式和非正式組織能夠提高經濟行動效率,社會資本在生產中的重要性越發明顯。
(一)社會資本轉移
根據楊玲麗(2012)對上海外高橋產業區所做的調研,發現90%的受訪企業不愿意離開長三角地區轉移到蘇北或者內地去,主要擔憂轉入地缺乏如長三角那樣完整的產業配套,其次和當地政府不熟悉,對當地的人情和關系網絡不了解。反映出企業擔憂轉移后難以嵌入轉入地的社會資本網絡。[9]
在這一背景下,產業集群化轉移成為產業轉移的新趨勢。伴隨著產業集群化轉移的推進,使得產業轉移不只是單個企業的轉移行為,更涉及到企業生產網絡以及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等社會資本的轉移。兩地政府合作共建產業園的“組團式”產業轉移、受跨國公司影響的“俘獲式”產業轉移是產業集群轉移的主要表現形式。[10]而社會資本的轉移,使得企業在承接地面對的是與之前一樣的政府官員、商業合作伙伴,使得企業不用擔心被當地政府“敲竹杠”,還可以獲得與轉出地一樣的產業配套服務。
(二)社會資本重建
社會資本的轉移,受到空間的極大影響。轉入地與承接地的距離越遠,則兩地政府越難協調,而愿意跟隨跨國公司進行轉移的企業也會減少。故多數的社會資本轉移發生在省內、區內或是區間較為接近的地區,較遠區間的社會資本轉移則較少。產業轉移的同時,還需重建社會資本網絡。一方面,企業須積極融入當地生產網絡,通過轉移訂單,與當地供應商和客戶建立關系。另一方面,企業要與當地政府、行業協會構建聯系,切實用好承接地政府吸引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并進一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與范圍經濟效益。
產業轉移對轉移區域雙方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對產業移出地而言,通過對衰退產業的對外轉移,衰退產業所集聚的土地、能源、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得以釋放,為其他具有競爭優勢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提供新的生產要素,實現資源的再配置,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業承接地由于外部先進產業的移入,拉動了地區經濟發展,但更加重要的是實現了產業的升級。因為先進產業的移入必然帶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轉移,有助于區域生產效率的提高,培養區域的新的動態比較優勢,提升承接地在區域間的分工地位。產業轉移現象的日益復雜化,使得產業轉移的經濟社會本質也在不斷的拓展豐富中。把握產業轉移的經濟社會本質,對于進一步深入研究產業轉移現象有著重要意義。
[1]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
[2]顧朝林.產業結構重構與轉移——長江三角地區及主要城市比較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張公嵬,梁琦.產業轉移與資源的空間配置效應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10(9).
[4]陳大群.人力資本、物質資本與江蘇南北產業轉移——基于資本效率的視角[J].特區經濟,2010(11).
[5]李剛,任志安.區域空間分工、產業轉移與我國勞動力流動新趨勢[J].平頂山學報,2008(10).
[6]吳安.中國產業及勞動力逆向流動分析——以重慶與北京、廣東的比較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04(12).
[7]黃衛平.國際產業轉移平臺與技術轉移探析——兼論中國促進技術轉移的對策[J].經濟經緯,2008(4).
[8]毛廣雄.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產業轉移研究:江蘇南北共建開發區模式解析[J].人文地理,2010(4).
[9]楊玲麗.“組團式”外遷:社會資本約束下的產業轉移模式——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的案例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7).
[10]朱華友,王緝慈.去地方化與區域發展:歐美實證與中國啟示[J].經濟地理,2013(2).
[責任編輯:胡冰]
F062.9
A
1005-913X(2015)12-0071-02
2015-10-23
陳建偉(1990-),男,浙江樂清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苑苗苗(1990-),女,江蘇邳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